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姣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是在一定宏觀經濟、農業政策、氣候條件、科技創新、資源稟賦及國際市場變化等特定假設條件下,采用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AMES模型系統)作出的基線預測
記者:《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的撰寫需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把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市場總體形勢。請問,報告的形成基于怎樣的基本宏觀經濟假設和農業發展環境分析?
許世衛:本報告是在一定宏觀經濟、農業政策、氣候條件、科技創新、資源稟賦及國際市場變化等特定假設條件下,采用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AMES模型系統)作出的基線預測,基期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和農業部門的農產品市場監測數據,也包括相關研究機構多年積累的實地調研數據。中國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圍繞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形勢,進行了長達12年的潛心跟蹤研究?!吨袊r業展望報告(2015-2024)》每章分報告都以農產品分析團隊的研究為基礎,凝聚了專家集體的智慧。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對《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基本結論進行了多次討論,對于基線預測可能的風險開展了多種情景模擬,對展望結論可能的不確定性進行了客觀表述。
未來10年中國農業展望的宏觀經濟假設依據。本報告中未來10年宏觀經濟假設,主要基于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的研究判斷。其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主要基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國共識公司、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的研究判斷;中國人口增長速度,主要基于聯合國人口統計司分析數據以及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中國人口出生率數據并結合“單獨兩孩”政策推算;中國城鎮化率,主要基于近年城鎮化推進速度的CAMES模型推算;中國勞動力成本漲幅,主要基于過去30多年勞動力工資上漲速度的CAMES模型推算;中國CPI漲幅,主要基于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判斷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0—2014年CPI漲幅推算;國際國內原油價格,主要基于國際能源署、世界銀行的研究判斷和近年中國油價走勢推算;城鄉居民收入主要基于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設定;人民幣有效匯率,主要基于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國際金融改革趨勢推算。
未來10年中國農業展望的農業發展環境分析。未來10年,經濟發展新常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深刻,在高起點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諸多挑戰也具有難得的有利條件。突出挑戰主要包括: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利條件主要包括: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保障;中國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全面實施,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留出了余地;中國已進入食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階段,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未來優質安全生態農產品市場廣闊、潛力巨大,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為中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條件。新世紀以來連續發布了12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農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未來10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穩步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明顯提升,與全球農業的互動融合將顯著加強,農產品消費結構將加快轉型升級,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
記者:《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對未來10年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作了怎樣的判斷?
許世衛:預計未來10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穩步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明顯提升,與全球農業的互動融合將顯著加強,農產品消費結構將加快轉型升級,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
農業生產將繼續穩步發展。未來10年,在不斷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支撐和相關生產配套措施推動下,中國谷物、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繼續穩步發展。展望期內,預計谷物產量年均增幅0.6%,其中玉米生產在強勁需求拉動下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2024年預計比2014年增長13%,谷物產量增加將主要來自于玉米;2024年大豆、油菜、花生種植面積預計較2014年增加5.3%、2.7%和6.7%,單產較2014年提高9.9%、5.3%和7.1%,產量較2014年增加15.6%、8.8%和14.2%;同時,在需求拉動下,蔬菜和水果產量預計比2014年分別增長6%和12%,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產量預計比2014年分別增長16%、11%、24%和19%。
國家糧食安全能夠得到切實保障。未來10年,中國谷物播種面積將保持總體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進一步提升。2024年,預計中國稻谷、小麥、玉米總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3.6億畝以上,產量將達到5.8億噸,總消費量預計為6億噸。其中,2024年,稻谷產量預計穩定在2.06億噸左右,折合大米產量1.45億噸左右,大米口糧消費預計1.14億噸;小麥產量預計達到1.29億噸,小麥口糧消費量預計0.89億噸;玉米產量預計達到2.44億噸,玉米口糧消費預計700萬噸,飼料消費和工業消費預計保持較快增速,通過適度增加進口實現供需平衡。展望期內,中國谷物將保持合理自給率,稻谷、小麥兩個品種口糧消費自給有余,能夠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
農產品消費保持較快增長。未來10年,在人口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推進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主要農產品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大米消費年均增長0.3%,2024年預計達到1.45億噸;小麥消費年均增長0.6%,2024年預計達到1.32億噸;玉米消費年均增長3.1%,2024年預計達到2.65億噸;蔬菜人均直接消費量年均增長1.0%左右,加工消費較快增長;水果消費平穩增長,2024年人均消費量預計達到93.9公斤,其中城鎮居民105.4公斤,農村居民73.6公斤,總消費量2.8億噸左右;食糖和肉類消費繼續小幅增長,2024年預計分別接近1800萬噸和1億噸;食用植物油消費增速放緩,2024年預計達到3313萬噸;禽蛋消費需求繼續增加,2024年預計為3195萬噸,比2014年增長11%;奶制品消費仍將繼續增長,2024年預計達到6300萬噸左右,比2014年增長30%;水產品消費繼續增長,2024年預計達到7700萬噸,比2014年增長19%;飼料消費年均增長1.7%,2024年預計達到2.29億噸。
農產品價格總體溫和上漲。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價格在成本推動下將呈上漲態勢,隨著農產品價格市場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國內農產品與國際市場聯動性將增強。其中,大米、小麥、玉米價格在生產成本上漲推動下將呈穩中略漲態勢;棉油糖價格與國際市場聯系將更加緊密,食用植物油、棉花價格將跟隨國際價格震蕩運行,國內外食糖價格將步入緩慢回升通道;蔬菜價格總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個別品種在個別年份可能出現較大波動;生豬和豬肉價格將呈震蕩上漲態勢;牛羊肉價格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可能出現明顯季節性波動;禽蛋價格將整體呈現出波動上漲趨勢;水產品價格預計總體小幅上漲,但不同類別產品走勢不同,季節性價格波動仍比較明顯;飼料價格預計溫和增長,但可能受到飼料原料和動物疫病影響出現較大波動。
農業發展質量將明顯提升。未來10年,隨著“調結構、轉方式”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農業發展將由數量增長型逐步轉向質量效益型,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速將放緩,代表科技進步的單產水平提高將成為主要增產因素,農產品消費多樣化、優質化將漸成趨勢,農業產業鏈將進一步拓展延伸。展望期內,小麥、玉米、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產量增速預計分別為0.2%、1.3%、1.5%、1.0%、2.1%和2.8%,明顯低于過去10年2.6%、5.2%、2.8%、2.0%、5.1%和3.4%的水平;2024年,稻谷、小麥、玉米單產預計分別達到每公頃6990公斤、5505公斤、6540公斤,比2014年分別提高2.6%、4.9%、12.5%。伴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農產品加工需求發展加快,2024年,小麥工業消費預計達到1540萬噸,比2014年增長14%;玉米工業消費預計達到8600萬噸,比2014年增長59%;肉類、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加工比例明顯提高,預計分別達到16%、15%、11%。
國內外農業互動融合明顯增強。未來10年,中國將更加注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農產品國內消費快速增長并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拉動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特別是隨著WTO多哈回合談判漸入尾聲,中國與有關國家(地區)多雙邊貿易協定的實施和談判的推進,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動,國內農業發展與全球農業的互動融合將明顯加強。生產資源緊缺的產品進口將保持適度增長,預計2024年玉米進口將達到400萬噸左右,大豆進口將達到8300萬噸左右,比2014年增長16%;奶制品(折合原料奶)進口將達到1600萬噸;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增長,蔬菜出口預計達到1200萬噸左右,比2014年增長20%;水果出口預計達到450萬噸,比2014年增長10%;水產品出口將達到540萬噸,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低價農產品過度進口給國內棉花、糖料產業發展帶來嚴重沖擊,棉花面積預計2024年為356.4萬公頃,比2014年下降15%,產量預計565.2萬噸,比2014年下降8%;食糖產量短期內將出現萎縮,中長期產業結構將發生較大調整,2024預計為1223萬噸,產需缺口達630萬噸左右。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對于基線預測可能的風險開展了多種情景模擬,對展望結論可能的不確定性進行了客觀表述
記者:影響未來10年中國農業展望結論的不確定因素有哪些?
許世衛:由于市場形勢分析不僅要以本行業和相關行業最新信息為基礎,并且市場供需要受到氣候、政策、經濟變化等變量因素影響。從目前來看,影響未來10中國農業展望結論的不確定因素主要有:
一是氣象災害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農業生產受日光、熱量、水分、養料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和制約,生產周期比較長,是一個容易受災的產業,災害伴隨整個生產過程始終。近年來,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和光溫異常隱性災害,特別是低溫冷害、高溫熱害、陰雨寡照等光溫災害與水旱災害交織并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是動物疫病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動物疫病是影響肉蛋奶等動物性產品生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從近年的情況看,小反芻疫情、藍耳病、禽流感等流行性動物疫情,對動物性產品區域性、階段性供需影響明顯,往往造成較大的生產波動和市場波動,甚至導致消費方式的變化。
三是新型流通業態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當前,物聯網、電商平臺等新型流通業態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和農產品消費方式,并將拉動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較快發展,影響未來農產品市場運行形勢。
四是貿易國政策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中國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具有出口優勢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往往受到進口國相關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大豆、玉米、大米、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往往受到出口國國內相關政策的影響,在進口數量、品質、價格等方面產生較大波動。
五是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往往對原油價格、美元走勢產生較大影響,同時改變世界農產品貿易格局,導致農產品進出口市場重新劃分,影響對未來農業貿易發展趨勢的展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