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榮華 宗伏霖 農業部藥檢所再評價登記處
推動農藥質量安全,發展生物農藥是出路
文| 林榮華宗伏霖農業部藥檢所再評價登記處

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農藥在防治有害生物、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有資料表明,不使用農藥,因病蟲害引起的平均減產率要達到53.4%,雜草引起減產率21.3%。而通過施用農藥,加強植物保護措施,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病蟲害損失率一直控制在2%~3%,挽回糧食損失占產量的比率達到11%;重要經濟作物棉花的病蟲害損失率一直控制在4%~6%,挽回損失占產量的比率達到30%。據統計,產量損失每挽回一個百分點,每年就少損失糧食80億斤、棉花80萬擔以上。但是,目前農藥中以化學合成農藥占主導地位。化學農藥在防治病蟲草鼠害的同時,也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導致的藥害、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及人畜中毒的事例也并不少見。近年來發生的問題豇豆、西瓜膨大劑、套袋蘋果、毒生姜、2,4-滴藥害、塘魚死亡等事件使人們越來越關注由于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導致的安全問題。尤其,2015年農業部提出了“化學農藥零增長”的減控目標,為包括生物農藥在內的農業病蟲草害生物防治提供了發展的契機。為此,一方面通過加強農藥安全監測和評估,針對風險農藥,制定管理政策,逐步淘汰高風險農藥品種;另方面研究發展低毒低風險的生物農藥,推動替代高毒高風險的化學農藥也是一條重要途徑。
生物農藥是直接利用生物活體或生物產生的活性物質作為農藥,以及人工合成的與天然化合物結構相同的農藥。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生物化學農藥、轉基因生物、天敵生物和農用抗生素等(目前關于抗生素類農藥是否屬于生物農藥,仍有爭論,本文在實際統計中包括)。生物農藥以其對非靶標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對環境兼容性好等特點,已成為全球農藥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其優點主要表現在:

良好的選擇性。目前市場開發并大范圍應用成功的生物農藥產品,往往只對病蟲害有作用,而對人、畜及各種有益生物(包括動物天敵、昆蟲天敵、蜜蜂等傳粉昆蟲及魚、蝦等水生生物)比較安全。例如,取材昆蟲病原真菌、細菌、病毒等的微生物農藥,常通過從感病昆蟲中分離出來,之后經過人工繁殖而獲得,只對某種或某類害蟲具有防控作用,表現出良好的選擇性和專化性,有利于對其他生物的保護。
生態安全性。生物農藥往往利用某些特殊代謝產物或成分進行有害生物的防控。這些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來源于自然生態系統,在環境中會自然代謝,參與能量與物質循環,因此使用后對水體、土壤、大氣不易產生污染,也不會在作物中殘留和富集,表現較好的環境兼容性。
防治效果好。生物農藥品種常具有在害蟲群體中水平或經卵垂直傳播的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條件下,具有定殖、擴散和發展流行的能力,不但可以對當年當代的有害生物發揮控制作用,而且對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種群起到一定的抑制,體現出很強的持效性,形成“一次用藥,終身受益”的效果。
生物農藥具有如此優點,但為什么叫好不叫座?為此,2013年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組織了生物農藥的專項調查,在全國范圍內發放調查問卷 452份,對形成生產規模的341家生物農藥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獲得以下結果:
一是生物農藥產業初具規模,但在整個農藥產業中所占比重仍較低。本次調查統計生物農藥年產量為29萬噸(2012年,下同),約占農藥總產量355萬噸的8%。生物農藥登記品種112個,占我國農藥品種總數650個的17%,其中微生物農藥30個、生物化學農藥26個、植物源農藥29個、天敵生物2個。登記生物農藥產品數量為787個,占農藥產品總數3萬個的2.6%。
二是從調查反饋情況看,2012年實際生產品種64個,占已登記生物農藥品種112個的57%,表明近一半的生物農藥品種雖然處于登記狀態,但并未生產。除天敵外,每類生物農藥品種數25~30個不等,但主打品種較少,均僅為5個左右,且其產量占到該類生物農藥總產量的90%左右。如,微生物農藥中,產量居前五位的分別是蠟質芽孢桿菌(含與井岡霉素混配制劑)、蘇云金桿菌(含以色列亞種)、枯草芽孢桿菌、球孢白僵菌和地衣芽孢桿菌,合計4.5萬噸,占總產量的89%;生物化學農藥中,產量居前五位的分別是乙烯利、赤霉酸、蕓苔素內酯、香菇多糖和氨基寡糖素,合計2.9萬噸,占總產量的94%。體現為生產品種過于集中和單一。
三是調查的341家生產企業中,年產量1000噸以下的企業有307家,占90%,年產量5000噸以下的企業有335家,占98%。生物農藥企業體現出生產分散、規模小的特點。
四是從調研情況看,82%的調查企業認為生物農藥研發費用高、時間長;51%的企業認為生物農藥防效低、速效性差,不易被農民接受。同時,調查企業普遍認為目前的生物農藥政策還不夠科學合理,存在登記資料要求不科學、評審標準不統一、培訓指導不到位等問題,對生物農藥發展激勵促進作用不明顯。
對比以上調查結果,我們分析造成生物農藥“叫好不叫座”有以下5方面原因:
一是生物農藥見效慢、對使用要求高,讓農民望而卻步。農民最關心的是農藥的即時效果。而生物農藥往往要2~3 天以后才能見效,所以農民更傾向于使用立竿見影的化學農藥。此外,生物農藥通常對于用藥時期要求高,做好預測預報,在病蟲害剛剛出現的時候使用,防效最好。如果在病蟲害已經大規模出現的時候再使用生物農藥很難將病蟲害控制住,也容易讓農民產生這種農藥效果不好的印象。
二是成本因素影響生物農藥的發展。與普通化學農藥相比,由于研發成本、材料來源及存儲生產等原因,生物農藥的價格相對較高,考慮到成本問題,大多數農民還是愿意使用化學農藥。企業也往往只以一個或幾個產品為主打,品種單一,投入不足,技術含量低,造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低下。
三是宣傳不夠影響生物農藥推廣。大多數農民不了解生物農藥的優點,對生物農藥缺乏認識,對于現行的低毒生物農藥補貼政策也了解不夠,往往采取敬而遠之的策略。部分企業添加隱形成分也影響生物農藥的聲名。
四是登記規定不科學影響生物農藥登記。因為生物農藥登記資料規定脫胎于常規化學農藥,存在登記資料要求不科學、評審標準不統一的情況,雖然有政策上的減免,生物農藥登記過程仍較長,影響了企業發展生物農藥的積極性。
五是生物農藥的質量監管難度較大。生物農藥在產品質量檢測上仍存在諸多技術難題,標準缺失、手段落后,各級農藥管理部門在生物農藥的質量監管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推進生物農藥發展是系統工程,應面向農業生產、質量安全和產業發展需求,著力從登記政策、技術規范、財政補貼等方面,切實加大支持力度。因此,建議在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管理部門盡快制定生物農藥優惠政策。如,鼓勵新農藥創制、允許登記證轉讓、實行組群登記、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減免登記資料要求等。實施生物農藥補貼政策,根據生產需要、品種特點等,確定補貼名單,對相關企業或使用者給予財政補貼,從政策層面引導鼓勵生物農藥發展。
改進生物農藥登記評審制度。
鑒于生物農藥登記的特殊性,有必要探索對生物農藥新有效成分登記實施預評審制度,探索對生物農藥實行單獨評審,建立評審綠色通道。考慮《農藥登記資料規定》等農藥規章制度修訂發布尚需時日,建議分步實施生物農藥的支持鼓勵政策。對與現有政策無原則沖突的,可以由相關部門以部門規章形式,盡早發布實施。如,探索不同類型生物農藥在登記資料要求方面的減免、全分析報告可由申報單位自主完成、藥效試驗以空間換時間、實施藥效組群登記等措施,為生物農藥登記節約成本、減少時間、優化流程。
加強研發,建立健全標準和檢測體系。生物農藥涉及領域多,專業復雜,應通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評審專家庫等多種形式,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強化研發,并逐步推進制定質量控制國家或行業標準、技術檢測體系等方式提升專業化水平,引導規范管理。
開展生物農藥科普宣傳。與家庭農場、協會及農藥企業等相關單位合作,通過編寫科普讀物、開展科技下鄉等形式,加強生物農藥宣傳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使用生物農藥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
(本文由本刊記者孫潔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