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淅
(重慶市大渡口區文化館,重慶400084)
淺析大渡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彭明淅
(重慶市大渡口區文化館,重慶400084)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然而,目前大渡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問題,還不能夠完全有效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大渡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設施;人才
(一)文化設施網絡日趨完善
1.區級層面,投資9000萬元實現區圖書館遷建、區文化館重新裝修改造升級。
2.鎮街層面,建成8個鎮街綜合文化站,具備完善的展覽展示、排練演出、培訓講座、圖書閱讀、電子閱覽等功能。
3.村(社區)層面,文化陣地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全面形成了以大型文化設施為龍頭,鎮街綜合文化站為樞紐,村(社區)文化室(圖書室)為基礎,特色文化廣場為拓展的多層次、全覆蓋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三級立體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二)文化人才隊伍日趨壯大
1.配備專兼職文化干部。區級文化單位行政事業編制67個,現有在崗人員57人,副高4人,中級職稱12人;鎮文化服務中心事業編制20個,在編在崗20人,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村(社區)專兼職文化干部74人。
2.發展業余文藝團隊。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舞蹈隊、合唱隊、健身隊、民樂團等業余文藝團隊達118支,挖掘文化能人200名,培育文藝骨干300名。三是招募文化志愿者。面向社會招募了關于圖書管理、文藝輔導、文化活動、電影放映、聲樂舞蹈等方面的文化志愿者700名。
(三)文化產品供給日趨豐富
1.免費開放澤惠民生。文圖館總館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達56小時,鎮街分館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達40小時,文圖總分館年接待群眾20萬余人次。
2.文化供給更加豐富。全區每年策劃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40場次以上;開展文化惠民活動600場次以上,形成了“天天有活動、月月有演出、季季有宣傳、年年有調演”的繁榮格局。
3.精品文藝創作成效明顯。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圍繞義渡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打造原創文藝精品。
(一)重視力度不夠,認識不到位
近年來,各級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的力度和深度。
(二)投入力度不夠,后續經費不到位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資金支持,由于其公益性質,資金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各級文化基礎設施相應建起來了,但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日常運行費、設備維護費、活動組織費等后續管理運行經費嚴重缺乏。
(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須加強
大渡口區現有人口30萬,但從事公共文化的專業人才僅150人,專業人才相對匱乏。而且有些人雖然從事公共文化工作,但是業務技能偏低,責任心不強,不能滿足當前文化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鎮辦綜合文化站長名為專職,實為兼職。
(一)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大管理運行力度
(1)加快鎮街文化設施建設。鞏固鎮街綜合文化站重慶市一級站創建成果,廣泛開展特色文化廣場建設工作,完善拓展鎮街文化陣地;(2)加快村(社區)文化陣地建設。加快完善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大力推進標準化社區文化室建設,實現“硬件三統一”,此外,針對部分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空置現象,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搞好資源整合,打好“組合拳”,通過活動、培訓、比賽等形式增強吸引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率。
(二)充實文化人才隊伍,提高管理服務能力
(1)健全人才隊伍。抓緊擬定大渡口區文化隊伍建設長遠規劃,配齊配強百名文化專干,培育發展百支群眾文藝隊伍,招募吸引千名文化志愿者,帶動數萬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2)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基層文化骨干培訓網絡,組織各個層次、各個種類的業務培訓輔導。
(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建立常態穩定機制
1.加大基層文化投入力度。各鎮街應加大財政性資金投入力度,在現有鎮街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補助的基礎上,配套設立公共文化設施管理運行專項經費,將農家書屋(社區圖書室)、村(社區)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管理運行經費納入鎮街級財政預算,暢通經費投入渠道。
2.健全運行保障機制。加大區級財政保障力度,在資金投入上,根據政策要求,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增幅不低于財政一般性收入的增幅,公共財政優先安排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經費,重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機構正常運轉和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所需經費。
3.加大融資力度。在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和扶持辦法,引入民間資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政府購買、企業服務、廣大群眾享受的方式,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相對不足的問題。
G242
A
1005-5312(2015)29-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