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然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100081)
談電影《狗鎮》的戲劇化風格
于然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100081)
電影《狗鎮》是一部揭露人性的影片,它的戲劇化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從舞臺與道具、故事結構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三個方面來談《狗鎮》的戲劇化表現。同時,還將討論戲劇化風格對于這部影片來說具有怎樣的美學價值。
《狗鎮》;戲劇化;美學價值
電影《狗鎮》是著名導演拉斯·馮·提爾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格蕾絲在狗鎮的遭遇為線索,揭露了人性丑陋的一面。這部電影放棄描寫善與惡的直接對抗,而是重在反映人心中善與惡的天秤的失衡,人性中的惡不斷暴露的過程,因此,給觀眾帶來了很強的心靈沖擊。許多學者或者電影愛好者都曾對這部作品進行評論,既有人說女主人公格蕾絲是上帝的化身,擁有道德的審判權,也有人針對電影中反復涉及的“寬容”與“傲慢”進行闡釋,還有人諷刺人類的偽善,他們大多以人性為出發點,討論作品的深意。除了思想表達上的意味豐富,戲劇化的風格也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甚至可以說正是戲劇化的手法助力了電影內涵的表現,使《狗鎮》這部電影大放異彩。在這里,戲劇化的表現并不止步于電影對戲劇舞臺、道具的模仿,還體現在劇本的構思接受了傳統戲劇中的情節發展脈絡,比如遵從故事由開端到發展、高潮,最后走向結尾的基本結構,同時,電影還關注了戲劇引人向善的美學功能??梢哉f,電影《狗鎮》向戲劇進行了學習,它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成果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與電影主題的自然融合,整體上令人耳目一新。
自電影藝術出現以來,它與戲劇的關系問題就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對于這一問題,出現了三種答案,即電影與戲劇完全不同,電影應該戲劇化和電影與戲劇相互影響。其實,這一問題牽扯到兩種藝術門類在承襲與發展上的關系,即戲劇作為早期的藝術形式對電影具有指導意義,電影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也做出了新突破。首先,以西方悲劇為例,發端于古希臘的酒神祭祀,悲劇的定義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①,重在以引起悲憫之情而對觀眾進行教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演員的表現、舞臺的設置都有了很大的改進,許多規則也被固定下來。電影在發展初期受到戲劇的影響比較多,場景的布局、道具的使用、燈光音效的表現都借鑒了戲劇的模式,許多電影的題材與內容也來自對戲劇的改編。其次,隨著新科技的應用,電影顯示出在時空轉換上的優勢,鏡頭的自由切換,蒙太奇的手法與電影敘事相結合,電影不再局限于對固定舞臺、固定時間段的記錄,試圖掙脫戲劇的禁錮。因此,有人評價,戲劇是帶著鐐銬跳舞,而電影卻是以光為畫筆作畫,光是自由的,電影的時空也是自由的。最后,我認為電影與戲劇是相互影響的,雙方各有所長,在電影戲劇化的問題上是不存在應該或者不應該之分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針對電影與戲劇的關系問題,許多電影藝術家強調電影“是戲劇的謙卑的仆從”,反之幾乎所有聲名赫赫的戲劇家都認定電影是戲劇真正的導師。②荒誕派劇戲劇的代表人物尤奈斯庫就直言自己常去觀看電影,他的戲劇《椅子》就吸納了電影中的視覺元素。就電影發展看來,它依然正在向戲劇吸取養分。
本文想要談的電影《狗鎮》就是一部戲劇化了的電影,借用安德烈·巴贊的一句話,“我們至今仍然把戲劇奉為一種美學的極致……戲劇給我們留下的愉悅比起看完一部好影片獲得的滿足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更令人振奮、更高雅的東西,也許,還應該說,更有道德教益。”③因此,我認為正是戲劇在表現道德感、美學意義上的先天優勢,使它成為電影所一直想要超越的對象。電影《狗鎮》的戲劇化是全方位的,既有對戲劇外在形式的模仿,也有對其內在思想內核的把握,后者就體現在這部電影對人性的揭露、社會的發現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來了廣泛的思考?!豆锋偂分v述了一個被黑幫追逐的女子格蕾絲,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藏身于狗鎮的故事。格蕾絲的到來,打破了狗鎮的平靜,她用她的善良熱情消融了狗鎮村民起初的敵意。然而,隨著通緝令的幾次張貼,狗鎮上的人們逐漸暴露了人性的丑惡,他們懷著隱匿格蕾絲理應獲得回報的想法,不斷對格蕾絲進行壓榨,不但增加她的服務時間,還對她進行身體上的凌辱。一開始與格蕾絲產生愛情的湯姆,實際上是狗鎮最虛偽的人,他撥通了黑幫老大預留的電話,企圖以交出格蕾絲為條件,獲得豐厚的報酬并恢復狗鎮的平靜,所謂的平靜其實就是狗鎮中人性的相似,無高尚與否之分。然而,黑幫老大竟是格蕾絲的父親,她由于與父親在“寬容與傲慢”的問題上爭執不下,而離家出走。故事的結尾是一再寬容的格蕾絲下令屠殺整個狗鎮,并親手結束了湯姆的生命?!豆锋偂分幸粡埻ň兞顜淼娜诵詫嶒炓l了劇情的突轉,電影的后半部分令人壓抑地喘不過氣來,結局不是皆大歡喜,而是以暴制暴的行動快感與尸橫遍野的視覺沖擊共同帶來的人性反思。
(一)舞臺與道具
《狗鎮》這部影片長達三個小時,但令人驚奇的是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舞臺之上。舞臺就是“狗鎮”,“狗鎮”是平面的,不是立體的。舞臺被線條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區域,封閉的方塊就代表著村民居住的房屋,被畫筆加以點綴的地方就是醋栗果林,除了舞臺上不得不使用的一些小道具,如鐘、板凳、礦井等,其他道具都變成了抽象的線條,甚至連狗鎮中的狗都是以畫出的輪廓展示在人眼前的。這時,表演者需要不借助道具來完成動作、傳達信息,電影畫面的表達完全取決于演員的表演是否生動形象,這與戲劇非常相似。此外,電影運用全景鏡頭,將狗鎮的全貌總是呈現給觀眾。這部影片中的特寫鏡頭比較少,多注意將幾個正在發生的場景容納入一個鏡頭之中。電影在每一章節的開端或結尾,都會使用到全鏡頭,從狗鎮的舞臺上方取景,將人物縮小化,來捕捉居民的行動、狗鎮的整體風貌。觀眾就像坐在戲劇舞臺的對面,始終能夠洞察舞臺上的所有情況。
透視化的舞臺布景使狗鎮能夠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一方面,這種毫無保留體現在情節的互不干擾上。當湯姆關門離開的時候,屋內老爹的行動,觀眾也能一清二楚;狗鎮村民在小教堂召開集會的場景,與格蕾絲在礦井邊憂心等待結果的場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之中。另一方面,這種毫無保留體現在善惡的直露上。現實生活中,穿過一扇門、透過一堵墻,一個人就可能變成另外一個人。正如門是人與外部世界的隔離物,關上門,人就可以在室內為所欲為,而室外的人一無所知。然而,離開這些物體,人就像沒有了遮羞布,赤裸裸地出現在他人眼前,變得“表里如一”起來。狗鎮的世界還真是沒有門或窗的。當逮捕格蕾絲的警察又一次來到狗鎮進行盤問時,警察所在的位置就距離恰克房屋不遠??此评蠈嵉那】苏晕淞εc告密相要挾,強奸了格蕾絲,這一切就發生在恰克的家里,出門后的恰克卻與平日無異,劇中的其他人也未察覺出端倪,可是這兩個場景卻同時被觀眾一覽無余,竟不禁令人倒胃??偟膩碚f,“狗鎮”這個“舞臺”將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透視變為可能,一切人的一切行為、表情,甚至他們極力掩飾的丑陋,都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二)故事結構
《狗鎮》這部電影共有一個序幕和九個章節,“章”就相當于戲劇中的“幕”,以時間和情節的發展作為劃分依據。在整部電影中,旁邊不僅承擔了序幕部分介紹狗鎮及其村民生存狀況的工作,還負責對每一章節進行總結、描寫人物心理狀態或者渲染環境。這一特點與戲劇旁白的作用基本一致。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對戲劇法進行總結的人,他指出戲劇必須有頭、有身、有尾,行動是戲劇的基石。在他之后的戲劇家基本沿用了這一理論,因此,傳統戲劇往往都有完整的情節,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狗鎮》在講述故事時也遵循了這一基本路數。影片以“格蕾絲逃亡到狗鎮”為故事的開端,“格蕾絲融入狗鎮,享受歡樂的時光”到“倍受折磨,決意逃離”為故事的發展,高潮的出現幾近結尾,這符合戲劇需保持情節緊湊性、觀眾緊張感的要求,因此,當情節發展到“村民揭發格蕾絲”時,故事也就即將結束了,電影為我們揭開最后的謎底“格蕾絲與狗鎮全體誰是最后的‘勝利者’”。
故事情節是決定戲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把“情節”作為構成悲劇的六個要素之首,足以證明它對于戲劇的重要性?!巴晦D”與“發現”是情節的兩個組成部分,當這兩者同時出現時,最能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之情,也就最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謂的“突轉”就是指行動按照我們所認為的原則向反方向發展,“發現”就是從不知到知的轉變,比如處于順境或者逆境的人們發現他們與對方存在仇敵或者親屬的關系。③舉例來說,《俄狄浦斯王》中的報信人為了安慰俄狄浦斯,說出了他并非已故的科任托斯國王的親生子,而是被牧羊人轉送給國王的孩子,這時本以為避免了“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突然發現自己早已陷入厄運之中。情節的突轉與發現就是同時發生的,也是亞里士多德認為的最好的“發現”,一個行為端正、不該遭受厄運的人受到了命運的折磨,這足以引起觀眾的憐憫,并由此產生類似的擔憂,也就是對自身發展的恐懼,對人生命運的追問。電影《狗鎮》在情節“突轉”與“發現”的表達上,也是值得稱贊的。影片情節的“突轉”發生于高潮之際,當湯姆撥通電話,向黑幫老大揭發格蕾絲的所在時,狗鎮的村民們幻想著豐厚的獎金和如何對格蕾絲進行審判,終日等待逮捕者的到來。然而,讓他們意象不到的是,格蕾絲竟然是黑幫老大的女兒,劇情急轉直下,格蕾絲代表的權力集團占據了審判權,結局出現了大反轉。影片中的“突轉”與“發現”不僅是同時出現的,而且是同時出現于高潮之中的,影片的高潮與結尾又幾乎沒有時間間隙。當人們還在對“發現”目瞪口呆的時候,格蕾絲已經完成了心意的轉變,與其寬容狗鎮村民的罪行,不如選擇讓狗鎮消失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饎菪苄艿墓锋偟教帍浡藗兊暮敖新暋⑿『⒌奶淇蘼?、狗的吠叫聲,一方面,在視聽上給觀眾很強的沖擊,另一方面,還沒有緩過神來的觀眾馬上迎來了狗鎮的滅亡,劇情戛然而止,心情卻悵然若失,關于權利與平等的矛盾,關于善與惡的對立等等,留給人很多思考的空間。《狗鎮》中的“突轉”與“發現”無疑是成功的,它既成功地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也成功地實現了電影對人的教育。
(三)象征手法
“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暗示是象征性文學寄寓意蘊的方式。④象征的手法常見于戲劇創作之中,在十九世紀末期還出現了象征主義戲劇流派。所謂的象征主義戲劇是指那些整體上帶有象征色彩的戲劇,但它的目的不在于用象征的手法表達真實,而是表現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象征主義戲劇的壽命非常短暫,但象征的手法從古至今都是戲劇的一種基本技巧。
西方戲劇曾提出“三一律”的原則,即要求動作、情節、時空的整一。這從側面反映出戲劇藝術受限于舞臺場景、表演時間,因此戲劇內容必須高度濃縮,具有集中性?!跋笳鳌笔址ǖ淖畲蠛锰幘褪悄軌蜓诱箲騽∥枧_,讓觀眾感受到舞臺道具之外的意象,體會劇本語言的“弦外之音”。比如,古希臘戲劇《阿伽門農》中的“紅地毯”象征著戰爭的殺戮,阿伽門農踩上紅地毯就意味著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否則就是他仍保持冷靜。由于“象征”的長期使用,許多形象的象征意義也被固定下來,比如玫瑰花代表愛情,火代表光明。
《狗鎮》這部影片也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并且不落俗套,主要體現在影片中人和物的名稱上。首先,在劇中,女主角格蕾絲的英文名字為Grace,是“恩惠、慈悲”之意,基督教的一首圣歌名為《Am azi ng Grace》,有著天賜恩寵之意,可見,對格蕾絲的塑造就是對一個比較完善的人的塑造,格蕾絲的名字與她的行動相暗合,象征著善良與寬容。其次,格蕾絲是薇拉孩子們的家庭教師,這些孩子們的名字多取自希臘神話中眾神的名字,比如奧林匹克、雅典娜、潘多拉等,惟有大兒子名叫杰森,是普通的英文名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現象,薇拉是一個反對暴力、相信教育的母親,杰森明知道這一點卻威脅格蕾絲打自己,并揚言只有被打才能學會尊重,無奈之下,格蕾絲打了杰森,并與薇拉徹底對立起來?!敖苌倍萌伺c人之間的相互利用關系,他身上的陰暗面影射了人性普遍存在的陰暗,“杰森”這個普通的名字實際上暗示著人類全體。最后,“狗鎮”的名稱也是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的。其一,這個鎮上最終存活下來的只有一條狗,小鎮成了名副其實的“狗鎮”。其二,“狗鎮”暗示了鎮上村民的自私、虛偽、殘暴,豬狗不如的人性特點。隨著通緝令的幾次張貼,格蕾絲的處境越來越危險,狗鎮上的村民暴露了他們利欲熏心、滿面獠牙的丑陋嘴臉。他們不斷地向格蕾絲進行索取,命令她必須提供服務,用她的身體泄欲,等到榨干格蕾絲的價值,就把她拋售給逮捕者。他們自詡自己充滿道德,為隱藏格蕾絲做出了貢獻,實際上都是虛偽的謊言,是他們掩飾暴行的幌子。其三,象征著強權統治者視他人為“狗”,人與人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在影視劇中,皇帝發脾氣叫大臣為“狗奴才”,“狗奴才”仍要千恩萬謝、俯首帖耳。生活中,也少不了罵某人是誰的“走狗”,“走狗”只能惟命是從。把“人”貶作“狗”,當然是對人尊嚴的踐踏,也反映了權力之下人地位的高低貴賤。格蕾絲在初來狗鎮的時候,身穿裘皮大衣,面容姣好,連手指都柔軟纖細,好似一個大家小姐,狗鎮的村民們都自覺矮人一等,對格蕾絲高看一眼。格蕾絲為了贏得人心,主動服務大家、做粗活累活,融入到狗鎮的生活之中,這時大家對她就變為平視。直到狗鎮的居民一味索取,就是俯視格蕾絲的開始,身為逃犯的她在狗鎮不僅不應該有權利,而且還要對村民們心懷感激,他們不再把她作為平等的“人”,而是下賤的“狗”,甚至給她戴上了“狗項圈”,讓她任人擺布、絕對服從。
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增強了這部電影的美學價值,一方面,電影模仿戲劇的形式,帶來了“陌生化”的審美感受,另一方面,戲劇對人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狗鎮》不只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給人以思想蘊藉。
(一)“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什么是“陌生化”?當法國藝術家杜尚把小便器帶進美術館,并命名為“泉”的時候,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變成審美對象,令人大跌眼鏡,這就是“陌生化”。當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在作品《變形記》里采用異化的手法,將主人公變成大甲蟲,超出傳統文本的表現形式,需要讀者百思得其解時,這就是“陌生化”。所謂“陌生化”,就是指將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起來,打破觀眾或讀者傳統的期待視野,使其在欣賞過程中始終感受到藝術的新穎別致。這種手法“一方面使人回到原初經驗中去,重新體驗這種第一次面對事物所引起的新穎和震顫之感;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擺脫習慣所帶來的自動性,重新喚起我們對世界的敏銳感覺”⑤,它利用對傳統的稍加創新,對舊的藝術形式的變革,就延長了讀者的感受時間,使其有了全新的體驗。《狗鎮》是一部戲劇化了的電影,戲劇化的形式對于觀眾而言就是一種“陌生”,它模糊了戲劇與電影之間的界限,令人眼前一亮。抽象的線條、簡單的道具、平面化的狗鎮,這一切給觀眾的感覺都是新的、令人好奇的。脫離了電影藝術豐富的場景設置,脫離了對現實生活的寫真,狗鎮是抽象了的社會,反而更加容易引起觀眾的想象和思考。
(二)道德教育作用
“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⑥這句話出自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也被用作他的墓志銘。美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希臘時期就涉及的問題,道德不指涉人際關系,是屬于主體自身的東西,戲劇因為具有道德教益而被奉為美學的極致。亞里士多德提出悲劇的“凈化”論,實際上認可了悲劇對人具有道德的教育作用,后來的劇作家也都承認并堅持貫徹戲劇的道德教化功能。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崛起,學界更加看重這一功能的效用。萊辛將劇院視為“道德世界的大課堂”,將戲劇視為“法律的補充”⑦,賦予了戲劇極高的榮耀。直到今天,道德教育功能仍是戲劇最吸引人、影響人之處。電影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在這一點上可謂望塵莫及。《狗鎮》對戲劇藝術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如何啟發民智并完成道德教育。
善與惡的對立是這部影片的主要矛盾,也是給人最多啟發之處。簡單地來看,狗鎮的村民們當然是邪惡的,因為他們自私貪婪、無情無義,格蕾絲當然是善的代表,因為她用寬容的心去承受狗鎮村民帶給她的苦難。但仔細想想,這部影片對善與惡的表現絕不單純地停留在這兩股勢力上。首先,不平等成為善與惡沖突的根源。在格蕾絲到來之前,狗鎮上的人們都是平等的,他們擁有相似的人性,雖不高尚也談不上罪惡。可是,格蕾絲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平靜,她成為狗鎮最富有道德感、最高尚的人,她無可置疑地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格蕾絲也用了不一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與他人,她認為自己比別人高尚,因此她有理由原諒別人的暴行。可以說,不平等會引發人心的嫉妒、憎恨等惡的一面,人由此做出不智的舉動,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寬容其實正是一種傲慢。其次,人是善與惡共存的動物。影片的結尾,格蕾絲放火毀掉了狗鎮,七個孩子的母親薇拉曾當面摔碎格蕾絲用工作換來的瓷娃娃,格蕾絲則用了相同的方式,在薇拉面前逐個殺死了她的孩子,甚至包括襁褓中的嬰兒。謝宗玉曾指出這是“天使無情的選擇”,“與其說她是在報復,還不如說她是在徹底摧毀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不如說她是對邪惡強權的徹底認可和投靠?!雹嘁苍S狗鎮的下場是罪有應得的,格蕾絲最終沒有用善去感化他們,而是完成自身善與惡的角色轉換,這個結果也令人唏噓不已。
總的看來,電影《狗鎮》給人帶來的道德教育,并不是針對某種現象給出是非曲直的判斷與告誡,而是需要觀眾去思考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避免的方法,是對自身的道德觀、人性中善與惡的重新反思。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羅念生(譯).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
②周安華.電影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459.
③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185.
④亞里士多德,羅念生(譯).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3-34.
⑤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9.
⑥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三聯書店, 1989:21.
⑦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69.
⑧萊辛.漢堡劇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457.
[1]亞里士多德,羅念生(譯).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周寧.西方戲劇理論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亨·阿杰爾.電影美學概述[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
[4]周安華.電影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什克洛夫斯基等,方珊(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三聯書店, 1989.
[7]謝宗玉.《狗鎮》:一部顛覆整個人類價值觀的影片[J].中外文摘,2010 (16).
[8]金華.淺析電影《狗鎮》的思想與藝術性[J].電影文學,2014(23).
[9]黃珞.戲劇化電影風格簡論——以電影《狗鎮》為例[J].藝術教育, 2012(06).
[10]周安華.比較藝術世界:電影與戲劇[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04).
J905
A
1005-5312(2015)29-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