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永生

摘 ? 要:金融中心作為資源配置的樞紐,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對區域經濟的支撐力和新動力更加明顯。本文在梳理國內外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基礎上,分析了陜西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的優勢與不促,研究提出了陜西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
自2013年9月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構想以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開創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標志著國家西部大開發進入更高發展階段,也為陜西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契機。陜西要牢牢把握“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性機遇,以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為載體,構建歐亞經濟金融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依托陜西人文、區位以及能源、科技、文化等資源與產業發展優勢,促進區域金融資源聚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運行效率,把陜西省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重要影響、特色鮮明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為建設“三個陜西”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撐。
一、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的發展優勢及存在的不足
(一)發展優勢
1、基礎條件及資源稟賦
陜西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絲路經濟帶和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中心城市、商貿物資運輸的門戶,是全國交通樞紐,航空、鐵路、公路交通發達,地鐵、高鐵建設趨于完善,實現了公眾信息網絡的國際互聯。陜西省能源資源、旅游資源、科教資源豐富,在西北地區具有顯著優勢。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位居全國前列;擁有秦、漢、唐古都歷史資源,陜北紅色革命旅游資源,陜南山水生態旅游資源等。2013年,接待境內外游客2.33億人次,旅游收入達2135億元,擁有西部電影集團、曲江影視集團及陜歌大劇院、大唐芙蓉園、華清池等大型文藝演出平臺。陜西高校及科研院所數量多,科教資源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在空間布局和產業優勢上,以曲江文化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浐灞生態區、灃渭新區、國際港務區、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為內容形成了“五區一港兩基地”生產力空間。產業發展方面,能源化工工業、裝備制造工業、食品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有色冶金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3.8%,成為陜西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陜西信息、電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2、經濟基礎
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必須具有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以經濟輻射力為依托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進入“十二五”以來,陜西經濟加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2013年陜西省GDP達到16045.21億元,較“十二五”初增長了58.5%,人均GDP達到4.27萬元,比2010年增長5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934.2億元,比2010年增長86.1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748.33億元,較2010年增長82.46%;消費、進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度達到66.59%。與西北其他省份相比,陜西的經濟聚集度具有絕對優勢:
2013年,陜西實現生產總值16045億元,分別是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生產總值的2.5倍、7.6倍、6.2倍和1.9倍;實際利用外資36.78億美元,在西部居于領先地位。相對西北五省,陜西經濟基礎相對發達,為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奠定基礎;同時,對外開放的水平相對較高,也為設立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和設立離岸中心提供一定的優勢。
3、金融聚集度水平
“十二五”以來,陜西省金融業規模逐步擴大,結構得到優化,市場體系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形成了快速發展、多元發展的格局。截至2013年,陜西有3家政策性銀行、5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5家農村合作銀行、108家小型農村金融法人機構、1家郵政儲蓄、4家外資銀行,17家村鎮銀行,銀行金融機構資產總額33395億元。證券公司3家,證券分公司10家;境內上市公司39家,股票市價總值2207億元;保險公司機構48家、期貨公司3家、基金分公司3家,小額貸款公司、中介、典當、股權投資等各類機構近千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地方金融體系,包括:長安銀行、西安銀行、西部證券、開源證券、永安財險、陜國投、長安信托、西部期貨等12家傳統金融機構。另外,近年來,成立了省屬金融控股集團,成立了首家國有獨資P2P金融服務平臺,設立了股權交易中心等17家交易所,成立了11家村鎮銀行、213家小貸公司、159家融資擔保公司、109家創業投資基金、29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新興金融業態迅速繁榮,帶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在金融聚集方面,陜西相對西北其他省份具有顯著優勢。金融資源總量來看,陜西存貸款余額居于西北五省首位,其中存款余額2.57萬億元,分別是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2.13倍、6.26倍、6.65倍和1.83倍;貸款余額1.65萬億元,分別為其他四省的1.87倍、5.24倍、4.23倍和1.68倍;從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來看,陜西的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都遙遙領先。在資本市場方面,相對西北其他省份,陜西也具有明顯優勢。根據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第六期)顯示,西安綜合競爭力在31個國內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13位,金融產業績效排第14位,金融機構實力第15位,金融生態環境第14位,基本均位居西北首位,綜合競爭力和金融生態環境均分別較上年提高了2位和1位。
4、陜西與中亞五國經濟水平的比較
中亞五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核心區域,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300萬。2013年GDP總量超過3016億美元。中亞五國盛產小麥、棉花、石油、天然氣,其中,土庫曼斯坦油氣資源最為豐富,天然氣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哈薩克斯坦國內生產總值居于中亞五國首位,是世界十大產煤國之一,銅、鋅、鉬、鎢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鉻和磷居世界第二,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譽。
陜西省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中亞五國之首哈薩克斯坦。陜西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豐富,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石油、天然氣、鉬和黃金儲量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中亞五國及陜西的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情況如下(見圖1、2)。通過比較可見,陜西經濟快速增長,已經趕超中亞最大經濟體哈薩克斯坦,并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從產業結構來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三產占比均超過50%,而烏茲別克斯坦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農業超過20%,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二產低于40%;而陜西一產占比僅為10%左右,三產占比35%??梢钥闯?,中亞五國與陜西能源結構具有相似性,產業結構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在能源和產業上,陜西與中亞五國可充分利用彼此資源和產業優勢,開展貿易合作。
(二)存在的問題
1、陜西經濟對外開放度不高、金融業聚集度不足。陜西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結構呈現內向型特征,總部級金融機構較少、類金融和準金融機構數量偏少,金融信息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民營銀行、壽險公司、保理公司等金融領域依然處于空白,與金融中心建設目標尚存在較大差距。
2、資本市場發展緩慢。股權、產權、碳排放權、農村土地、公共資源等要素交易市場建設緩慢,社會融資結構失衡,直接融資比例小,利用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強。
3、地方金融發展滯后、總體規模偏小。陜西地方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小、實力弱、缺少協同,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運作效率不高,在業界影響力不大。
4、專業人才匱乏,尤其缺少富有經驗的高端金融人才。雖然西安的教育資源豐富,但人才流失嚴重。
5、金融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市場信用環境急需提高和改善,區域性金融功能區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不強。
二、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的總體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為契機,以對外開放和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陜西省區位、交通、人文、環境和資源優勢,立足大西安,依托大西北,面向中亞五國,提升金融的聚集度和輻射力,爭取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西安打造成為最具發展活力、最具創新能力、最具輻射帶動作用、特色鮮明的區域金融中心,輻射和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社會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二)發展原則
1、基于資源優勢,差異化發展?;陉兾髻Y源、區位、文化等優勢,形成特色金融優勢,實現對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國家和地區資源優勢的整合,構建完善的金融生態鏈。
2、基于實體經濟,創新性發展。在充分發揮傳統金融對實體經濟作用的同時,注重構架新型的金融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
3、基于普惠金融,包容性發展。注重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便利。
(三)定位
1、整體定位:“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
2、區域功能定位
遵循“一個核心六條主線”的總體空間規劃布局,形成以金融核心區為“一點”,以科技金融、能源金融、文化金融、離岸金融、商務金融、農村金融為六條主線,建設不同規模、多種層次的金融功能區,發展知識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現代金融集群,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與金融一體化,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和戰略開放新高地。
(四)發展目標
1、近期發展目標
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和發展,把西安建設成為:
——西北區域性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的總部聚集區;
——中亞五國金融機構中國總部的首選地;
——互聯網金融、要素交易及金融產品創新研發基地;
——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
——金融中后臺服務和金融外包服務基地。
2、遠期發展目標
未來5-10年,著力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絲綢之路經濟帶投資融資中心。打造金融機構密集、資金充裕、產品多樣、業務創新、市場機制完善、風險監管有效、發展環境優越的資金匯集、調度、配置樞紐。
——絲綢之路經濟帶離岸金融中心與結算中心。提升區域金融服務水平,形成功能完備的金融結算、外匯交易與離岸金融中心。
——絲綢之路經濟帶保險服務中心。以出口信用保險和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為重點,建設保險機構集中、承保能力領先、輻射能力突出、市場充滿活力的保險中心。
——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金融創新服務中心。以民間金融為主體,以金融創新為核心,以各類股權、債權及產權交易所為依托,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及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特色金融服務。
——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與金融中介服務中心。聚集數據中心、清算中心、銀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災備中心、支付系統、后勤保障等各類后臺服務機構,同時積極發展征信、評估、擔保、經紀、會計、律師、財富管理、投資咨詢等各類中介服務,形成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與金融中介服務中心。
三、重點任務
大力發展要素交易市場,搶占西部資本市場高地。按照“資源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思路,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推動本地企業上市工作,以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金融資源的聚集,提高資本證券化水平。另外,按照“交易資源大整合、交易市場大拓展、交易板塊大協同”的發展思路,積極設立公共資源交易、農村土地交易中心、西部能源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平臺,爭取打造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有影響力的區域性資產交易體系。
整合地方金融資源,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實力。全面整合省屬金融資源,打造金融龍頭企業,提高地方金融實力和整體抗風險能力。組建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發揮杠桿作用,壯大地方金融的實力。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能源安全生產契機,設立絲路銀行(或投資銀行)、絲路保險公司、西部能源開發銀行、科技銀行,爭取實現跨區域經營。
大力發展私募基金,打造西部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加快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投資基金(或陜西絲路新起點產業基金),構建現代全產業鏈投資基金,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共同發展的多層次股權投資基金體系,把陜西省打造為西部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將陜西榆林民間金融改革試驗區申報為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制定民間借貸管理條例,建立民間資本管理服務中心,率先做出民間金融品牌效應。
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搶占未來金融競爭制高點。推動省內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全面提升服務廣度和深度。推動P2P、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電商金融、眾籌融資等金融信用中介服務平臺規范發展,建立互聯網創新基地,加快促進網絡金融發展。
發展外向型經濟,設立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水平、質量、層次、范圍上的提升,通過擴大外貿強化區域金融中心對經濟帶的輻射效應。加強招商引資,促進企業走出去,發展外向型實體經濟。重點吸引和支持類似三星、陶氏等大型企業、昆侖銀行等金融機構總部落戶西安。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核心,設立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離岸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實驗區,推動自由貿易與自貿區業務創新,建立面向中亞國家的跨境支付平臺,建立跨境金融信息服務基地。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空間布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載體。目前,要建設“西部蝴蝶工程”:窗口工程、翅膀工程、主體工程、脈絡工程?!按翱诠こ獭保阂劳懈咝聟^唐延路打造一條金融街,建設金融“新地標”:建筑金融高樓群,包括西部金融摩天大廈和系列商貿綜合體,集高端商貿、金融、辦公、展覽、餐飲、酒店、健身、運動為一體,滿足頂級商務金融人士專業商務休閑需求?!俺岚蚬こ獭保阂粚κ腔ヂ摼W金融示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另外一對是要素交易城、創投基金城?!爸黧w工程”:十大新興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保稅區、港務區和自貿區外向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懊}絡工程”:加快地鐵開工力度,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現“機場、高鐵站、火車站、港務區、高新區、西咸新區、曲江新區、浐灞新區”等核心區域的地鐵全貫通。支持民間資本以獨資、參股、控股、特許經營、綜合開發等多種方式,參與投資金融中心重點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維護。
參考文獻
[1]馬廣奇,陳雯敏.絲綢之路經濟帶貨幣流通的路徑選擇[J].西南金融,2014,(8):8-11。
[2]夏斌.對我國金融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9,(18):35-36。
[3]尹麗.成渝經濟區金融合作與發展的戰略思考[J].財經科學,2013,(2):65-71。
[4]張廣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陜西省發展的機遇[J].現代經濟信息,2014,(7):363。
[5]朱蘇榮.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3,(24):77-78。
The Study on the Strategy o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nancial Center in Shaanxi Province
QUAN Yongsheng
(Shaanxi Financial Holding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 As the hub of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financial center is the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new norm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ts support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new motivity are more obvious. Based on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ath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nancial center in Shaanxi province,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target tasks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Shaanxi province.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nancial center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