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全球糧食短缺和價格危機,突顯了市場信息、數據庫和糧食安全監測預警系統的弱點。國際糧價持續上漲,物價攀升、通脹高企加劇了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矛盾甚至引發了動蕩。2011年6月,G20農業部長會議通過了《糧食價格波動與農業的行動計劃》,并在加強對農產品交易監管、增加市場信息透明度和控制糧價波動以及應對饑餓等問題上取得了進展,在應對糧食安全問題上顯示出各國加強合作與協調的強烈意愿,同時,就建立AMIS系統達成一致。2011年9月,G20在意大利羅馬召開了AMIS成立大會。
AMIS成員包括FAO、OECD、WB、WTO、WFP等10個國際組織以及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印度、日本等23個國家和地區。AMIS主要由秘書處、全球糧食市場信息組和快速反應論壇三部分組成。秘書處成員由10個國際組織構成,負責根據成員國提供的信息分析世界糧食市場前景,并及時發布糧食市場展望。全球糧食市場信息組由成員國的糧食市場相關專家組成,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主要負責提供各國生產、庫存、貿易、消費等信息,并研討相關技術性問題。快速反應論壇由成員國政府官員組成,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主要負責促進信息溝通,加強政策協調與對話,討論防范和應對危機之策。
作為G20成員國,中國積極參加AMIS工作。在農業部市場司統一領導與組織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作為AMIS中國工作業務承擔單位積極發揮業務對接作用,到目前,共參加了4次AMIS快速反應論壇會議、5次AMIS全球糧食市場信息組會議。農業部組織專家建立了稻谷、小麥、玉米、大豆4種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表,并從2014年2月起向AMIS提供月度供需預測展望報告。積極開展AMIS監測預警技術交流合作工作,選派專家參與并承擔AMIS能力建設項目任務,組織翻譯AMIS全球糧食市場監測月度報告。目前,按照AMIS的方法體系,迫切需要我國實時公布糧食庫存數據、推進糧食消費數據調查、規范農業統計信息采集與發布,以更好地發揮我國在AMIS中的作用、提升我國話語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