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朝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葡萄產業何去何從?
文|張朝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每到夏秋之際,讓人眼花繚亂的應季水果紛紛上市,從草莓、櫻桃、桃子,吃到葡萄、石榴。然而,今年的葡萄價格卻格外低迷,大量的葡萄成熟后沒有銷路,產業愁云慘淡,果農損失慘重。豐產不豐收的謎團背后,是行業亟需轉型的待解困局。
葡萄產量強勁上升,以鮮食品種為主
近年來,我國的葡萄產量呈現出強勁的上升態勢,自2008年以來面積與產量的年均增長率近乎10%。2013年葡萄栽培總面積71.46萬公頃,產量達1155萬噸;2014年底栽培總面積達76.67萬畝,產量1260萬噸。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和產量已躋身世界前列,在世界葡萄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主要為鮮食品種,其中鮮食葡萄栽培面積約占80%,釀酒葡萄約占15%,制干葡萄約5%。。
葡萄生產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趨勢顯著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國葡萄生產集中于西北以及華北地區,其栽培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81.84%,產量占85%,南方地區所占比例較小。而近年來,南方產區葡萄規模處于持續增長階段,葡萄生產產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20%。一項基于GIS的我國葡萄生產重心變遷研究顯示,一直以來我國葡萄生產重心大體位于我國中北部的東經102.38~110.81°、北緯36.08~39.0°之間,經過對年度之間變遷研究發現,葡萄生產重心整體表現出了向東南方向移動的趨勢。
在消費者對各類水果的購買偏好排序中,鮮食葡萄購買量一直處于第五。排名比較穩定,這表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短時間內不會有重大的改變。對2014年、2009年消費者對鮮食葡萄的消費偏好對比研究顯示,偏好無核葡萄的消費者顯著增加,50%以上的消費者偏好甜味葡萄;60%以上的消費者喜歡紅色葡萄,接近80%的消費者偏好1~2斤/串的葡萄;隨著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從專營水果網店購買葡萄。
撥開“豐產不豐收”的層層迷霧,剖析我國葡萄產業發展現況,筆者認為,葡萄產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栽培生產方面,主要以鮮食葡萄為主,不適于進行釀酒、干果等深加工,導致葡萄銷售期比較短,附加值比較低;品種單一,果品品質問題突出,產量集中上市,產能相對過剩。
產業經營體制方面,以陜西省為例,果業普遍以小農戶經營為主,“大產業、小果園”“大市場、小果農”的現象比較普遍。涉果企業大部分為中小型企業,上規模、有影響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極少。另外,葡萄品牌較多,各自為戰,果業品牌影響力與陜西果業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與落后的生產經營體制相對應的,是尚未成型的現代營銷體系。以發達國家為例,在蘋果方面日本青森縣年產蘋果90%以上在批發市場拍賣銷售,美國一半以上的鮮活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入零售領域,荷蘭出口花卉大多通過阿斯米爾市場銷售出去。而我國水果銷售則普遍通過區域性市場和田間地頭完成,60%~70%的蘋果靠經紀人、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傳統手段營銷,網上銷售、電子交易、物流配送等現代化手段的運用比較滯后。
葡萄產業鏈由生產、加工、流通、科研、品牌五個基本要素構成,世界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加工品種專用化、原料基地化、質量體系標準化、經營公司化,完善我國葡萄產業鏈任重道遠。
一是要調整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提升葡萄品質。葡萄的品質包括:
(1)外觀品質,包括果穗及果粒的大小、形狀、勻正性、色澤、果粉厚度、新鮮度及成熟狀況。鮮食要求:果穗美觀,疏密適中,新鮮完整,大小適中,果粒大小均勻,色澤艷麗,果粉多,無病蟲粒,無機械傷。
(2)風味品質,包括漿果質地、含汁量、糖酸比、芬香物質、總酚和單寧的含量及種類等。鮮食要求:果汁多,甜酸適中,有香味、種子少,果皮薄,肉脆,或果皮厚,果皮與果肉易剝離。
(3)貯運品質,主要包括果實的硬度、貯藏性、貨運壽命等。
(4)加工品質,主要包括含糖量、總酸含量、pH值、出汁率、單寧含量、浸漬度、沉淀物體積、比重、抗褐變能力及耐熱、耐冷等特殊處理的能力。
葡萄栽培要轉變觀念:要質量,不要數量;求效益,不唯產量。在栽培技術方面要向標準化栽培方向改進,其十大要點是:適量負載,限產增質;疏花疏果,調整穗重,控制粒重;果穗整形,果穗套袋,改善外觀品質;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增施有機肥,實行前促后控;合理使用植物激素;行間種草,架下鋪膜,改善果園小氣候;冬夏剪結合,實現架內、園內通風透光;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推廣避雨栽培和省力化栽培技術;適當晚采,增糖增色,提高品質。
二是打造品牌,占有市場。市場是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品牌是占有市場的殺手锏。葡萄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場,從一家一戶的散果到形成市場叫響的品牌,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品牌是能夠帶來溢價和增值的無形資產,依靠品牌來提升產業附加值。關于打造陜西葡萄品牌,筆者認為,首先要規范葡萄品牌和包裝,由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對較大區域內的葡萄注冊統一商標,形成對外統一的品牌形象;其次,要突出陜西葡萄無公害特點,依托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楊凌農高會等平臺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陜西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第三,要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過舉辦葡萄文化節、全國主流媒體黃金時段廣告投放力度、建立陜西葡萄形象店、簽約形象代言人等途徑,放大陜西葡萄品牌效應,提高葡萄產品附加值;第四,要圍繞現代果園園區建設,開發生態休閑功能,使果鄉成為生態旅游的首選地、現代農業的展示區、農業科普教育的實踐基地。
品牌的內蘊是文化,葡萄是一種文化屬性非常強的農產品。從“葡萄美酒夜光杯”開始,古往今來,葡萄就被人們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其他農產品所不具備的。我們打造自己的葡萄文化,推出自己的葡萄品牌,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很多農民家家戶戶已經開始釀造“葡萄酒”,積極順應節慶市場的需求。走親訪友時,也會擰上一串上好的葡萄,帶上一瓶上好的家釀葡萄酒成為一種習慣。這些都是“葡萄文化”在民間開始發酵并且逐步形成的跡象。
三是強化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產業鏈是產業成熟的標注,對果品這樣的初級農產品,要形成產業,搞好精深加工尤為重要。對鮮食葡萄,要引導企業、合作社、果農建設冷庫和氣調庫,有效保證果品錯季上市和銷售質量;更為重要的是,要運作推進葡萄酒、果汁、果醋生產,特別是圍繞葡萄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