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照華++郄海霞
摘要: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之間的關系從緊張、逐漸緩和到互動合作,實現了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取得共贏。其協同創新主要基于以下路徑:理查德·萊文校長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前瞻性的治校方略;政、校、企共同參與,合力推進協同創新的進程;發揮學校優勢學科,開創支柱性產業;創立專門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協同創新提供物質基礎等。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實現協同創新發展的經驗對我國高校與區域最終走上協同創新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耶魯大學;紐黑文市;協同創新;路徑
美國是世界上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高校與區域的創新結合,不僅促進了高校自身走向世界前端,同時也是城市發展的有力推動因素。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出現了“硅谷”、“波士頓128號公路”、“研究三角園”等產學研創新基地,創新基地的成功離不開高校與區域的密切合作。雖然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錯過了那場引起“硅谷”和“波士頓128號公路”快速發展的技術革命,但是,經過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的共同努力,兩者已經走上了協同創新之路。本文以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為例,對高校與城市實現協同創新的路徑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高校與區域實現協同創新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互動的歷史與現狀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坐落于康涅狄格洲紐黑文市,創立于1701年,是美國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也是美國歷史上最早創辦的三所大學之一,是常春藤聯盟核心成員。耶魯大學創辦之際正值殖民時期,當時的殖民牧師為了保持歐洲教育的傳統,倡導在紐黑文市建立大學,直到1701年,這所教會學校才成立。為了感謝威爾士商人Elihu Yale對學校的捐款,學校改名為耶魯大學。[1]至此,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開始了互動的發展歷程。
1.沖突階段
紐黑文市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是耶魯大學的所在地。歷史上,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二者的矛盾最初源于“市民”與“學人”(town and gown)之間的沖突。由于大學與城市處于兩種不同的文化中,尤其是大學人口和城市人口構成方面的差異,致使耶魯大學學生與紐黑文市居民之間的沖突不斷。二戰后,由于遭受產業投資的萎縮,公安、教育等就業機會的縮減,紐黑文市的經濟狀況日益糟糕,大量的失業人口得不到很好的安置,貧民窟的范圍逐漸擴大,城市的治安環境受到威脅。[2]紐黑文市不容樂觀的經濟環境,加上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雙方還沒有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導致雙方沖突不斷,關系一直比較緊張。
大學的發展離不開與當地城市之間的互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大學的支持。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比較緊張的關系很顯然不利于雙方的發展:種種不穩定因素導致耶魯大學部分教職工士氣低落,甚至一些優秀的師資和生源不愿來到耶魯大學工作和學習,嚴重影響了耶魯大學國際化的發展目標;同時,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關系也影響到紐黑文市的正常發展,對其經濟發展、企業生產、居民受教育水平帶來消極影響。
2.緩和階段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這種緊張的關系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93年,理查德·C·萊文校長擔任校長之后,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變雙方這種緊張關系。1994年,為了更好地協調紐黑文市的經濟、政治和社區關系,萊文校長建立了紐黑文市與康州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New Haven and State Affairs);同年,耶魯還推出了“購房者計劃”(Homebuyer Program),為在紐黑文市購買房屋的耶魯雇員提供補助金,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教師在紐黑文市尤其是中低收入地區購買房屋,從而穩定城市房價,減少房屋空置率。經過萊文校長的努力,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雖然在一些問題上仍存在矛盾,但雙方都已經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合作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雙方之間的關系逐漸得到緩和,這是二者協同創新、促進區域發展的前提。
·比較教育·美國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的路徑探析
3.協同創新階段
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通過過往的歷史意識到,想要取得發展,必須實現兩者的共贏。“硅谷”、“波士頓128號公路”和“研究三角園”創新基地的出現,更加明確了實現高校與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要想實現知識的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同步發展,走協同創新之路成為必然。耶魯大學通過與紐黑文市政府密切合作,創新當地支柱性產業,吸引外來投資與企業,建立科研平臺,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推動了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協同創新,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
總之,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關系在經歷了沖突、緩和與合作之后,最終走上了協同創新的道路,雙方在萊文校長任期結束后繼續保持這一維系了長達二十年的穩定關系。
二、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實現協同創新的路徑分析
(一)理查德·萊文校長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前瞻性的治校方略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走上協同創新的發展道路離不開理查德·萊文校長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前瞻性的治校方略。萊文校長主政耶魯22年(1993—2015年),對耶魯大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改革領域涉及學校課程、學校辦學條件、學校資金的籌措方式及耶魯與紐黑文市之間關系的改善等多方面。尤其是對耶魯與紐黑文市之間關系的改善這一舉措,推動了耶魯與紐黑文市實現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萊文校長認為:與城市的合作關系應該是大學的一個清楚的目標,并且人們要廣泛地認識到這應該是校長的一項優先考慮的事項。
在萊文擔任耶魯校長之前,耶魯與紐黑文市之間關系緊張。紐黑文市不容樂觀的經濟狀況和不安定的社會環境,嚴重影響了耶魯大學的發展。為促進耶魯大學與所在城市的發展,萊文校長從四個領域進行改革:經濟發展、改善與紐黑文市的鄰里關系、增進紐黑文市的安全感、改善紐黑文市的市區形象。這四個領域同時也是紐黑文市民密切關注和呼吁的。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緊張關系的改善需要時間去發展,萊文校長意識到這點后,為了增加紐黑文市政對自己的信任,他首先在學校建立了紐黑文市與康州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New Haven and State Affairs )。紐黑文市和康州事務辦公室是耶魯與紐黑文市之間溝通的樞紐,是加強紐黑文市與耶魯大學聯系的組織機構,用以處理紐黑文市政府、市民、企業等機構之間的關系,通過加強與紐黑文市、其他大學部門及社區的聯系,進而促進紐黑文市經濟的發展,社區的振興。[3]此外,隨著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學生涌進校園,大學校園自身難以滿足學生對住宿的要求。[4]耶魯大學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耶魯將學生的住房壓力逐漸轉嫁給當地的社區,嚴重影響了社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并且導致耶魯與社區之間沖突不斷,不利于雙方合作的開展。耶魯為了緩和與當地社區因為住房引起的緊張關系,同時為了振興紐黑文市的經濟,在萊文校長的帶動下,1994年4月開始實施“購房者計劃”(Yale Homebuyer Program)。購房計劃適用于在耶魯大學工作的任何員工,并為所有紐黑文市內購房的耶魯雇員提供豐厚的補助金。補助金一共是30000美元,十年付清。其中包括第一年首付7500美元(首付2500美元,加上5000美元的紅利),剩余的補助金以每年2500美元的方式資助,連續9年;如果所購房屋是溫菲爾德(Dixwell)附近指定區域,還可以享受5000美元的特別獎勵。耶魯大學的購房計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為城市做出貢獻最明顯又有效的一個項目。[5]到2011年,已經有超過1076名員工參加到這項計劃中。[6]耶魯通過“購房者計劃”,不僅緩和了自身與社區居民之間的住房沖突,促進了社區整體環境的和諧,同時也帶動了紐黑文市房地產業,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政、校、企共同參與,合力推進協同創新的進程
通過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一所高校想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學校,一所城市想要取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政府、學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則是依靠當地政府、學校和企業的有力合作實現了協同創新。
政府在高校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引導著高校的發展方向。聯邦政府一般是通過立法和科研撥款、財政援助等方式來促進大學的發展;州政府則是在聯邦政府立法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頒布一些政策法規、下放權力、資助等方式來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耶魯大學,聯邦和州政府除了以上幾種方式外,還通過會議決策、方針、計劃的方式與耶魯大學進行合作,進而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例如:2014年12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召開了第二次峰會,專注于開發新的舉措,以幫助更多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在第一次首腦會議上,耶魯大學提出了若干承諾,努力幫助家庭條件差但成績優異的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并對此提出了三個有針對性的措施,即通過招生人員和大使擴大相關政策的宣傳,將耶魯大學作為此計劃的試點,通過在線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對貧困學生進行幫助。[7]紐黑文市政府為了促進耶魯大學發展,實施有針對性的法定稅收減免、酌情贈款和提供獎學金等計劃,進而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
企業的加入,為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為了能夠更好地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耶魯成立了合作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Cooperative and Research),鼓勵大學與企業合作,加快新產品的開發。耶魯大學通過一些科研項目與紐黑文市相關企業緊密聯系。如耶魯大學城市設計研討會(YUDW)的總部設在建筑學院社區設計中心,公司自成立以來,與耶魯大學共同致力于社區和紐黑文市的綜合發展,提供相關項目,包括綜合規劃、經濟發展戰略以及社區設施的規劃、科研項目等,而這些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由在讀研究生、有時也包括本科生以及最近學校畢業生擔任專職工作的職員、外部顧問等。[8]此外,耶魯大學鼓勵本校教授在紐黑文市開設高科技公司,并為其提供高技能人才,此舉極大地改變了紐黑文市的產業環境和就業狀況,增強了該市對外部投資的吸引力,促進紐黑文市企業類型的多樣化,進而帶動紐黑文市經濟的發展,滿足耶魯大學學生對畢業崗位的需求。
(三)發揮學校優勢學科,開創支柱性產業
“美國的大學同美國人民以及工商企業有著一種共生關系。大學被視為一種地區的、州的和全國的資源。”[9]耶魯大學被公認為是全美乃至世界最好的私立大學之一,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技術資源,實現優勢學科與當地支柱性產業無縫對接。如耶魯大學在生物醫學方面有著相當強的力量,學校發揮生物醫學的巨大潛力,在紐黑文市內及周邊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經過兩年的努力,在紐黑文市地區已經新建立起25家生物技術公司,其中17家位于市區內,這些公司已經總共吸引了15億美元的投資,雇傭了1300名員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了突出力量。[10]
耶魯大學的學科優勢成為吸引企業和研究機構入駐的重要因素。如CaroGen公司是一家新興的生物制藥公司,利用耶魯大學病理學教授約翰·羅斯研發的全新疫苗平臺技術,正在開發針對乙肝病毒、丙型肝炎等病毒藥物的候選疫苗組合。[11]MGS研究公司(MGS Research Inc)在耶魯大學成立,其總部設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是一家致力于開發三維輻射劑量的治療和診斷放射學領域的商業化新產品服務公司,由馬雷克·J·馬力昂斯基(Marey J.Maryanski),約翰·C·戈爾(John C.Core)和羅伯特·舒爾茨(Robert J.Schulz)三人建立。[12]這些生物技術公司之所以選擇在紐黑文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耶魯大學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強大的生物醫學科研水平,這些公司積極利用耶魯大學生物醫學技術,并且協同開展科研項目,積極推動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的發展。
(四)創立專門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早在20世紀 OECD 就指出全球的經濟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知識的生產、分享、轉化及應用方面,這種能力將帶來巨大經濟效益。[13]耶魯大學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與當地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成立了許多專門機構,負責校企協同創新相關事宜,如合作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耶魯大學創業學院(Yale Entrepreneurial Institute)、紐黑文市經濟發展公司(Economic of New Haven Development)等。這些機構都是為了促進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的共同發展而創建的,作為與企業的連接樞紐,尋求外部投資者和企業合作伙伴,是校企實現協同創新的平臺和紐帶。高校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必須與企業所需人才無縫對接,才能滿足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這些專門機構起到很好的溝通紐帶作用:為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提供轉化為科技成果的實施平臺;同時又可以傳達當今企業發展動態,甚至發展瓶頸,進而指導高校的科研方向。
自1982年成立以來,合作研究辦公室(OCR)成功完成的專利和發明成果顯著,現在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OCR的主要使命是促進耶魯大學實驗室的研究轉化為科技產品,并為區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服務。[14]OCR的主要使命包括:挑選有興趣把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教師隊伍,和教師一起確認可能轉化為產品的發明,然后與企業界商談耶魯大學各類發明的許可使用問題;請管理學院的學生準備商業計劃,吸引與耶魯有著密切聯系的風險投資企業來投資;籌措資金,并幫助尋找紐黑文市當地合適的房地產,幫助新公司發展壯大。[15]
耶魯大學最典型的成功模式是設在喬治街300號的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中心,原為電話公司的50萬平方英尺大樓,耶魯投資3500萬美元購置第一階段臨床研究設施,到2005年已有8家新的耶魯生物科技公司入駐,為社會提供了500份工作。[16]此外,政府將占地80畝的破舊兵工廠轉讓給耶魯,耶魯投資5億美元整修實驗室,并興建4座新樓作為大學科技園。到2005年,這座科技園已有23家公司入駐,雇傭了1000名員工。經過耶魯大學和紐黑文市企業的共同努力,OCR已經從一個技術轉讓領域相對落后者發展成為全國的最佳典范。
(五)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協同創新提供物質基礎
高校與區域實現協同創新,不僅需要人力、科技、資源的整合,雄厚的資金后盾也是其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資金來源也逐漸多樣化。首先,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科研撥款、財政援助等方式支持高校的科研發展。此外,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入駐紐黑文市,政府實施有針對性的法定稅收減免、酌情贈款和提供獎學金等計劃。其次,耶魯大學的募捐和基金投資也是協同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且這兩種方式是耶魯最為突出、最值得被稱道的。耶魯大學通過募捐不僅解決了自身的財政預算,更為耶魯與紐黑文市協同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萊文校長任期耶魯發起兩次大規模的籌款運動。第一次募捐目標是15億美元,開始于1993年,完成于1997年,最終超額實現目標。[17]第二次開始于1997年,募捐目標為35億美元。[18]兩次大額籌款不僅用于教師和學生,而且還投資入駐本地的公司,興建新生物技術公司,促進當地企業的創新發展。此外,耶魯大學還成立了大學基金會,萊文校長從華爾街將著名投資大師大衛·斯文森挖來做本校的投資顧問。在斯文森的帶領下,耶魯大學的基金投資效益穩居全美高校榜首。[19]再者,大型企業和公司為高校提供的獎金和科研項目基金也是推動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的資金之一。紐黑文市當地的生物技術公司、MGS研究公司、艾琪爾頓制藥公司等為耶魯大學提供了各種獎助學金的支持。
三、 思考與啟示
紐黑文市由原來的經濟蕭條、治安混亂,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這都離不開其與耶魯大學協同創新的發展路徑。由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的發展經驗可知,協同創新是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是雙方實現雙贏的必經之路。當前,我國正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尤其強調創新經濟發展,完成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雙贏發展的目標。因此,借鑒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協同創新發展的路徑,有利于我國盡快實現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最終目標。
(一)改變傳統觀念,樹立協同創新理念
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之所以能夠由最初的對抗關系走上協同創新的發展路徑,關鍵在于雙方明確的區域發展目標和角色定位。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把“共同發展”視為雙方共同奮斗的目標,打破原來互相分割的狀態。此外,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改變“以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樹立“為他方發展”、“為他方服務”的理念,增進雙方之間的合作。為了能夠及時獲取雙方信息,促進交流,耶魯大學為當地建立信息交流服務平臺如合作辦公室、耶魯創業學院、紐黑文市與康州事務辦公室等,完善信息交流渠道,保障信息渠道的暢通,實現政、校、企三方合力推進協同創新發展的進程。在我國,雖然也在提倡實現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但僅停留在表面層次。高校與區域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創新”,雙方的發展仍然處于分割狀態,仍以各自為發展中心,忽略“他方”的存在意義。因此,政府應該提倡高校建立與當地企業的聯絡樞紐,提高雙方共同發展、為他方服務的意識。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實現校企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創新”,改變傳統觀念,允許并支持當地企業走進高校,進而推進協同創新的發展進程。
(二)打破高校與企業間的藩籬,實現兩者無縫對接,堅持優勢學科與支柱性產業緊密結合
紐黑文市企業的發展依賴于耶魯大學的優勢學科。耶魯大學是當地企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生產場所。耶魯大學不僅將知識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且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耶魯大學現有一個本科生院校(耶魯學院)、一個文理研究生院,以及13個職業性研究生院,包括建筑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等,共有約11250名學生。[20]其中生物醫學技術具有強大潛力,在全美位居前列;此外,耶魯大學的醫藥制造、醫療護理、農業生物制造、癌細胞研究等領域擁有超前的技術水平,這些都是吸引企業入駐的重要因素,為高校與企業合作提供了空間。耶魯大學積極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與當地企業合作,形成支柱性產業,實現了高校科研與企業發展無縫對接。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校企合作”,雙方合作的領域非常有限,高校與企業之間存在眾多不信任,當地企業的發展并沒有與高校優勢學科有機結合,處于不對接狀態,導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反過來影響高校的發展。因此,高校應該積極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突出企業需要的專業性和實踐性,深入挖掘學科優勢,打破與企業間的藩籬,及時與當地支柱性企業對接,形成相關企業鏈,構建群體企業,推進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的進程。
(三)創新高校研究平臺,重視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是高校與區域實現協同創新的關鍵。為實現發明技術商業化,耶魯大學與紐黑文市建立了OCR、耶魯大學創業學院、紐黑文市經濟發展公司等專門機構,依靠這些機構,耶魯大學與當地企業緊密合作,及時交換社會發展信息,并且借助OCR平臺完成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雙方協同創新的進程。如到2007年,圍繞耶魯大學的科研技術已經創立了超過三十家的公司,其中超過一半的公司坐落于紐黑文市,這些公司僅在一年內就為當地提供了一千多個高級技術工人的工作機會,并且發起了很多由公司和大學共同承擔的聯合研究項目。[21]OCR平臺不僅使紐黑文市成為生物科學中心,同時也成為改變該市乃至整個所屬地區現存公司發展整體布局的關鍵力量。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與當地企業之間缺少相互交流的平臺,政府、高校與企業分屬不同層次,缺少鏈接紐帶,處于半封閉狀態,不利于高校科研技術商業化,進而影響協同創新的步伐。因此,政府應積極發揮其總攬全局的作用,鼓勵高校與企業創辦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為雙方搭建橋梁;高校與企業應積極構建信息交互機構、科技成果轉換機構,真正打破高校與區域間交流互動的障礙,創新高校研究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協同創新。
(四)改變我國高校經費模式,拓展籌資渠道
高校與區域實現協同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撐。耶魯與紐黑文市依靠多元化的經費投入模式,獲得足夠發展資金,進而帶動協同創新的進程。耶魯除了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企業提供獎學金外,自己舉辦的募捐活動、成立基金會、投資等在實現協同創新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耶魯與紐黑文市發展經費籌集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應該適當改變我國高校單一的經費來源方式——財政支持。首先,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適當加大對高校科研經費的投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支持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降低創新主體發展成本。其次,高校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重視校友資金投入。此外,通過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吸引政府科研經費支持和當地企業入駐,積累協同發展資金。再次,企業應提高與高校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切實投入到協同創新發展路徑中,通過自身創新發展,吸引外來企業,壯大發展規模,進而為協同創新主體提供必備資金,推進高校與區域協同創新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19]洪成文,伍宸.耶魯大學的當代輝煌與查理·萊文校長辦學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2014(7):144,146.
[2][10]大學與城市——從紐黑文市談起[C].復旦公共行政評論(第一輯):城市治理與公共權力,2005:224-232.
[3]Yale and New Haven[EB/OL].[2015-03-11].http://www.yale.edu/newhaven/index.html.
[4]郄海霞.美國高校與社區關系——沖突與合作[J].比較教育研究,2009(4):47.
[5]New Haven Homebuyer Program[EB/OL].[2015-03-12].http://www.yale.edu/hronline/hbuyer/hbuyworks.htm.
[6]New Haven Homebuyer Program[EB/OL].[2015-03-12].http://www.yale.edu/hronline/hbuyer/index.htm.
[7]YaleNews[EB/OL].[2015-03-11].http://news.yale.edu/2014/12/04/yale-expands-programs-ready-students-college-part-white-house-initiative.
[8]Office of New Haven and State Affairs[EB/OL].[2015-03-12].http://onhsa.yale.edu/community-outreach.
[9]葛守勤,周式中.美國州立大學與地方經濟發展[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53.
[11][12]Offic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http[EB/OL].[2015-03-12].http://ocr.yale.edu/available-technologies/biotechnology htm.
[13]Philip Shapiraab,Jan Youtiec.Learning to In-novate:Building Reg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arning Networks in Midsized Cities[J].EuropeanPlanning Studies,2008(9):1207-1228.
[14]Offic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http[EB/OL].[2015-03-12].http://ocr.yale.edu/about-ocr htm.
[15]Offic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http[EB/OL].[2015-03-12].http://ocr.yale.edu/about/our-mission htm.
[16]陳駿.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國家目標導向的科學研究[EB/OL].[2015-03-12].http://xiaobao.nju.edu.cn/showarticle.php?articleid=7958 htm.
[17]邢博,張偉.耶魯大學籌款運動考察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12):62-65.
[18]漩磯.耶魯完成有史以來最大籌款運動[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10706/010910098820.shtml.
[20]Admissions[EB/OL].[2015-03-12].http://www.yale.edu/admissions/index.html.
[21]Alfred (Buz) Brown,Jon Soderstrom.Creating and Developing Spinouts:Experiences from Yale University and Beyond[EB/OL].[2015-03-12].http://www.iphandbook.org/handbook/ch13/po1/.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