葉楠楠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0)
談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趨勢
葉楠楠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0)
就民間舞蹈起源來看,人們認為來源于原始舞蹈,當人類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以后,原來的原始舞蹈開始出現分化,一部分舞蹈轉向專門為奴隸主表演和展現的,后來慢慢發展成為宮廷舞蹈;另一部分舞蹈轉向專門為奴隸們而表現的,專注于祭祀和承擔其它的社會功能,后來逐步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當人類社會進人封建社會后,為了民族融合從而實現自身的統治需要,統治階級吸取本民族和外族民間舞蹈的優秀之處,在促進宮廷舞蹈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
民間舞蹈;文化內涵;發展趨勢
就民間舞蹈的產生來看,我們認為,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民間舞蹈是來自于民間的舞蹈,是諸多舞蹈形式的來源。從形成要素來看,它的創造主體是勞動人民,它的創造空間是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它的創造特點具有鮮明的人文風俗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從社會意義來看,民間舞蹈是一定社會狀況的反映,隨著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而注入新的成分,是人們最真實、最純樸的情感表達。
可以說,民間舞蹈來自于廣大的民眾,并通過他們來傳承、傳遞的藝術形式,是一種縱貫古今、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活化石伴隨著空間的概念和時間的變化,民間舞蹈應以與時俱進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從民間舞蹈的空間性來看,它是指民間舞蹈橫向發展層面,包含了民間舞蹈的結構、表演環境、表演形式和呈現方式,也可稱之為共時文化層面。從民間舞蹈的共時文化層面來分析民間舞蹈的結構,則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結構。一個是叫做表層結構,另一個是叫做深層結構。其中,表層結構是民間舞蹈表演中可見的物質性、動態性等符號;深層結構是指民間舞蹈主體即特定民族群體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等無形的意識形態,它是蘊藏在民族群體頭腦中的宗教觀念、價值觀念、生死觀念等。
我國漫長的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發展過程,以及至今仍然擁有廣大的農業人口,這是中國民間舞蹈得以保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文化生活的改變,民間舞蹈的社會功能也起著明顯的變化。在娛樂形式多樣化的工業城市,民間舞蹈的活動逐漸減少,但在一般村鎮,尤其是邊遠村鎮,民間舞蹈依然盛行。
在我國民間舞蹈的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一些民間舞蹈逐漸成為新的形式。例如:蒙古族源于薩滿跳神的“安代”,已成為群眾自娛性舞蹈;土家族“跳喪”,已演變為新型集體舞蹈“巴山舞”;云南德宏傣族地區的“新嘎光”,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許多瀕于失傳的民間舞蹈,得到恢復和搶救。有些民間舞蹈雖然因民族的融合或受另一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消亡,但它的精華卻在新的民族或另一種民間舞蹈中保存下來。
民間舞蹈的深層文化升華,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一些民間舞蹈素材,經加工后既可以編寫成民間舞教材進行教學,或創作新的舞臺節目;民間舞蹈又經常被戲曲、雜技等其他藝術形式所吸收,擴展了舞臺藝術的表現力。
在舞蹈藝術中,民間舞蹈、民間舞節目、民間舞教材與教學是繼承與發展我國民間舞蹈的重要步驟。無論是民間舞的節目創作,教材整理與教學研究,還是民間舞蹈的搜集與研究工作,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民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并在藝術實踐中得到應有的升華。
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時間和空間共存的藝術,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斷推進,我國民間舞蹈應把目光投向時代,投向四周,其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傳統的原生態與現代舞蹈藝術的結合。學術界認為,由普通民眾負載,且由他們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承傳的民間舞才稱為原生態民間舞蹈。“原生態”民間舞蹈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間舞蹈的原本形態,它是民間舞蹈的根,是民間舞蹈發展的源泉。因此,民間舞蹈的發展,要在注重“原生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舞蹈藝術的優勢,從而實現在“變異態”和“再生態”中去求發展。注重傳統的原生態與現代舞蹈藝術的結合就是要對原生態的民間舞蹈進行加工和技藝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詩意、技藝性和音樂感,同時也更有舞蹈性,而不是照搬、機械復制或簡單模仿。同時,要能夠深刻揭示民間舞蹈的內容和內涵,并使其形式得到充分發展,同時在技藝上得到提高。
2.創造以民間舞蹈為基礎的新型舞蹈。民間舞蹈依托于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因此,我們在發展民間舞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專注于研究舞蹈,還要以對民間舞蹈的傳統為基礎,研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這樣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產生過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響其形式和風格的生活生產方式等,然后用豐富的想象力在舞臺上創造出新型的但有原生態民間舞的形象、感情和風格的、新的民間舞。
3.依托現代編舞理念創作民間舞蹈?,F代編舞理念指的是編者打破原有創作思維,即慣用的對稱統一的編舞模式,在作品的構圖、結構、表現風格、傳達意識及隊形上進行重新解構與組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民間舞蹈在新的時空環境內,展示給人們的舞蹈形態大多是經過重新解構與組合的新包裝,在“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經過現代編舞理念的重新創作而變得更加光彩奪目,顯示出民間舞蹈無窮的魅力,此種民間舞蹈具有“新民舞”的意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時對精神食糧的需求越加迫切,舊的民間舞蹈形式已不能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
J722
A
1005-5312(2015)29-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