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開展農業展望活動,每年舉行1次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并發布《世界農業展望報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展望方法和技術體系。
《世界農業展望報告》的形成過程
《世界農業展望報告》的形成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一是開展展望問卷調查及專家咨詢。為撰寫好每年的展望報告,OECD向成員國發放包括農業生產、市場供需及政策措施和未來商品市場發展狀況等內容的問卷;FAO就未來農產品市場可能的發展趨勢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等主要經濟組織和力量及內部的分品種商品專家征求意見。二是開展展望預測研究。OECD和FAO展望專家依靠強大的數據支撐和先進的展望模型,展望未來10年每一年度的農產品生產、消費、價格、庫存、貿易等供需形勢,并經多輪專家會商確定。三是發布《世界農業展望報告》。一般在每年6月26-27日于羅馬召開的世界農業展望大會上,發布未來10年展望報告。
具有強大的數據支撐
對未來10年農業的展望,是一個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的過程。《世界農業展望報告》主要具有以下數據支撐:
(一)針對展望的調查數據。包括OECD調查獲得的生產數據、供給數據、需求數據、預測數據;FAO咨詢的農產品分品種發展趨勢數據、作物長勢數據、氣候變化數據、價格波動數據、政策影響數據等。
(二)已有的統計數據。FAO的統計數據庫(FAOSTAT)是世界上最權威、最完備、最系統的農業信息監測數據庫,主要包括農作物的收獲面積、單產、產量、庫存、進口、出口、消費、價格和成本等數據;畜產品的牲畜存欄量、肉產量、國內總產量、肉制品/乳制品庫存變化量、活畜進口、活畜出口、食用消費量、價格和成本等數據。
(三)其他數據資源。在世界農業展望活動中,OECD和FAO加強了與歐盟、世界銀行、美國農業部及國際性研究機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交流,強化農業生產、市場、貿易等數據資源共享。報告中的宏觀經濟指標和政策指標主要來源為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預測結果,人口數據則來自聯合國人口展望數據庫。
獨具特色的展望模型
為做好展望預測工作,OECD和FAO運用動態回歸和局部均衡理論,聯合研發了獨具特色的AGLINK-COSIMO模型。該模型系統涵蓋50多個國家(地區)模型,總計約23000個方程,對糧食、肉類、奶類、禽蛋、水產品及生物燃料等20多類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消費、價格和貿易等市場情況進行中長期(10年)基期預測和展望,并模擬、分析各種政策或其他外部沖擊對各國及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該模型功能效果方面有三大特點。一是充分考慮聯動效應。該模型能夠體現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宏觀經濟的聯動性,能夠體現世界各國區域間農產品市場的聯動性,能夠體現農產品分品種間的聯動性。二是充分考慮各種政策效應。該模型能夠模擬并評價宏觀經濟政策、農業生產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等不同政策的實施效果,可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參考。三是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因素。只有兼顧未來10年資源、人口、科技、經濟、社會等各種不確定性,才能保證預測展望的科學性。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