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潔
(揭陽市群眾藝術館,廣東揭陽522000)
文化志愿活動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的作用
李錫潔
(揭陽市群眾藝術館,廣東揭陽522000)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明程度也在不斷變化,志愿組織不斷涌現,志愿活動已經成為當下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本文結合文化志愿活動的相關概念,論述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探討了建設文化志愿的路徑。
文化志愿活動;文化服務;分析探討
文化志愿活動體現了對社會、對他人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是人類社會的價值得以體現的最直接方式,例如群眾藝術館為社會做出的各種奉獻活動,一方面使文化藝術面向大眾,得到了展現,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藝術和藝術者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關系的融洽。所有文化志愿活動本著“無私、自愿”的社會良心,為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已成為新中國文化建設中最亮麗的風景線。
文化,是積極生活方式的體現,它的博大精深讓人們無限向往與憧憬,文化的形成從遠古而來,又向未來奔去,源遠流長,表現了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與人類有著同樣久遠的歷史。
文化志愿活動是社會特殊群體為回報社會而展現出的一種獨特行為,也是一種服務社會高尚情操。文化志愿活動本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社會責任和人民利益出發,以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充分展現了自愿、奉獻、友愛、進步的核心理念。
文化志愿活動是文化志愿得以體現的做主要方式,志愿者的自愿、無私、奉獻精神囊括其中,文化志愿活動是志愿主體積極的生活方式,是志愿主體價值體現的主要途徑,是志愿主體的價值取向,包含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開放性、先進性、群眾性、包容性的特點,是先進的文化形態。通過一系列文化志愿活動,將文化志愿全方位地展現給人類社會,同時又深深地影響著文化志愿活動的參與者,提升了參與者的價值,塑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總而言之,文化志愿活動是志愿者不計報酬,自愿利用閑暇時間和自身專業技能為社會帶去具有價值的服務,在志愿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社會形象的良好行為模式。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功能,每種文化的出現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進步的需求。在社會結構方面,文化是良好的社會意識,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又可促進自身形態意識的形成,在社會進步方面,文化對多種知識和文明進行了傳遞,具有良好的教化功能,為育人做出了較大貢獻。
(一)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文化志愿在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弘揚文化志愿加快了志愿服務的推進,在各種志愿服務順利開展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服務的不足之處得到很好的彌補,幫助站在沖突邊緣的人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展形態,最終以合理的方式解決矛盾和沖突,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良好的作用,使新中國走向了公平與正義的道路;其次,文化志愿活動的開展秉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無私奉獻精神,改善了社會風氣,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在文化志愿者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將自身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尚情操傳遞給更多的人,也影響著更多的人,激勵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建立溫馨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全面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新中國成立的60多年來,文化志愿活動為社會的和諧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最重要的是調節了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推動了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豐富文化內涵,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文化志愿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姿態,成為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相同的性質,是科學、民主、大眾文化的具體體現。文化志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開放性、廣闊性和包容性,在促進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成長的同時,對文化的和諧統一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整體上講,文化志愿的強打整合功能,促進了優秀文化的融合,逐漸形成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相適應的新生文化,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需要的正是整合不同文化的優勢后,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近年來,大批群眾藝術志愿者走向社會,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將優秀的文化展現給社會,使優秀文化藝術得以傳承,同時,不同志愿者自身良好的生活作風和生活習慣深刻影響著社會群眾,使志愿者與更多的人有交流的機會,在志愿活動影響社會的同時,社會也以包容的方式影響著志愿主體。
例如,2007年揭陽市群眾藝術館的專業干部指導市向陽幼兒園排練舞蹈《挨米謠》,在省第七屆少兒藝術花會中榮獲二等獎,在此過程我們發現,群眾藝術志愿者和社會文化實現了雙贏,群眾藝術志愿者被賦予了神圣的歷史使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在志愿者活動中標線出積極向上的良好公眾形象,發揚團結互助、無私奉獻的高尚志愿精神,以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展現出青春靚麗的形象,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群眾藝術志愿者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使得志愿服務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的主要表現形式。志愿活動作為先進文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基石,有利于提升社會形象和文明程度,同時也保障了人民道德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強化公民意識,提升道德水平
文化志愿活動包含志愿服務過程和價值提升的過程,在服務過程中,實現了志愿者與更多人的交流互助,在價值提升過程中,公民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志愿活動的開展為公民和社會團體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機遇。在公民參與活動的同時,激發了志愿者的主體意識,通過志愿行為將道德意識付諸實踐,彌補了傳統德育的不足。當傳統德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時,文化志愿活動可以實現道德儲蓄,使道德教育的被動局面得以改善。文化志愿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公民的道德水平,為人們帶去了更高的精神情操,鼓舞人們積極向善。
(四)改善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
在世界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為了讓本國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重視文化這一軟實力。結合國內的現狀來看,黨中央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促進文化發展,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民族振興的主要標志。盛行的文化志愿活動作為一種強勁的軟實力,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化建設中,文化志愿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志愿活動也是文化得以體現的重要途徑,它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國家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另外,文化志愿是現代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積極碰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集中體現,標志著中華文化的進步。
例如,2009年11月于廣州市舉行的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暨泛珠三角洲旅游推介大會中,揭陽市群眾藝術館積極參與,涌現了大批文化志愿者,趁熱打鐵在揭陽舉行了“嶺南民間藝術展演”的專場晚會,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現了揭陽市的文化精華,向海內外廣大觀眾展現了良好的廣東形象和中國形象。
(一)淡化行政色彩,增添自主意蘊
受時代的影響,中國的大部分志愿服務事業的職責由政府承擔,在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有力的支撐,但政府與志愿組織之間有著明確的權限劃分,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需要履行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責任,給志愿活動主體更多的發展空間。
2015年3月啟動的“文化志愿者在行動”活動,是群眾藝術館增添自主意蘊的最好體現,計劃組織群眾文化活動40場次,估計受眾人數達20萬人;建立“揭陽市文化志愿服務文藝培訓基地”10個,免費開展各類文藝培訓80場次,估計受培訓人數達4000人以上;參與演出和培訓活動的文化志愿者有4000人次,各項活動都緊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積極推動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增強了公眾對文化藝術的了解和興趣,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藝術修養,加快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滿足了群眾享受藝術的需求。
(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志愿權利
現階段應重視志愿組織的活動,志愿服務事業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物質政策為基礎的同時,需要法律法規作為行政保障。中國應當順應時代的需求,結合自身文化特點,不斷完善各項法律,保障志愿組織的法律地位,推動志愿活動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明確志愿主體的法律地位和相關民事權利,其次,利用法規明確志愿者、志愿組織、被服務人之間的關系,在出現糾紛時可以第一時間解決,再次,可以通過法律對相關經費和管理進行規定,為志愿組織的運營提供保障。
(三)培養志愿意識,普及志愿觀念
志愿主體是文化志愿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志愿者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從多方面提升綜合素質,提升自身的志愿意識。在志愿主體意識養成的基礎上,需要加強文化志愿活動的宣傳,進一步傳播和弘揚文化志愿,不可將文化志愿局限于志愿行為的小范圍內,應全面普及志愿服務觀念,在社會范圍內廣泛傳播。
(四)加強自身建設,創新組織形式
文化志愿活動依附于文化志愿,而文化志愿的發展需要志愿組織自身的建設和進步,只有加強志愿組織的自身建設,才能為志愿服務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應從文化志愿的的體系環境著手,不斷改善組織管理制度,結合時代需求和時代特征,完善建設體系;其次,應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創新組織形式,將更全面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促進文化進步。
文化志愿活動在大力弘揚普寧英歌、揭陽潮劇的同時,積極關注木雕、喬林煙花、陽美玉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創新文化志愿活動的組織形式,擴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五)拓寬網絡陣地,豐富活動內容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志愿逐漸出現,為了擴大文化志愿的影響力,提升文化形象,需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高效平臺,將網絡技術應用于志愿服務中,以實現地域一體化,保障志愿者跨地區參與志愿活動,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實現參與者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相互借鑒經驗,讓愛在網絡中流動,讓情溫暖人間。例如,可以利用網絡構建文化志愿活動的媒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促進本土文化的進步。
社會的進步需要有文化的支撐,文化的進步與融合需要志愿服務展現,文化志愿在開展志愿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積淀。文化志愿在的發展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新時代中,需要大力弘揚文化志愿,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1]張澄.中國文化志愿的形成路徑探析[J].中國社會導報,2013(20).
[2]張樹輝.文化志愿建設的作用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06).
[3]張曉紅.大型活動文化志愿的創建與傳播策略[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G123
A
1005-5312(2015)29-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