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前些天,在玉淵潭公園散步時走過榆樹下面,一陣微風刮過,白色的榆樹錢兒紛紛落下。我俯身撿起幾片榆錢兒細細端詳,突然想起這東西是可以吃的。
記得小時候各家各戶都很窮,孩子們沒有零食吃,更少有錢買玩具,每逢春末夏初,榆錢滿樹,便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我們會在放學后,呼朋喚友爬到路邊的大榆樹上摘榆錢,趁著鮮嫩把榆錢捋下來,塞到嘴里大口地吞咽,香醇甘甜,入口入齒入心,是很好的零食;揚起來,揮灑,便是女孩子很好的舞蹈道具,對男孩子,便是合理的武器或令箭了。可以說它讓孩子們開心了一春又一春,我也是這開心的女孩中的一個。
還記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供應緊張時期,鄰居家阿姨曾用此物拌上玉米面粉,上鍋蒸“傀儡”,在當時也是粗糧細作的一種方法。現在已經想不起這種吃食究竟是什么味道了,總之不會很好吃,因此現在認識這玩意的人也不會很多。但愿人們不要忘記這東西的用處。
榆錢兒即榆莢,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它一嘟嚕一嘟嚕成串成串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圓圓碎碎。色澤翠綠,片狀,中間鼓出來,邊緣處薄薄的,嫩綠扁圓,一分錢大小,因為它酷似古代麻錢兒,故名榆錢兒。新生出來的榆錢兒脆甜綿軟,清香爽口,又因它與“余錢”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兒可以有“余錢”的說法。
這幾年,城里很少看見大榆樹了,但山間溝旁榆樹叢還是很多的。趁著身體還行,過過田園生活,吃點綠色食品,會有益健康。于是就打算親自去搞點綠色食品吃了。
我們一路上山,在昌平區流村鎮的白羊溝,有個地方叫黃樓院,這里有離北京最近的一段明長城。一條土溝旁就看見了一叢叢的小榆樹,樹上的榆錢兒在陽光下鮮嫩耀眼,正是采摘的時候啊。我被鮮嫩的榆錢兒所吸引,采得很投入。在半山腰上,我們采了一個多小時,可以用“滿載而歸”來形容了。
實話告訴你,這里的樹木一點兒污染都沒有,屬于“荒郊野嶺”。
回到家,看著這些散發著清香味的榆錢兒,二話不說,就認真地挑選起來,去掉雜質洗凈的榆錢兒,鮮嫩誘人。先切了一把蔥花拌在里面,頓時香氣四溢,再把玉米面同榆錢攪拌在一起(也放進少許白面),加小半勺鹽,不要太咸,保留榆錢的清香味,拌勻。
鍋內放水燒開,把沾滿面粉的榆錢倒在屜布上。蓋上鍋蓋。大火蒸8分鐘就可以了。如果蒸得比較多,或者面粉裹得多,可以中間用筷子拌一下,使其均勻受熱,不容易夾生。
蒸熟揭開鍋,榆錢兒的香味撲鼻而來,看著讓人直咽口水。
碗里放蒜末、鹽、醋、醬油、味精、油潑辣椒、香油,稍加些涼開水調勻,吃的時候澆在榆錢飯上,即可享受另一種風味的榆錢飯了。
有人說:吃了榆錢兒飯,金錢穿成串。咱不為金錢,就為那份快樂。因為,采榆錢兒快樂,吃榆錢兒快樂;大人快樂,孩子快樂;自己快樂,全家快樂!
榆錢兒的營養很豐富。據測定,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其中榆錢兒的含鐵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紅柿的50倍。
榆錢兒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藥。中醫認為:榆錢兒有補肺、止渴、斂心肺之效。多食榆錢兒可助消化、防便秘;外用可治療瘡癬等頑癥。
每到四月,又是一年榆錢兒香。榆錢兒可以食用的日子,大概就只有幾天光景,等榆錢兒結籽了,顏色就會變得蒼白,風吹之處,那白色的圓片兒便如蝴蝶般飄飛。
想吃鮮的,大伙可得趁早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