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春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淺析中國當下的設計教育
段元春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和文化市場的擴大與豐富,設計這個原本被作為“高端產業”的技術行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中國在設計行業相對于歐美甚至亞洲部分發達國家來說起步相對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后,現如今中國在不斷完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方面后,對于民生的穩定、人民生活質量上的提高有所關注,而怎樣才能系統的從下至上、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國家整個文化氣氛上來整體提高質量和效率呢?設計,既是解決這一系列問的關鍵。
設計教育;全民創新;教學模式
不得不說,在大多數中國民眾心中,“設計”一詞是迷茫而遙遠的,改革開放30余年來人們習慣了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從來沒想過也不去想有關“造物”的事情;東西缺了就去商店買,買的東西不介意人人都一樣,在“個性”的概念上中國人總是不敏感,甚至是抵觸和打壓的。不同于其他歐美國家,中國在保守、謙遜、忍耐的傳統思想上往往禁錮了一些突破性的產物,新的東西并不一定會受歡迎,也必定不會有人愿意冒險去嘗試。然而,國家發展到一定層面之后,創新、創造力就變成了現階段國際上各個國家實力的象征和指標,單單只靠擁有一個行業去帶動整個國家的意識層面往往力不從心,甚至會無法進行。“萬眾創新”需要將“設計”變成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識,普及給大眾。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民族興旺的標記,一個國家有沒有發展潛力看的是教育,這個國家富不富強看的也是教育。無論什么時代、什么社會、什么制度、這個國家向那方面發展、教育是不可忽視的。不可不要的。而想要將設計徹底的貫徹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想讓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有創意,當務之急是將設計與教育相結合,在國家的教育體制中將設計的思想印刻在民眾心中,更重要的是讓人民懂得設計的概念和影響,什么是設計?設計什么?為什么設計?怎么設計?
培養一代各方面才能融為一體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設計師理所應當的劃為現代社會在教育上的重中之重;未來的設計不僅要注重風格,還要考慮更多人性化、自然化、可持續的因素,這就要求設計者具有多樣的個性和特性,不僅要做一名設計師,還應是設計文化的傳播者;設計者應全面涉獵東西方文化和歷史,總結超越國界的設計經驗,具備獨具一格的審美眼光和爆發的跳躍思維,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找出可以彌補或改良的“點”。
縱觀一些設計行業起步較早的國家,例如德國、英國、法國、美國等,相比之下各有其不同的環境和人文等客觀因素影響,形成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設計風格,而這些國家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相似之處,就是在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后,在工業技術的推動下,各個行業領域相繼產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持不同態度、不同理念、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敲醒了沉迷在中世紀風格里的理想的烏托邦,告誡了老派的學者歷史發展的洪流是不可扭轉的;沒有法國的裝飾藝術運動就不會有女孩們鐘愛的Coco Chanel、Cart i er、Ti f f any&Co;沒有德國青年派就就不會誕生聞名世界的包豪斯,而包豪斯的衰落又告訴了我們:設計不僅是一門學科,也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任何國家體制政治立場沒有任何關系;無論成敗與否,這一切都是為了現代設計的發展而鋪墊;而中國欠缺的就是這些在歷史上相互競爭、相互切磋中上升發展的氣氛。
想要“全民創新”,首先要普及全民對于設計的重視。直至數年前,“設計”這一行業在中國現階段下還是一項冷門技術,“從事藝術”并沒有讓大多數人報以敬仰和欽佩,比起法律、金融等專業,中國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名醫生、律師、老師而不希望送孩子去藝術院校,行業的冷門、高昂的學費、就業的壓力使得有些學生壓制自己的喜好選擇父母認為前程遠大的專業。而市場的不平衡、設計教育不完善、公眾對于設計的不認同等因素更導致了國內設計師收入微薄、工作密度過高、設計能力不受重視等不公平待遇,久而久之,轉行的多于堅持的,設計現狀每況愈下。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徹底調整中國現階段設計教育的現狀。
雖然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迅速,但是在專業設置與課程教學體系方面卻存在嚴重問題。首先,專業設置不平衡,大部分院校自設有設計學科以來專業基本集中在室內設計、平面設計以及建筑環藝類,每年培養大批相關專業畢業生涌入市場,奈何我國平面、廣告、包裝、室內設計等崗位已呈飽和現象,甚至過剩。中國在近十年來成為了世界上廣告包裝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以至于要從國家法律上限制規范廣告與包裝、建筑與室內的設計。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教授Gerhard M t hi as指出:中國的藝術設計院校已蛻變成一家營利機構,其產品就是一批批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線上培訓出來的次品畢業生,每年數十萬人。中國藝術設計院校面臨著專業設置與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學科專業太少,與日劇增的制造產業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協調不起來。專科院校和高等院校拉不開距離,沒有辦法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互補作用,使得整體教育環境混亂。
其次,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不夠規范,家具制造、玩具制造、珠寶首飾制造、陶瓷玻璃制造等制造產業急需的設計專業在我國的“藝術設計”學科目錄中都沒有一席之地,而在歐洲發達國家的設計大學中,這些專業不但完善并且成熟,還發展成為具有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設計專業教育,成為各自國家制造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歷來是陶瓷的故鄉,但現階段國內生產線下來的廉價商品卻被英國、日本等國家生產的高檔陶瓷日用品取代了市場。而享有盛名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和各大院校的陶瓷設計系在失去了高端日用陶瓷市場的情況下地位岌岌可危。因此,重新整理現階段的教育思路,重新思考個院校專業設置,才能使設計教育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第一推動力。
現階段國家主張M FA的培養,充分反映了國內設計院校在教學上存在著“重學輕術”、“重藝輕技”的現象,要想培養高端復合型設計人才,就要兩手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而現階段設計專業教育大都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態中。學校往往課程設置過于密集,缺少了學生踏入社會真正體驗的機會,導致學生滿腹經綸卻排不上用場,設計思維太過理想和花哨,只重視外觀美感設計而忽略功能改造方面的創新。浮躁的學習環境和歪曲的設計理念是學生想象力封閉,不去觀察事物的細節而一味的只會拿已有的產品加以模仿,這種習慣使整體設計氛圍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跡導致設計結果抄襲雷同甚至百無一用。
最后一點客觀影響因素則是教學環境差,教學設備不夠完善,師資力量十分有限,設計在我國屬于新興產業,并沒有太多基礎和歷史,大部分學院還處于一種“純藝”轉變到設計的階段,師資大多出身繪畫、雕塑等專業,設計類的名師少之又少、極具缺乏,高校的急劇擴招再加上資深的設計類教師太過稀少導致很多院校教師現學現賣、濫竽充數,教學質量可見一斑。而隨著高校執教的門檻越來越高,高校招聘時對任教老師學歷要求不斷提高,從而使一大批真正有設計工作經驗和設計實力的人被拒之門外,招來的也只是一些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連校門都沒走出去過的學者;而資金匱乏、設備稀缺、高校又常常駐扎郊區、與世隔絕,學生很難有機會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成為了一大難題。
我國正處于設計教育嚴重滯后與制造業發展迅猛的矛盾與沖突當中,而教育則是打造中國制造強國的第一動力,只有在源頭上擺正姿態,逐漸調整中國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出一代代有創新思維的設計人才,才能讓中國逐漸穩步走出這種不平衡的迷霧,實現制造業真正的崛起與騰飛。
J50-4
A
1005-5312(2015)29-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