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正青
美麗鄉村建設為中國新農村帶來嶄新的面貌。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也越來越多地談論起“美麗鄉村”的話題。那么,究竟什么樣兒的鄉村才能稱為“美麗鄉村”?有人說,山清水秀但貧困落后不是美麗鄉村,生活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鄉村。鄉村之美,不僅是靚麗整潔,還要設施完善;不僅是山清水秀,還要產業發展。關于“美麗鄉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當我們在談論美麗鄉村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么?美麗鄉村,從不同的人眼中能夠獲得不同的結果,從不同的人那里也能夠獲得不同的解讀。而筆者以為,美麗鄉村無論是環境美麗還是風尚美麗,都是美麗鄉村題中之義。但在這些題中之義里,更為重要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為本”。可以說,“以人為本”才是美麗鄉村之魂。因為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夠懂得尊重每個鄉村的現實情況,從每個鄉村的現實出發,構建美麗鄉村的框架;只有“以人為本”才能夠時時刻刻把“人”放在第一位,杜絕出現各種消極因素;也只有“以人為本”,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夠實現“接地氣”的目標。
美麗鄉村,離不開環境之美,即生態上的完善。而各地卻總是呈現不同的態勢,比如塞北之鄉村就決然不同于江南之鄉村。那么,面對著如此差異,美麗鄉村建設該如何處理呢?唯有“以人為本”,即尊重各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從各地的自然稟賦出發,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美麗鄉村的建設。盡管,我們有著《美麗鄉村建設指南》這樣的宏觀政策的指導,但具體到實際情況下,不能夠陷入“唯上”的藩籬中。同時,在尊重各地的自然稟賦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獲得美麗鄉村建設的多元面貌,即能夠感受到多元鄉村的不同,在這樣的不同中感悟鄉村之美,這如果離開了“以人為本”就完全走不通。
另外,美麗鄉村之美更在于風尚之美,即文明的養成。而文明之養成,更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演繹。所謂“以人為本”,即需要從鄉村中人們的心靈世界出發,找尋到符合鄉村價值的“鄉規民約”,從中能夠總結出維系人們公序良俗的價值。在“以人為本”的道路上,我們能夠從鄉村秩序的建設出發,引導人們按照那些“鄉規民約”傳遞的價值延續,不斷賦予“鄉規民約”時代價值,讓“以人為本”能夠在鄉村價值建設過程中能夠落地生根。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欣喜地看到,美麗鄉村的秩序能夠因為價值的凝聚力而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當然,美麗鄉村建設貴在久久為功。“以人為本”的旋律更是應該時刻奏響,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環境之美,更是需要一種心靈之美;不僅需要每個鄉村都“看上去很美”,也能夠感受到其精神魅力所在。這才是我們期待著的美麗鄉村。只是,如此美麗鄉村必須要沿著“以人為本”的路徑持之以恒,不能夠有任何的松懈,更不能夠有任何倦怠。唯有如此,美麗鄉村的現實圖景才能夠向著我們徐徐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