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政策解讀:《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
文|本刊編輯部

為深入貫徹落實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眾創空間的功能定位、建設原則、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9月14日,科技部公布了《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系統明確了眾創空間的主要特征、服務功能、建設條件等。《指引》指出,發展眾創空間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力抓手,是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對于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創業帶動就業具有重大意義。
“這是一份從具體管理操作層面指導各地科學發展眾創空間的文件,主要回答了眾創空間是什么、哪里建、誰來建、怎么建這4個問題。”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處長陳晴表示,因為眾創空間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所以該工作指引并沒有像《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等文件一樣用硬性指標固化硬件條件、載體面積以及企業數量等概念,而是重點突出了服務功能和主要特征這兩部分內容,鼓勵社會各界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發展眾創空間。
《指引》指出,眾創空間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有效滿足網絡時代大眾創新創業需求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眾創空間作為針對早期創業的重要服務載體,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共同組成創業孵化鏈條。眾創空間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以專業化服務推動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業態。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教育的發展,我國各地陸續涌現出以創新工場、創業咖啡、創客空間、亞杰商會等為代表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它們在當前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2014年12月,科技部總結各地經驗,提煉出“眾創空間”概念,指出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整合資源,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眾創空間走入公眾視野;2015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眾創空間被廣泛關注并得到快速發展。3月2日,科技部第一時間召開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電視電話會議,各地也紛紛以建設眾創空間為突破口,聚集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系統。3月23日,北京市召開促進眾創空間建設推進會,為創客空間、創客總部、京西創業公社等11家眾創空間授牌,并授予中關村創業大街“北京市眾創空間集聚區”稱號。3月29日,上海創客中心同90多家科技創業服務組織共同發起成立國內首個區域性眾創空間聯盟。隨后,廣州、杭州和成都等地也都相繼成立了眾創空間聯盟。各地還陸續設立專項資金,對經認定的眾創空間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
“近期,國務院確立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科技部等25個部門與單位組成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根據部門任務分工,科技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發展眾創空間。”陳晴表示,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眾創空間內涵、功能與定位、發展方向的文件。“我們在組織調研的過程中也發現,全國各地資源稟賦不同,創新創業氛圍也不同,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打造眾創空間是擺在很多地方管理者與創業服務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此,科技部組織多名孵化器管理者、專家和行業資深人士進行深入討論,經過多方論證、幾易其稿,最終制定了該工作指引,從目的意義、基本原則、主要特征、建設條件、服務功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為發展眾創空間提供科學指引。

“這是一份業內期待已久的文件。”陳晴表示,眾創空間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因此《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不像《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等文件那樣細致。它既沒有細化的指標,也不過于強調硬件條件,更不從數量上鼓勵大發展,它的重點是明確眾創空間的服務功能和主要特征,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百花齊放。
在服務功能上,《指引》強調發展眾創空間要通過便利化、全方位、高質量的創業服務,讓更多人參與創新創業,讓更多人能夠實現成功創業。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集聚創新創業者。要以專業化服務與社交化機制吸引和集聚創新創業群體。充分激發創業者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發現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針對不同類型創業人群特點,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提升創業者能力。
二是提供技術創新服務。加強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高校、科研院所及第三方科技服務機構的全面對接,為創業者提供檢驗檢測、研發設計、小試中試、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提高技術支撐服務能力。
三是強化創業融資服務。利用互聯網金融、股權眾籌融資等方式,加強與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機構的合作,完善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初創企業。拓展孵化服務模式,在提供一般性增值服務的同時,以股權投資等方式與創業企業建立股權關系,實現眾創空間與創業企業的共同成長。
四是開展創業教育培訓。積極與高校合作,開展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與培訓,引導大學生科學創業。鼓勵眾創空間開展各類公益講堂、創業論壇、創業訓練營等活動,建立創業實訓體系。
五是建立創業導師隊伍。建立由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資深管理者、技術專家、市場營銷專家等組成的專兼職導師隊伍,制定清晰的導師工作流程,完善導師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六是舉辦創新創業活動。積極開展投資路演、宣傳推介等活動,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展示平臺。積極宣傳倡導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創新創業精神,大力弘揚創新創業文化。
七是鏈接國際創新資源。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廣泛開展與海外資本、人才、技術項目及孵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創新創業要素跨地區、跨行業自由流動。引進國外先進創業孵化理念和模式,搭建國際創新創業合作平臺,開拓國際合作業務,促進跨國科技企業孵化,提升孵化能力。
八是集成落實創業政策。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向創業者宣傳并協助相關政府部門落實商事制度改革、知識產權保護、財政資金支持、普惠性稅收政策、人才引進與扶持、政府采購、創新券等政策措施。
“就本質而言,眾創空間是主要服務早期創業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是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業孵化體系的再創新,是創業孵化服務鏈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眾創空間既具備創業孵化載體的一般特點,也具有鮮明的自身特征,包括低成本服務、便利化條件、全要素融合、開放式平臺等。”陳晴表示,與傳統孵化器相比,眾創空間更加注重專業功能服務。由此,該工作指引提出眾創空間要積極利用眾包、眾籌、眾扶等手段,強化服務功能,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資本化途徑、網絡化支撐、集成化應用和國際化鏈接,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化發展模式。
此外,《指引》也提出各地根據本地產業特點和自身優勢,構建專業化、差異化、多元化的眾創空間,努力形成特色和品牌。不斷總結各種類型眾創空間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制定和完善具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當前,許多地方一提及建設眾創空間就是建設創業咖啡與創客空間。事實上,眾創空間并非只有這兩種模式,各地要深入分析當地資源稟賦和創業環境,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形態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陳晴表示。
此次《指引》也提出,研究開展對眾創空間的評估,把創業服務能力、服務創業者數量、初創企業存活率等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將符合條件、運行良好的眾創空間經備案后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服務體系。各地科技管理部門要扎實開展對眾創空間的統計監測工作,定期將情況匯總上報科技部,為進一步指導和推動眾創空間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北京、天津、吉林、江蘇、安徽、河南、四川、貴州、杭州、青島、武漢的122家眾創空間經備案批復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務體系。我們也希望未來更多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門積極將眾創空間建設情況上報科技部,推動更多眾創空間經備案批復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和服務體系。”陳晴表示。
據悉,《指引》還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導扶持力度。各地科技管理部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要積極引導和支持眾創空間發展,出臺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構建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有條件的地方要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接入、公共軟硬件、教育培訓、導師服務、創業活動等費用給予適當財政補貼。積極支持眾創空間參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等創新創業賽事。
“我們期待各地積極盤活利用政策工具、儀器設備、閑置廠房等資源,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和門檻,釋放蘊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中的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陳晴表示,近期,國務院決定每年要開展“全國雙創活動周”,在全國主會場和其他9個分會場舉行系列創新創業活動,“我相信把推動創新創業納入國家長期工作體系將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新創業活力,也將進一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