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25年前,農業部正式啟動綠色食品開發和管理工作,拉開了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序幕。
23年前,農業部成立綠色食品辦公室,并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組建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有了新的開端。
22年前,農業部頒布《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從此,我國綠色食品事業步入了規范有序、持續發展的軌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至今日,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創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興產業,打造出了一個代表我國優質安全農產品發展水平的精品品牌。綠色食品推行的生產與管理模式,倡導的消費理念,樹立的品牌形象,已經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譽。
短短25年,綠色食品事業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塑造新產業
近些年,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綠色食品逐步形成了以品牌為引領,基地建設、產品生產、市場流通為鏈接的產業發展體系,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水平不斷提高。
產品結構日趨完備。現已開發的綠色食品產品,包括農林及加工產品、畜禽類產品、水產類產品、飲料類產品等四大類57個小類,覆蓋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個品種,其中,大米占全國總產量的10%,小麥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葉占10.5%。
企業結構不斷優化。依托品牌,綠色食品產業現已聚集了國內一大批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骨干企業,其中有近300家企業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00多家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占3.3%和15.3%以上。同時,農民合作社逐步成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主體之一。2014年, 全國共有2291家農民合作社發展4411個綠色食品產品,分別占綠色食品企業和產品總數的 26.3%和20.9%。
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在產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專用生產資料開發和專業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國已建成綠色食品大型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635個,面積達到1.6億畝,生產總量5717.6萬噸。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企業已發展到80家,產品近200個,涉及肥料、農藥、飼料、獸藥、食品添加劑等5大類。國內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點,來自境內外20多家大型商業連鎖經營企業或以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為準入條件,或開設綠色食品專區、專柜,不斷推動了綠色食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25年來,綠色食品的社會影響力、市場影響力和產業影響力不斷增強,促進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升了農產品和食品工業發展水平。
樹精品品牌
經過25年的努力,綠色食品已成為一個政府主導的公共品牌,具有社會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知名品牌和代表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精品品牌。
品牌認知度和公信度不斷提升。據市場調查,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已超過 70%,綠色食品標志已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標志之一,成為國內大中城市居民消費的一個“熱點”。綠色食品標準嚴格,產品質量過硬,包裝精美,標志管理規范,品牌形象鮮明突出,贏得了消費者的普遍信賴。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02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為94.3%,2014年達到99.5%。
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綠色食品品牌的引領和帶動下,全國6000多家企業實施了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模式,提升了社會形象;6500多個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向安全、優質方向轉型和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1290多萬個農戶參與了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每年直接增收6.5億元。綠色食品品牌促進了產品升級轉型,推動了企業營銷方式和市場升級轉換,實現了優質優價。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綠色食品產品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10-30%,80%以上的綠色食品企業實現了增效。
品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綠色食品突破了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帶動了我國農產品擴大出口。入世以后,一大批綠色食品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累計出口創匯超過260億美元,綠色食品商標的國際注冊,保護了品牌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綠色食品標志商標已在香港、日本、美國、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注冊。綠色食品境外認證的開展,進一步擴大了品牌的國際影響。目前,已有來自法國、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9家企業的22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認證產品產量達180萬噸。
25年來,通過宣傳綠色食品品牌,推動綠色食品生產和消費,面向全社會普及和傳播食品安全知識,強化了科學、安全、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通過創立和發展綠色食品品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樹立了農產品精品形象,帶動了我國農業品牌戰略不斷深入實施。
創發展模式
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綠色食品立足國情,結合我國農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的實際,創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模式:一是標準化生產模式。按照“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技術路線,實施“環境有監測、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檢驗、包裝有標識”的標準化生產。二是認證管理模式。依據技術標準開展質量認證,通過質量認證落實標準化生產,通過標志管理打造品牌形象。三是品牌化經營模式。發揮市場傳導機制作用,以品牌引領消費,培育市場,拉動生產,促進增效。四是產業化發展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依托龍頭企業,組織農戶參與基地建設,放大品牌效應。
實踐證明,綠色食品創立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模式,為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我國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發揮了先導作用。
構標準體系
結合我國國情,按照“安全與優質相結合、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綠色食品創建了一套科學、完善的標準體系。從1995年農業部發布首批綠色食品標準起,到2009年已累計發布綠色食品標準152項,貫穿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生產加工控制、產品質量檢驗和包裝貯運規范的全過程,覆蓋上千種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綠色食品立足打造精品,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服務出口貿易,質量安全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衛生安全指標達到甚至超過了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綠色食品標準體系的創建和實施,不僅奠定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而且為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生產和食品工業發展水平樹立了“新標桿”,同時也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搶占了制高點,掌握了主動權。
當前,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綠色食品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也肩負更大的使命和責任,綠色食品在繼續充分發揮品牌化引領、標準化示范、產業化經營等功能作用同時,更將注重發揮綠色食品的生態效益,使其在保護農業資源、提高生態系統修復功能中實現引領和示范。乘勢再起航,綠色食品必將為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提高人民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