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528300)仇爾寧 容耔耘 汪翔
顱內遲發性血腫是指患者顱腦外傷以后首次CT檢查無血腫癥狀,在以后的CT檢查中發現患者顱內出現了血腫現象。患者顱腦遲發性血腫臨床表現為顱內壓增高,而多在硬腦膜下及腦內、硬腦膜外等部位,且通常在患者受傷后24小時后出現[1]。該病臨床上極為容易被漏診,如果診斷及治療不及時,患者預后差,且病死率高[2]。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給患者帶來極大困擾。加強對該病的診斷及治療是目前臨床高度重視的任務,有研究顯示手術清除血腫臨床效果良好,患者恢復快[3]。本文筆者選擇本院47例顱腦外傷后遲發性血腫患者進行手術清除血腫治療研究,效果明顯,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住院部47例顱腦外傷遲發性血腫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遲發性血腫的臨床診斷標準[4],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患者采取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皆可,且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采取不同的臨床治療方案,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3例)與研究組(2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齡16歲~77歲,平均年齡(41.3±4.4)歲;研究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齡15歲~79歲,平均年齡(41.4±4.3)歲。兩組患者以上各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高度可比性。

附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GOS評分情況比較(n;%)

附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情況比較(n;%)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療清除血腫,根據患者情況應用脫水、激素或口服活血化瘀開竅等中成藥治療;研究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行單純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6例,行開顱血腫清除以及去骨瓣減壓術14例,同時進行開顱血腫清除及去骨瓣減壓、額極、顳極或者額顳極切除內減壓術治療4例。觀察對比兩組患者GOS及ADL評分、并發癥情況。
1.3 療效評估 患者經治療后采取GOS[5]及ADL評分[6]:GOS預后評估分為恢復良好、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生存及死亡,ADL評分項目內容包括患者大小便、吃飯、活動、穿衣等,滿分為100分,評分>70分為完成,評分>60分則為基本完成,41分~60分則為需要幫助,20分~40分則為較多幫助,<20分則為完全需要幫助,總優良率=完成率+基本完成率。
1.4 統計學數據處理 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人員完成,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及科學性。數據初步錄入EXCEL(2003版)并進行邏輯校對和分析,得到清潔數據以后應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檢驗結果,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GOS評分對比,研究組總優良率為95.83%,對照組總優良率為65.22%,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詳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ADL評分情況對比,對照組總優良率為65.22%,研究組總優良率為91.67%,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詳見附表2。
2.3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研究組出現1例(4.17%)感染,對照組患者出現1例(4.35%)昏迷,經臨床處理后患者癥狀均得到緩解,兩組總并發癥率對比無差異,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顱腦外傷遲發性血腫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損傷并發癥,包括了腦內血腫及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等,與原發性血腫間具有一定相關性[7]。顱內遲發性血腫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原因有關:①顱腦損傷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②壓力填塞效應;③血管直接損傷或者顱內血腫與腫脹腦組織壓迫繼發損傷,導致患者血管壁破損、出血,形成血腫;④患者術后精神煩躁,導致血壓大幅度波動,誘發再出血。避免及早期發現顱內血腫,是保證患者預后良好,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8]。
本文通過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方案對顱外傷后遲發性血腫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發現,保守治療后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均不如手術治療患者。兩種患者治療后GOS評分總優良率對比χ2=29.0936(p=0.0000),p<0.01,差異非常具備統計學意義,證實患者經手術治療后預后效果良好,可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率及死亡率。兩組患者經治療后ADL評分總優良率對比χ2=20.2719(p=0.0000),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證明采取手術治療清除顱外傷后遲發性血腫患者生活質量好,恢復快。兩組患者治療后均無明顯不良并發癥情況,經臨床處理后立即得到改善,證實兩種方法均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采取手術治療清除顱腦外傷后遲發性血腫臨床效果良好,且患者預后好,生活質量高,且安全可靠,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