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66)
淺析黑龍江省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表演形式及文化傳承
趙琳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66)
達斡爾族歷史悠久且該民族的文化傳統很獨特,民間流傳的音樂作品尤為豐富。達斡爾族民歌融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為一體,內容極其豐富,風格獨具特點。現如今如何將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從而發展起來,就顯得很重要,值得我們去研究。
達斡爾族;民間音樂藝術;歌曲表演形式;文化傳承
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按其傳統的表演形式可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烏春”、“雅德根伊若”四類,黑龍江省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按其傳統也大致為上述四類表演形式。
“扎恩達勒”的內容,大多是反映事情經過、生產過程、生活習慣、民族英雄事跡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它在體載上主要包括抒情和敘事兩部分,如:牧歌、獵歌、漁歌、祝酒歌、情歌、婚禮歌、放排歌、搖籃曲等;而在形式上則有獨唱和對唱兩種,其中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居多。“扎恩達勒”分為有歌詞和無歌詞兩種,有歌詞的: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這類歌曲曲調較為豐富,結構也多變,附有"訥-耶,呢-耶"的襯托詞;無歌詞的“扎恩達勒”大多是觸景生情,即興來吟唱,只充填"訥-耶,呢-耶"的襯詞,節拍的處理也略有自由,曲詞也不固定,也會隨著感情變化而發生變化。
流傳到今天,最為讓大家熟悉的歌曲是《心上人》,曲調相當優美,歌詞非常生動感人“:時光像流水喲,春天又到我家鄉,遼闊的原野喲,披上嫩綠的春裝,嫩江深又長喲,船兒卻又要遠航,心上人兒你喲,莫非你不在船上……”
“哈庫麥”是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又稱為“魯日格勒”,有的地區則稱謂“哈肯麥”、“哈肯拜”,還有稱“罕伯舞”的。達斡爾族的民間歌舞形式一般通過“哈庫麥”來表現。傳統的“哈庫麥”表演程序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洛是以歌唱為主要形式,舞蹈為輔助形式。兩個人為一組相對起舞,演唱的民歌大部分是以問答的形式的“杭給”等,有的時候也即興填加詞。表現的內容一般有:狩獵、禽飛、兔跳、鹿奔、熊斗等動作。
第二段以舞蹈為主要形式,歌唱為輔助形式。舞蹈者的動作基本上是第一段的重復,速度逐漸加快。表演者會加上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洗臉、梳頭、照鏡子等動作或者是農耕勞作,如春天耕種、夏天鋤作、秋天收捆子、采摘豆角、趕放牲口等;表演者隨著時間的進行,情緒會變得越來越高漲,常常跳的汗流浹背、氣喘噓噓,歌舞也隨之推向高潮,民歌也較短小、活潑,一般為跳躍式的曲子,多是兩句一段或四句一段,節奏也很緊湊、越跳越快。
第三段為呼號,也稱為“郎吐”,即“拳斗”的意思。跳舞者一只手叉著腰,另一只手握拳于頭上,隨著呼號有節奏地兩手交替擺動,好像兩人相互對拳打斗的樣子,模仿各種禽獸走獸的叫聲:“罕伯、罕伯”“扎咕、扎咕”,“嘿古啦、扎古啦”等呼號,現場氣氛十分熱鬧。
“烏春”在齊齊哈爾地區又叫“烏欽”,是達斡爾族的曲藝說書形式,具有極其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格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堪稱是達斡爾族的藝術瑰寶。烏春是在清朝年間達斡爾族一些文人運用滿文創作出來,并以吟誦、朗讀為主的敘事體題材詩歌,后來由民間藝人以口頭說唱的形式來表演這些作品,烏春隨時間逐漸演變成有“吟唱或說唱故事”之意的曲藝類品種。烏春一開始的演出是以空口吟唱,不帶有任何伴奏,后來才出現了有的藝人采用相關樂器自己拉自己演唱的情形。有了伴奏樂器之后,曲調也逐漸豐富了起來,除了原有曲調外,演唱者也采用敘事歌曲和小唱曲調來表演。
烏春的節目內容相當豐富,有邊講邊唱民族英雄的,有反映愛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自然景色的,也有講述神話、童話故事的。在這些節目中,達斡爾族民眾最受歡迎的是反映民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還有《少郎和岱夫》、《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節目的內容長短不等,長的容量能夠說唱幾天幾夜,短小的幾小時甚至幾分鐘不等。
雅德根伊若是宗教用來演唱的歌曲。據記載達斡爾人曾經信奉的宗教名為“薩滿教”,當時有一個叫“雅德根”的人,他是薩滿教的一名巫師,他在祭祀活動中經常演唱一首歌,這首歌的名字就叫“伊諾”。在每次的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都在前面領唱禱詞,下面眾人幫著唱出襯詞,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的歌曲演唱至今,體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蘊,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們的重視。我們應責無旁貸的保護好這一民族音樂文化并將其好好的傳承下去,使其永保民族特色,永保不朽。
★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而著。課題名稱:《達斡爾族民歌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實踐與創新研究》課題編號:14G278。
[1]秦婉麗.達斡爾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分析[J].大眾文藝,2010(20).
[2]陳述.試論達斡爾的族源問題[J].民族研究,1959(08).
[3]王曄.達斡爾族烏欽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創作,2012(02).
J607
A
1005-5312(2015)29-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