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霞(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新營鄉科教文衛服務中心,寧夏固原756299)
試述貧困地區西吉縣鄉鎮文化工作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
韓曉霞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新營鄉科教文衛服務中心,寧夏固原756299)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屬國家級貧困縣,本文主要說明西吉縣在文化工作存在的缺少人才、活動場地、經費等問題,并對今后文化工作發展思路進行論述。
西吉縣;鄉鎮文化工作;發展思路
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六盤山西麓,西吉縣歷史悠久,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西吉縣縣委、政府領導回、漢人民,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狠抓經濟、文化等工作,使縣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民族團結和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依托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民族文化、多元的風土人情和厚重的文學積淀,大力發展文化和文學藝術事業,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同時被中華文學基金會、自治區文聯、自治區作協命名并授予為“中國文學之鄉”稱號。本人作為一名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切實感到文化工作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下面就西吉縣鄉鎮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進行論述。
1.基層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藝術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推動基層文化建設的瓶頸,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文化站和廣播站合并,人員精簡分流,合并為科教文衛服務中心,人員重新競聘上崗,鄉鎮文化管理隊伍的人數減少。由于體制的原因,近年來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基本上沒有進來招聘大學生人才隊伍,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知識老化,知識、專業、年齡結構已經難以適應現階段文化發展新要求。同時,農村文化專干不專職,在鄉鎮大部分被抽調從事其他工作,無法正常組織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2.文化經費短缺。貧困地區大部分處于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縣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少、鄉(鎮)經費困難,無能力辦群眾文化。再加上行政村集體經濟所剩無幾,無法投入文化活動。社會捐助缺乏必要投入機制,有錢不愿投入,使農村文化經費十分匱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用于文化事業的活動經費需求逐年增多,由于受貧困地區經濟條件的制約,鄉鎮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足,發展公益性文化娛樂事業缺乏基本的物質保證,嚴重制約了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缺少場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雖已建立但還不完善,功能發揮有待于加強,城鄉社區文化活動的日趨活躍與農村基層文化內容的相對貧乏存在差距。貧困地區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地缺乏,有的行政村只有半邊籃球架,大多數行政村沒有圖書活動室,造成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匱乏。
4.現代傳媒對農村文化的沖擊。原先農民接受文化的形式主要是廣播、報刊、戲曲等活動形式。而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電視和網絡等新型媒體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娛樂功能強而逐漸成為主導力量。相反以戲曲、廣播為代表的農村傳統文化形態日益被邊緣化,失去了教育人、激勵人、影響人的作用。
1.加強對文化娛樂建設工作的管理。近年來,西吉縣出臺了一系列的“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制度和措施,把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了縣財政預算,堅持政府主導,依托鄉(鎮)政府,逐步發展鄉(鎮)行政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
2.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縣政府按照編制,招聘一批具有專業特長的大學生,及時補充到鄉鎮,給鄉鎮文化隊伍輸入新鮮血液。同時,加強對鄉鎮村民間文藝團體和民間藝人的管理,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民群眾中的宣傳示范作用,逐步建立農村文化經紀人制度,發展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3.創新農村文化服務方式。進一步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確保戶戶通長期有效運行,積極爭取項目,逐步在貧困地區建設村級廣播站、圖書室、電教電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利用電教室、圖書室向群眾傳授肉牛、肉羊養殖和馬鈴薯、特色蔬菜等種養技能,通過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播放專題片等形式為農民宣傳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政府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制定優惠政策、稅收等,吸引企業投資農村文化產業,培養一批立足農村、輻射城鄉的文化企業,逐步形成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有競爭力和創造力的農村文化市場主體。
4.多方籌措資金。采取“政府為主、鄉鎮自籌、群眾自愿交納、企業贊助、社會捐贈”的文化經費籌資辦法,解決當前農村文化活動中的經費短缺難的問題,逐步引入“民辦公助”和“公辦民營”等多種模式,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引導民間力量服務于農村的公益文化事業。
作為一名基層鄉鎮文化工作者,擔負著宣傳和引導先進文化的作用,深感貧困地區農村文化事業的落后,認為貧困地區的基層文化事業要努力適應市場經濟形勢,不斷開拓市場。通過機制創新,強化隊伍建設,經常創作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依靠貼近群眾生活的演出,讓健康文明的文化占領農村市場,為基層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G258.23
A
1005-5312(2015)29-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