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遠
(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大學,烏克蘭 61003)
試論聲樂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吳洪遠
(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大學,烏克蘭 61003)
聲樂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且富于主觀性的工作,不僅與教授者本人的歌唱技藝水平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藝術的審美、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問題。加之人的主觀感受性千差萬別,在真實的不同與不同的真實之間,對于教學的雙方來說可能都是某種陷阱。
聲樂;啟發性;教學
誠如先賢孔子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出《論語·衛靈公》)在聲樂教學工作中,這個“器”不僅是指精湛的聲樂技巧,更意味著教學中的機智與策略,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啟發性教學”就是一種有效溝通師生雙方,提高教學效率的“利器”。
在教學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即“啟發式教學”(Method of Elicitation),是指教學上采用啟發的方法,其特點為: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借助教師的協助使他們運用思考去解決問題。①聲樂教學中的啟發式教學是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索,從自身的歌唱感受中對教師的教導進行消化,了解學習訓練的過程、某個技術的目的,了解聲樂教學中每個步驟的用意和可能產生的結果,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掌握發聲的技能技巧提高演唱能力和藝術修養。”②當下我們的聲樂教學并不缺乏聲樂技巧訓練方面的理論,而是欠缺方法論方面的指導。因此,本文想就聲樂訓練中就如何教的問題——即如何在聲樂教學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做一些拋磚引玉的闡述,希望各位同行在研究怎么唱的同時能更多的關注怎么教這個問題,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那么,如何貫徹啟發性原則呢?
由于啟發式教學有賴于學生的經驗基礎,所以有些聲樂教師主張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應該是傳授式的,甚至是灌輸式的,學生在這個階段應該全面接受教師的指導。這種觀念的存在說明我們許多教師的教育理念沒有緊跟時代步伐,或對新的教育理論關注不夠,并缺乏從廣義的教學理論來審視和看待聲樂教學的意識。對學生“經驗基礎”的理解不應該單純局限在聲樂領域。這個“經驗基礎”是指廣義的經驗基礎,生活的經驗、學習的經驗,其它學科的知識理論都應該被包括在這個“經驗基礎”內。老師不能因初學者辨別歌唱方法正確與否的能力還較弱,歌唱的綜合經驗還不豐富,而把教學設計成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灌輸式”教學。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萊蕾所說:“教師不是簡單地把信息灌進學生的頭腦,而是運用他們的知識內容,在與學生的特殊交往過程中指導他們,幫助學生系統的闡述問題,對學生的正確性提出質疑,發現并利用學生生成的主題,幫助學生修正誤解。”③很顯然,這個理論對聲樂教學同樣適用,并對當下重視發聲理論輕視教育理論的聲樂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貫徹啟發性原則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要發揚教學民主,生動活潑的進行教學
教學民主是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允許而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不同的見解,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并要注意向學生學習。
傳統的面對初學者的聲樂教學,由于學生沒有基礎,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有力,或者對老師有一種陌生感甚至敬畏感,使他們不敢發問或說出自己的歌唱疑問和感受。此時,教師個人的“權威“感往往會不自然的增加,而造成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教師把大量的聲樂知識一股腦的給了學生,而學生則沒有任何分辨的完全被動的囫圇吞棗式的接受了。從我曾經的教學經歷看這種教學的效果往往是很差。學生很認真的按教師的要求做,但由于缺乏自身的理解認識,卻只是機械的重復,而沒有實際的效果。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在教學中我會經常的問學生:“這樣唱有什么感覺?”“這樣唱舒服嗎?”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既不要虛榮也不要為了討好老師而只說好的感覺。因此我常對學生說:“我只是處于‘聞道在先’的位置,所講授的方法對你也許并非百分百的適用,所以你要大膽說出你的感受或疑問,這樣我才能不斷改進對你的教學。”由于課堂上彌漫著民主氛圍,學生總是能很放松和愉悅的來上課,并會對歌唱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從而加深了他們對技巧和作品的理解,加速提高了演唱的水準。這種民主的作風更使得我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明智的信任和融洽關系,為進一步推動教學的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合理、恰當地運用形象化語言和示范
對初學的經歷簡單的學生,形象化的用語和適時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化用語避免了某些術語的抽象和生硬,從而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和具有啟發意義。比如,有些學生歌唱時嘴巴張的很大,用力僵硬,喉頭不能放下和打開,音色亮而干、散,口腔聲音多、咬字渾濁不清。這個狀態離正確的歌唱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口腔后撐大,喉頭壓得很低,臉上表情呆滯,嘴外形用唇做豎嗽叭,聲音空而硬,位置也低。這時老師如果對學生說“你這樣唱不對,位置要高點,多點頭腔共鳴,音色要柔和點”等等類似的話,學生幾乎不可能有改變,而且歌唱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常對學生說:“你唱得很結實,不虛,也用了氣了,這是你的優點,但你的歌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還能更好。咱們試一試,不要把嘴開那么大,只開現在的一半就夠了。另外不要追求大音量,更多的唱給自己聽,把子在嘴唇上念清楚就可以了。”學生照這些話去做了,喉頭和下巴都會比先前放松些,喉位也降低一些,開始感覺有支持了,嘴巴張開小點,不追求聲音的亮度,聲音自然就圓潤好聽了。等到他們的新狀態鞏固了,有了對教師的信任感,我再用聲樂術語給他們講客觀的發聲原理效果通常很好。
形象化用語一般都和生活有密切聯系,比如關于歌唱中的氣息發力問題,我用鵝大聲叫的姿態啟發學生。在動物園或者農村我們會見到鵝在大聲叫時脖子高高的挺起,屁股也是往上用力翹起來,發出很嘹亮的聲音。這種幽默的比喻,學生不但覺得生動有趣,而且一下就領悟到了歌唱要求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呼吸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腰腹的力量。所以教師要增加生活的細致度,多觀察,多留心。
歌唱教學中的示范能否運用成功則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實際業務水平和示范是否適合于對象。所以,示范一定要審慎!正如前蘇聯名聲樂家茲達諾維奇所說:“只有在教師具有毫無瑕疵的演唱方法,并且他示范的內容在技術上對學生來說沒有很大困難的時候,示范才有意義。示范的嗓音如果和學生所固有的嗓音特點不一樣的話,示范不會有很大效果。如果說示范并非總能成功,那么,應當把“解說”看作是教學影響的最有效的形式。”④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充分合理的運用形象化用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要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學習主動性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內在動力。如果學生的學習沒有自己的內在動力,而是靠外力來強迫命令,那么這種學習就很難進行,更難持久。”⑤所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是貫徹啟發性原則的重要問題,而這之于聲樂教學的意義比在其它學科中更明顯。因為聲樂教學最大的困難即在于讓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歌唱方法。然而歌唱的方法如同千人千面,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男高音卡魯索的私人醫生馬拉菲奧提說:“卡魯索認為,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種歌唱方法,對一個人所適用的方法,可能對別一個人就完全不適用。”⑥男低音歌王夏里亞平說:“每個人的嗓子在構造上并不是完全一樣,所以每個歌唱者都應該去探索他自如的歌唱方法。”⑦
從上面兩位本世紀初最偉大歌王的箴言和忠告中我們不難發現,歌手應該努力尋求適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這樣一個不爭的原則。而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思考則有利于學生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歌唱方法。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好奇心、興趣與愛好、求知欲,獲得良好成績以得到表揚、獎勵的愿望,等等。教師應當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謹記: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自己的對象是個有頭腦有觀念的青年學子,一個活生生地追求自己進步和前途的人。每一個學習聲樂的學生無不對聲樂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和動力,相對于“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一說法,吾認為“維持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恰當!鼓勵和探討比否定和灌輸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歌唱欲望。正如美國聲樂家約翰-卡羅伯金所言:“成為歌唱家最重要的惟一的條件就是要有歌唱的愿望、欲念、沖動和需求,并且不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都一心一意地想當個歌唱家,教師的素質遠不如學生學習的欲望重要。”⑧
綜上所述,將“啟發性原則”置于聲樂教學中加以論述和強調,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貫徹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利于改善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對傳統教學的有利補充。教學如果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認知和演唱能力就不能順利地向前發展。但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知識、發展技能,歸根結底要靠他們自己,教師不可能包辦代替。如果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思維得不到有效拓展,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對知識有深刻領悟和靈活運用。所以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促使他們觸類旁通地掌握歌唱知識和方法,提高演唱技能。
注釋:
①王安億.語言大典[M].北京:三環出版社,1990:2685.
②見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79.
③ShirleyR.Steinberg(美),易進(澤).學生作為研究者[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6.
④同②第206頁.
⑤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8.
⑥薛良著.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2.
⑦同上.
⑧約翰.卡羅.伯金,肖宇(譯).教唱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11.
J616
A
1005-5312(2015)08-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