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杰 李金葉 新疆大學
目前,人們已充分認識到人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高碳”經濟生產和消費方式,是環境和氣候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隨著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為特點的全新“四位一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方式,其能源效率、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的實質日益受到全球各國或地區的追捧,已成為搶占下一輪全球產業與國際貿易競爭領域的制高點,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必然戰略選擇。在全球產業和國際貿易競爭領域,除了低碳產品、技術和服務層面的競爭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國際規則制定權的競爭,誰能主導規則的制定權,誰就將主導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全球產業和國際貿易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當前,歐美發達經濟體國家將低碳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貿易與環境談判的重要內容,低碳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將對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產生深遠影響。我國應及時掌握和分析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的影響和面臨的挑戰,主動應對,從國際貿易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參與者和制定者,通過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權的博弈,提升我國產業和國際貿易競爭力。
隨著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利用自身掌握先進的能源技術,不斷將低碳思維和國際貿易聯系在一起,在單邊或多邊貿易措施中制定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建立“碳標簽”、“碳關稅”、“碳國際標準”等新的貿易壁壘制度,將未能實行碳減排國家排除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從而提升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保護本國民族產業的經濟利益。目前,歐美等低碳經濟發達國家已在多邊、雙邊、單邊和區域層面積極摻入新的低碳貿易意識,以此來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例如,美國希望以低碳經濟為借口,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中加入包括新能源在內的低碳條款內容,進而掌控TPP和TTIP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權。
低碳經濟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常以低碳貿易和保護環境為借口,以低碳貿易壁壘為手段,行貿易保護之實,公然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國際自由貿易非歧視和互惠原則。在現行的國際自由貿易規則體系中,西方發達國家掌握了規則制定的主導權,以及決定和維護規則體系的基本原則和成員國之間關系,廢除或阻止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規則。例如,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毫無掩飾地提出,接受美國制定的規則作為其對外提供低碳技術和資金援助的前提條件,表示美國政府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將槍口瞄準中國。美國的這種違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做法,成了遏制他國實力增長和維護自身霸權的工具。
在低碳經濟風靡時代,發達國家加速將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掛鉤的步伐,成為今后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或重構的主導思維。最初,關稅總協定對相關環境保護貿易影響持謹慎態度。早在1971年,關稅總協定秘書處在《工業污染控制和國際貿易》報告中提出,綠色環境保護主義即將成為新的國際貿易障礙。隨著諸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貿易糾紛案件倍增,尤其是經過墨西哥訴美國金槍魚案之后,關稅貿易總協定對環境保護貿易立場才有所改變。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成立了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專門負責國際環境保護和稀有資源有關貿易問題。隨后,2001年啟動的多哈回合談判、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制定、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環境產品談判都圍繞環境和氣候變化等焦點問題進行。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統一,這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也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將產生嚴重影響,國際貿易領域也不例外,其低碳化趨勢將不可避免。國際貿易低碳化將對國際貿易格局帶來重大調整,尤其對商品貿易格局和地區貿易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傳統化石能源和資源型商品在國際貿易所占比例趨于下降,而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清潔節能低碳技術商品在國際貿易所占比例趨于上升;另一方面,目前,低碳技術和商品大部分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然而,對于低碳技術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高碳商品對外出口將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地位。
眾所周知,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的關鍵是依靠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驅動力,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在未來將掀起新一輪以“新環境、新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為標志的人類綠色技術革命。發達國家競相提升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加大財政預算資金保障投入,爭奪未來低碳技術的制高點和領先地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2015年2月發布的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到3100億美元,而中國則上升至895億美元,在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首次超越518億美元的美國,位列全球第一。目前,先進低碳技術仍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低碳技術幫助的義務。可以預見,今后國際低碳技術貿易轉讓競爭與合作將更加激烈。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出口貿易常年處于順差狀態。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創歷史新高,順差達3825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不斷增長,憑借的是價格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原材料,以及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中國傳統對外出口貿易模式已不符合低碳時代要求,新的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將使我國國際貿易面臨新的巨大挑戰。
隨著全球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強,碳關稅、碳標簽、氣候友好型采購政策等隱性貿易壁壘制度興起,發達國家的隱性貿易保護主義肆意橫行,以及有利于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使得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嚴峻。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貿易低碳化趨勢不可逆轉,世界貿易組織多哈談判徘徊不前。為此,美國重新布局對外經濟戰略,意圖重構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極力推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服務貿易協定(TISA)三大談判。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連續多年處于順差狀態,僅2014年對外貿易順差就創歷史新高,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的國家,極力影響我國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步伐。
發達國家將低碳環保思維強行加入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使我國經濟、投資、政治和安全方面正當利益和戰略空間受到擠壓。在經濟方面,隨著美國極力推行TTIP和TPP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區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擴大和貿易轉移效應會刺激區內對外貿易;加之,我國傳統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高碳”商品出口將面臨碳關稅、碳標檢等隱性貿易壁壘制度的阻礙,我國對外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趨于下降,將壓制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和投資利益的空間,從而整體上影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在投資方面,中國對外投資將面臨低碳技術、國外勞動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新規則要求的審查,將使中國對外投資空間受限,不利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在政治和安全方面,WTO、APEC等世界和區域性組織,將面臨被美國主導的TTIP、TTP所替代,中國長期苦心經營的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利益受到干擾,尤其是阻礙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這對亞太地區政治和安全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技術和制度創新,其背后掩蓋的是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燃料技術和未來世界經濟主導權的激烈爭奪之戰。誰能強先取得低碳技術突破,誰就能掌握和主導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維護本國的戰略利益。目前,發達國家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程度逐步減弱,而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化石能源依賴的高峰期且仍將長期維持一段時間,發達國家利用低碳經濟發展優勢,來弱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力,從而占據在世界國際貿易中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低碳經濟領先國家大多屬于發達國家,其先進的低碳技術也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在國際貿易領域發展中國家面臨新的低碳貿易規則使其處于弱勢和被動接受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將是一場激烈的無硝煙博弈之戰。
隨著我國經濟過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長期以化石、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和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現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家。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為代價,如今低碳經濟風靡全球,中國將面臨巨大的國際碳減排壓力。伴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卻引起了諸多發達國家和不友好發展中國家的指責和嫉妒,在《京都議定書》后續談判中,遭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赤裸裸的氣候減排外交攻勢,以及某些欠發達的中小發展中國家,尤其處于沿海地區遭受氣候影響最大的中小發展中國家的指責,逐步脫離發展中國家談判陣營,同發達國家一起圍攻中國,要求中國承擔強制碳減排任務,以致中國在新一輪碳減排和氣候變化談判及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處于孤立無援境地。
低碳經濟使傳統國際貿易規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傳統對外貿易模式也將適時做出調整,積極應對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提升我國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
目前,中國在區域經濟戰略合作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的區域戰略合作有中韓、中日韓、中國澳大利亞與RCEP等貿易自由化談判。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東亞及亞太地區的地緣優勢和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美國倡導的TTIP還是TTP抑或是RCEP國際貿易規則談判,如果缺乏中國的參與,亞太地區有關的任何國際貿易機制都將使不完整和殘缺的,是無法達到國際貿易組織運轉的最優狀態。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已經具備依靠自身實力參與和選擇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未來世界或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也將取決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應靈活運用多種手段,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談判,拓展中國國際貿易成長空間。加強與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的雙邊經濟和貿易合作,繼續推進中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加快推進中日、中韓自由貿易區構建,以及支持并發揮東盟在東亞合作中協調與推進者的作用,促進東盟10+1、東盟10+3等區域貿易談判,并擇機嘗試與TPP成員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進行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合作談判,與其分別訂立自由貿易協定,積極推動兩岸四地和RCEP的貿易自由化或制度一體化建設,合理布局中國的自貿區戰略。
目前,我國已經積極參與多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全球治理,并充分表明我國立場和正當利益訴求及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出現分歧的關鍵在于,發達國家以現行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體系,并以低碳貿易和環境保護為托詞,企圖憑借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謀求國際碳交易、碳金融體系的控制權。為謀求在國際碳交易和碳金融體系的正當利益,力爭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以碳減排為核心的新型商品、碳金融產品定價權和交易權,我國應在多邊國際氣候談判中,積極聯合擁有同等訴求的發展中國家共同發聲,謀求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維護國家核心戰略利益。在發達國家,已經形成鋼鐵、大豆、石油等資源能源定價體系和控制權,而我國僅在北京、上海等少數一線發達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機構,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規模仍很小。在新興的低碳國際貿易市場,對國際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標準等規則的制定,我國具有謀求一定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的強大動機,應盡快建立符合我國低碳貿易發展實情的低碳市場和金融交易體系,形成我國在低碳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在當前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美國又極力推行國際貿易規則重構,其主導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服務貿易協定(TISA)三大談判都將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相關議題作為區域性和多邊國際貿易規則談判的重要內容。中國要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區域性和多邊性貿易談判中對能源和環境議題的態度和傾向,從中分析和察覺未來低碳國際貿易規則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針對美國主導多邊性國家貿易規則的談判,尤其是歐盟與美國之間簽訂有關環境貿易相關條款內容,我國要靜觀其變,研判未來低碳國際規則制定方向,及時早好應對準備,擇機加入美國主導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我國可以利用雙邊貿易談判優勢,闡明我國在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中的立場,將我國低碳發展規則融入到國際碳市場體系之中,推廣我國的碳交易規則與低碳技術標準,擴大我國低碳交易市場體系影響力,為全球低碳國際貿易產品和服務市場做出應有貢獻,以期實現共贏局面。
低碳領域國際標準對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制定統一的國際交易標準和衡量尺度,才能評判出口商品的質量優劣。低碳國際交易標準具有強制性,對未達到國際標準的商品在出口時將遭受阻礙,并蒙受一定的經濟損失。低碳國際標準在國際交易中具有特殊地位,對企業產品和競爭力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應積極參與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機構標準規則的制定,特別需要參與碳足跡、能效標準等國際標準的制定,來提升我國產業和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需要專業化的人才,然而,我國缺乏了解具體的國際貿易交易規則人才,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遭受貿易調查案件數急劇上升。我國應設立國際標準人才培養基金,打造一支懂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程序的人才隊伍,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尤其是國際貿易標準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正當利益。▲
[1]周健.我國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研究綜述[J].價格月刊,2012(05):86-89.
[2]王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文獻綜述.世界經濟,2008(8):85-96.
[3]王軍.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低碳經濟[J].世界經濟研究,2010(11):50-55.
[4]施用海.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11(02):4-6.
[5]中研網.201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3100億美元[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50121/160748610.shtml.2015-01-21.
[6]鮑健強.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M].北京:中國工業經濟出版社,2007:22-25.
[7]王鑫.論國際貿易規則及其新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2(25):51-52.
[8]黃河,趙仁康.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塑[J].外交評論,2011(05):123-133.
[9]許玉紅,副教授.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掛鉤的南北分歧與發展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3(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