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朱秀梅 杜連穎 金彩華 白亞楠 李丹 艾久英 肖艷芬 方文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優質護理服務理念是指導護士完成護理工作,實現護理目標, 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護士匯報病例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對患者了解的程度,匯報病例不僅使護士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還能使護士進一步了解患者疾病的病因、過程、用藥等,同時使患者獲得高質量的、全程的、優質的護理服務,促進了與患者的情感交流,貫徹了優質護理服務的理念[1][2]。但目前由于護士工作量大、科室培訓少、年輕護士膽怯、匯報經歷少,造成了高年資護士匯報內容較完整,但條理性欠清晰;而低年資護士匯報內容不完整且條理性不清晰。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circle,QCC)是從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基層人員,自發進行的品質管理活動[3]。為了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例的規范性,我院大內科3月份成立品管圈以來,運用品管圈的手法,積極分析、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4年3月大內科73名責任護士作為對照組進行匯報病歷,其中主管護師18名,護師27名,護士28名作為對照組。同年9月92名責任護士作為觀察組匯報病歷,其中主管護師25名,護師33名,護士34名。
2.1 組建品管圈 2014年3月從大內科7個科室各篩選出一名護士組圈,成立QCC 活動小組,由圈員民主選出高年資主管護師作為圈長,輔導員有大內科護士長擔任。設計圈名和圈徽,圈名為“同心圈”,寓意為:全體圈員同心協力,解決問題。圈徽代表著心與心的溝通。
2.2 主題選定 全體圈員利用頭腦風暴法,充分挖掘優質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對最突出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選出5個突出問題,分別依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按5,3,1分來進行評分, 最終選出“同心圈”,第一圈活動的主題為“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歷規范性”。并將本課題上報我院護理品管辦審批,通過后立即開展活動。
2.3 現況把握 為了對責任護士匯報病例規范性這項工作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同心圈” 小組各成員充分利用“三現原則”對各科護士進行現況調查,將匯報病例內容合格分值定為90分及以上(滿分100分),結果合格率為36.99%;用自制評分表對每位護士進行綜合素質方面調查,對用自制評分表對每一位護士自信心、重視程度、專業知識、流暢性、條理性5項內容進行調查,每項內容1~5 分,計算出每項的總分及平均分,繪制出雷達圖。并將護理措施不到位、主要病情觀察不全面、陽性結果了解不全,這三項內容作為責任護士匯報病歷內容不完善的主要問題。
2.4 目標設定 根據品管圈方法目標值設定公式,對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歷內容進行目標設定 目標值 =現況值+(1-現況值)× 改善重點 × 圈能力,現況值通過現況調查得出為36.99%;改善重點為86.83%,圈能力通過圈小組成員的綜合評定為65%, 因此,我們的目標值 = 36.99%+(1-36.99%)×86.83% ×65%= 72.55%,即擬定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歷內容由36.99%提高到72.55%,上升幅度35.56%(見附圖1)[4]。
2.5 要因分析 明確目標后,圈員利用魚骨圖手法(附圖2),從護士、患者、其他3個方面對責任護士匯報病例規范性的原因進行分析,將所有的小原因進行評分,按80 /20 原則選定要因(橢圓框內表示要因)。分析影響的主要原因為:高年資護士:重視程度不夠;低年資護士:①匯報經歷少;②專業知識欠缺;③培訓不足。
2.6 對策擬定及實施

附圖1 改善前的柏拉圖

附圖2 護士匯報病歷不規范要因分析

附圖3 匯報病例流程

附圖4 護士綜合素質培訓前后對比
2.6.1 針對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同心圈使用戴明環 PDCA進行對策擬定和實施4個月:各科室領導重視,廣泛動員,統一認識,使大家認識到積極參與質量管理的重要性,高年資護士認識到全面的護理措施,不僅使患者受益,而且增加溝通及表達能力,增強了專業知識,更好地指導低年資護士[5]。低年資護士:①制定詳細的內科系統匯報病歷內容流程圖(見附圖3),針對匯報中有的護士語速太快、只顧低頭匯報,培訓要求:注意語速及與檢查老師眼神的交流。②每月每名責任護士匯報病歷至少3次,不合格者增加匯報次數。③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各科制定本科常見護理常規,組織學習;按照護理程序由高年資護士組織低年資護士,對重病人進行查房,翻閱病歷,查找資料,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優質護理;每天無特殊情況下,護士長利用晨交班針對所管重病人,提出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此次活動期間,參加培訓的責任護士共計92人,占大內科護士總人數的76%,培訓期間,培訓率及合格率均達到了100%。經常倒班的護士,采用責任制排班,認真做好新病人的交接班,及時了解病情。工作量大的科室:①彈性排班,及時增減人員;②將流程圖打印成小條,方便隨時學習。另外每月圈長組織圈員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不足進行改進。通過以上措施,護理措施不到位由改善前的60.27%,降低為改善后的13.04%,進步率78.36%。
2.6.2 針對護士病情觀察不全面、條理不清,培訓要求:順序上,按照解剖位置。由上到下,癥狀由主到次,先匯報與本次住院有關的癥狀,在匯報其他疾病的癥狀,做到重點突出,語言使用恰當,有針對性,條理清晰。主要病情觀察不全面由改善前61.64%降低為改善后的11.94%,進步率80.59%。
2.6.3 針對陽性結果了解不全,加強對化驗結果的培訓:①組織學習常見化驗的正常值,如:血、尿、便常規;血生化+離子、凝血象等;②學會查看本科常見疾病的陽性結果,如消化科:淀粉酶情況、B超、CT結果等。③將培訓學習的化驗結果收集,方便大家集中學習。陽性結果了解不全由改善前58.9%降低到改善后的2.17%,進步率96.31% 。
2.7 效果評價 將匯報病例內容表、綜合素質表作為查驗表,檢驗并比較品管圈活動前后責任護士匯報病歷規范性的效果。
2.8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8.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匯報病例內容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檢驗水準a= 0.05;綜合素質計算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 0.05。
3.1 匯報病例內容 品管圈活動后,通過制定詳細的內科匯報病例流程、加強培訓等,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在匯報病例內容(見附表1)均有明顯提高。合格率達到了88.04%,活動前后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1),我們的目標達成率為:(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 = (88.04%-36.99%) /(72.55%-36.99%)×100%= 143.56%, 進步率為:(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 =(88.04%-36.99%) /36.99% ×100% =138.01% 。
3.2 綜合素質 QCC 活動前后對每一位護士自信心、重視程度、專業知識、流暢性、條理性5項內容進行調查,每項內容1 ~ 5 分, 計算出每項的總分及平均分, 繪制出雷達圖(見附圖4),結果顯示, 活動前后所有參與責任護士每項分值總和的平均分比較,每項指標都有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附表2),尤其是在重視程度和條理性方面提高最為明顯。
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歷規范性,增強了護士對患者病情、治療、護理的整體了解,既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又防止了醫療事故的發生。以往,各科室對匯報病歷思想不重視,加之培訓少,護士在了解病情不全面、護理措施不到位、陽性結果了解不全這三方面在影響匯報病歷合格率方面達到了86.83%,通過魚骨圖分析,主要原因:高年資護士重視程度不夠、低年資護士匯報經歷少、培訓少等,因此將“提高責任護士匯報病例規范性”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附表1“品管圈”活動前后護士匯報病歷內容合格率的比較

附表2“品管圈”活動前后責任護士綜合素質每項分值總和平均分比較
“品管圈”活動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并確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6]。大內科開展QCC 活動后,全體圈員充分利用品管圈工具,確定工作中最需解決的問題,從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出發,層層剖析,從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有針對性的實施對策,首先讓高年資護士從思想上認識到匯報病歷的重要性;低年資護士增加匯報經歷,制定匯報病歷流程表,掌握匯報內容;將培訓納入科室培訓計劃,長期堅持,保證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并對特殊問題做了補充對策:①建議比較忙的科室,將匯報病歷流程表打印出來,隨時學習。②個別匯報病歷差的護士,重點培訓。③針對匯報中有的護士語速太快、只顧低頭匯報,培訓要求:注意語速及與檢查老師眼神的交流。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每名圈員從自身做起。落實好制定的每項政策,責任護士匯報病歷內容合格率由原來的36.99%達到了88.04%,活動前后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低年資護士合格率由原來的32.41%達到了67.65%,未全部合格主要與個別護士(尤其是新入科室的護士)專業知識缺乏,培訓尚有待繼續加強有關,由此可見,應將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做為常態,列為每月的培訓計劃考核,對不合格者強化培訓。高年資護士合格率達到了100%,這與平時匯報經歷多、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強,經有針對性培訓,端正思想,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有關;綜合素質方面每項指標都有提高(尤其是在重視程度和條理性方面提高最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匯報病歷規范性的提高不僅使護士在短時間內客觀、準確、流暢將病歷內容匯報給評委老師,使評委老師系統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護理。而且減輕了護士面對評委老師檢查時的壓力,對待這項工作的態度由原來的被動變為主動,增強了對這項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成就感。同時匯報病歷規范性的提高,可以為患者提供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優質護理,深化了優質護理內涵。
“品管圈”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是對傳統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合理補充,使醫院充滿活力和創造力[7]。大內科全體圈員通過學習頭腦風暴法、甘特圖、查檢表、柏拉圖、魚骨圖、雷達圖等基本的品質管理工具,從不懂到熟練應用,在愉悅的工作環境下邊探索、邊實踐、邊溝通、邊總結,在工作中既是實施者,又是管理者,使圈員的自身價值得到最佳發揮,增加了自信,獲得了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僅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責任感和團隊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品管圈”推行的成功率。
最后,QCC成果匯報與學術總結提升了圈員 PPT 制作能力及演講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術論文撰寫及科研能力。通過成果分享,不僅推動了大內科對這項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帶動了外科及其他護理單元。推動全院實施科學管理,保證了品管圈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了全面改善護理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的目的。今后我們還要繼續開展QCC 活動,持續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