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平平
技術性貿易壁壘(TBT)由于名義上的合理性,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被廣泛運用于國際貿易中,成為最難應對的高隱蔽性非關稅壁壘之一。近年來,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憑著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地位和發達的科技水平,對發展中國家設置了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其中,有很多是針對茶葉等傳統農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典型的是日本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和歐盟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農藥殘余標準》。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下,茶葉作為我國傳統的出口創匯農產品,正逐漸失去其競爭優勢。究其原因,濫用農藥,殘留量過高是我國茶葉存在的主要問題。技術性貿易壁壘導致我國茶葉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我國茶葉出口的貿易機會、市場份額、茶葉生產企業商業信譽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利影響。由此,本文首先對我國茶葉出口的現狀進行剖析,進而深入分析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所遭遇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后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對于解決我國茶葉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現狀
(一) 我國茶葉出口市場的全球覆蓋面較廣
迄今為止,我國茶葉出口到 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亞、非地區,二者總份額接近 80%,此外,歐洲和北美洲也是我國茶葉出口的重要市場。摩洛哥、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源地,同時是我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對象國,對我國茶葉出口影響極大。2014 年,在我國茶葉出口市場中,位居前五名的是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多哥、日本和美國(見表1)。其中,我國出口到摩洛哥的茶葉數量為4.866萬噸,金額達174498 萬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66%和17.36%,出口均價每千克3.586美元,同比增長1.53%。出口到日本的茶葉數量為1.27萬 噸, 同比下降14.57%,出口金額 51907萬美元,同比下降 7.07%,出口均價每千克4.086美元,同比增長8.79%。
(二)我國茶葉出口品種以紅茶、綠茶和特種茶為主
我國主要出口的茶葉品種有紅茶、綠茶和特種茶。 其中,綠茶是拳頭產品,出口規模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綠茶貿易量的79%左右,在我國出口的各類茶中,綠茶始終占50%以上的份額, 2000 年綠茶出口占比為53.6%, 2012年出口占比69.8%, 2014年出口占比高達82.65%,綠茶占比的增幅逐年提高。我國2014年出口綠茶24.92萬噸,占茶葉出口總量的 82.65%,出口金額為 9.53億美元;出口紅茶2.78萬噸,占茶葉出口總量的9.21%,出口金額1.45億美元;出口特種茶2.46萬噸,占茶葉出口總量的8.14%,出口金額1.75億美元(見圖1)。
(三)我國茶葉出口總量基本趨于穩定增長的態勢
入世以來,我國茶葉出口量除了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出現小幅下降外,基本上趨于穩步增長的態勢(見圖2)。2014年我國茶葉出口30.1萬噸,同比下降7.5%,出口金額12.7億美元,同比上升2.1%,相較2000年22.8萬噸的茶葉出口量增長了32%,與此同時,中國茶葉出口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由12.56%上升到18.10%。
二、我國茶葉出口貿易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一)日本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于2006年5月開始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簡稱肯定列表制度。其中,關于茶葉的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將茶葉分為茶、未發酵茶和發酵茶三類進行檢測。在這些茶葉的標準中,日本對每一個農藥檢測項目都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同時規定了詳細的檢測標準。例如對茶的檢測項目是42項,對未發酵茶檢測項目設定為218項,對發酵茶檢測項目有217項,總計477項。肯定列表制度強調“最大限量標準”和“一律標準”,即有明確規定的農業化學品,其在食品中的殘留不得超過最大限量標準。對于沒有明確規定的農業化學品,其在食品中的殘留一律不得超過0. 01ppm 的標準,否則,將被禁止流通或進口。此標準使我國出口日本的茶葉被檢測出農藥超標的幾率大大增加,給我國茶葉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風險(見表2)。從表2 可以看出,自從2006 年日本實施了以《食品中農藥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為主的技術壁壘后,我國出口到日本的茶葉數量和金額下降顯著,2006 年茶葉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下降20.0%和17. 7%。此后我國對日茶葉出口量呈現下降趨勢。2004年我國的茶葉出口數量為3.74萬噸,出口金額為8390萬美元,而2014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降至1.46萬噸。出口金額降至6063萬美元,十年間對日茶葉出口數量降幅高達60.96%,出口金額降幅高達27.73%。2014年,我輸日茶葉因農殘檢測超標被通報2次。 這說明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茶葉出口數量和金額造成了直接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歐盟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
近年來,歐盟作為全球茶葉的主要進口和消費地區,以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為由,制定了極其嚴格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MRL)。其中,規定了歐盟認為合理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并增加了多項茶葉中殘留農藥種類的檢測。與此同時,凡是歐盟未登記的農藥,一律實行零容忍。歐盟于2000年開始對茶葉中包括殺草強、2,4,5 -涕、乙滴涕、氯丹、敵菌丹 ( 四氯丹)等農藥殘留指標進行檢測,其茶葉農殘限量標準采用儀器檢測低限 (LOD),實施期間不斷地提高農藥殘留標準。2003年到2004年,歐盟以不符合其農殘檢測標準為由,對我國的烏龍茶全面禁止進口。2005年,歐盟對中國茶葉農藥殘余的檢測項目從193項增到210項,同時對茶葉中硫丹30mg/kg的限量改為 0.01mg/kg。2007年,歐盟對我國茶葉的農藥檢測項目已經達到了220項,2008年實施的新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 (EC149/2008),其中針對茶葉共提出290項農藥殘留要求,并新增170 種農藥檢測項目。2010年,歐盟在459號公報中對農藥殘余標準有了一定的放寬,作出了3項改變:分別是取消硫素5mg/kg的限量,將喹螨醚(Fenazaquin) 農殘限量由0.01mg/kg變為 10mg/kg;將噻蟲啉 (Thiacloprid) 的農殘限量由 0.05 mg/kg 改為 10mg/kg ,隨后的兩年,歐盟對我國茶葉的農藥檢測項目進行了多次修訂,截止到2012年,歐盟對我國茶葉的農殘限量要求增加到了463項。2013年下半年起歐盟逐步加大了對我國輸歐茶葉蒽醌殘留的檢測力度,要求每公斤茶葉不能超過0.01毫克的“默認標準”。2014年8月25日,歐盟再次提高對我國茶葉農藥殘留的檢測標準,需要檢測的農殘項目中出現了嘧霉胺、啶氧菌酯、異丙隆等。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我國茶農在茶葉種植中使用的啶蟲脒再次被限量加嚴1倍。據悉,啶蟲脒是茶園登記用藥,因防蟲效果好被廣泛使用。在2013年啶蟲脒的檢測限量為0.1mg/kg,而2014年該農藥檢測限量為0.05mg/kg。2000年到2014年我國出口到歐盟的茶葉變化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2000年,我國出口到歐盟的茶葉數量為2.48萬噸,然而,隨著歐盟于2000 年下半年開始實施嚴格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MRL),我國出口歐盟的茶葉數量和金額自2001 年開始大幅下降,到2003年,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的降幅分別高達 40.3% 和29.9%,由此可見,歐盟嚴格的農殘檢測標準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其茶葉出口。2004年,我國的茶葉出口量逐步回升,上漲趨勢一直持續到2008年。由于2008年歐盟出臺新的茶葉農殘檢測標準,2009年,我國的茶葉出口急劇下降。隨后,由于2010年歐盟 459號公報中,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標準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寬,出口量又開始逐步小幅增長。不過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我輸歐茶葉因農殘檢測超標就已被通報30次。

(三)美國的《茶葉進口法案》
美國的《茶葉進口法案》對茶葉的檢驗檢測方法和進口茶葉的包裝認證等作了規定,所有進口茶葉不得低于最低標準樣茶,最低標準樣茶是美國茶葉專家委員會每年通過評茶師的感官審評從貿易樣中選定建立。有著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規和成熟的技術法規的美國,雖然針對茶葉所檢測的農殘項數不多,但部分農殘限量標準比歐盟還要嚴苛。美國修訂的茶葉農殘標準,硫丹為0.1mg/kg,乙硫磷為1 mg/kg,三氯殺螨醇為不得檢出。自2003 年起,各類進口茶葉均要經過食品與藥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 FDA)抽樣檢測,茶葉檢驗官有權對不符合消費要求和品質低于法定標準的產品禁止進口。出口美國的茶葉只有按照規定證明茶葉的農藥殘留量在允許范圍內,才能進入美國市場,否則屬于不合法產品。
三、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
(一)認真實施茶葉農藥殘留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各項茶葉農藥殘余檢測認證
與發達國家平均2-5年修訂一次茶葉農殘標準相比,我國所制定的茶葉農藥殘余檢測標準較低且更新周期較長。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總共制定了19項茶葉農殘限量標準。2010年,我國正式實施首個關于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的國家標準《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范》。2012年,我國對該標準的部分內容又做了新的修訂,同時針對茶葉農藥殘余制定了新的衛生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 -2012)。此次標準的實施將對茶葉農藥殘余檢測項目增加到了21項,這表明我國對茶葉農藥殘余檢測標準趨于嚴格化。但在真正的執行過程中,又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政府對茶葉新的農藥殘余檢測標準執行不力,對農藥檢測標準推廣力度不夠,同時政府對茶葉農藥殘余檢測所撥付的財政資金難以到位。因此,政府必須建立起真正的茶葉農藥檢測標準體系,并對此標準進行嚴格的執行。當前,全世界推行環境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有20多個。環境制度的執行不僅可以降低茶葉農藥殘余,同時可以規范茶葉的生產過程。環境制度對企業約束力最強的一項就是需要企業做產品認證。在西方發達國家,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得到市場的認可。因此我國茶葉需要通過各種綠色有機認證,來使企業樹立起規范生產意識,主動建立和開展SQF、GMP、HACCP、GAP及歐盟的“綠色通行證”等認證,從而加強茶葉質量控制,規避跨越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規范茶葉生產過程,建立出口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
針對茶葉進口國所設置的各種技術壁壘,我國可以通過提高茶葉的質量降低茶葉中農藥殘留量的方法來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在這里重點介紹一下茶葉可追溯體系。茶葉出口可追溯體系主要是指在茶葉生產過程中,通過對茶葉進行專業的記錄和標識,讓出現質量問題的茶葉有源可找。這種茶葉追溯體系不僅可以查找到問題茶葉產生的原因,同時可以查詢到生產茶葉的茶農,從而保證類似問題不再發生。為了提高茶葉質量,則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注意茶葉的源頭質量的提高。企業需要根據自己企業的規模,借鑒國際各種標準體系來完成茶葉的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建立“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模式來保證茶葉生產的規范管理。同時制定嚴格的農藥使用規范制度,在源頭上杜絕農藥使用超標問題,保證茶葉生產的規范化。第二,提高茶農的專業素養。經驗豐富的茶農以及較好的種植技術是茶葉生產過程的關鍵。茶葉在生產、加工、包裝以及出口各個環節中,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則會導致整包的茶葉受到污染。因此茶農進行茶葉的種植時,需要樹立較高的衛生健康意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茶農需要經常參與種茶知識培訓課程,從而保證茶葉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對于茶葉生產的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做到專人負責,同時需要負責人對自己責任區域進行檢查簽字認證,從而保證生產出的茶葉具有較高的質量。
(三)增強我國茶葉的深加工能力,提高茶葉品牌影響
對茶葉進行深加工是延伸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附加值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出口的茶葉以初級產品為主,品質低,價格低,經常遭遇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究其原因,在于我國茶葉產品競爭力低。為此,急需對茶葉進行深加工,從而拓寬茶葉應用領域、提升茶葉品質、有效解決中低檔茶的出路,可以從以下幾種茶葉深加工方式入手:第一,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類有益的元素,因此可以通過提取茶葉中有益的微量元素制作成人體所需要的保健產品,從而保證茶葉的價值。第二,可以將茶葉直接制作成茶飲料,從而提升茶葉的價值。第三,對茶葉進行加工,制作成食品或者藥品。第四,將茶葉中精華進行提取,制作成茶類工藝品。品牌對于茶葉的競爭力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為了增加茶葉的競爭力,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我國茶葉種植進行規模化處理。茶葉種植可以發展成為較大規模的茶園基地,通過規范種植技術,從而保證茶葉具有較高的質量。通過規模化種植茶葉,可以提升茶葉的品牌競爭力。第二,政府加大對茶葉種植的資金投入,同時做好引導作用,幫助企業做到規范化生產和管理,從而幫助提升茶葉的品牌競爭力。第三,對茶葉種植進行結構優化,從而提升茶葉產量。第四,制定專業的銷售模式,培養茶葉銷售商的銷售技巧,從而提升茶葉的品牌競爭力。第五,加強我國種茶技術與其他國家的技術合作,從而提高我國茶葉的競爭力。
(四)構建茶葉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在近年來的茶葉發展歷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當前的茶葉生產還是以粗放型增長為主,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茶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因此,茶產業要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研發茶產品多樣化制造技術。我國茶葉科技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樣化茶葉新產品。第二,提高茶園茶農種茶效率。在我國茶園種茶過程中,依然存在低效、過度依賴農藥等問題,所以需要建立高效的茶葉種植技術,提高茶葉種植效率。第三,提升種茶技術裝備。對于現在茶園種植來說,存在裝備落后問題,導致茶園工作效率低下。而提升茶園裝備則可以很好地解決此問題。第五,使用低檔原料,保證茶葉加工過程中的高效利用。第六,使用以蟲治蟲的方法代替使用農藥治蟲方法,從根本上維護茶園的生態平衡。第七,通過建立多樣化的種新技術推廣模式,保證茶園茶葉品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呂連菊.日本對茶葉實施技術貿易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15 (4).
[2]朱茂利.淺析中日茶葉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J].市場研究.2013 ( 5) .
[3]宋玉華,江濤.中國出口歐盟茶葉質量與風險分析[J].茶葉.2014 (2) .
[4]嚴樹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行業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