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迎春 曹素妨
融合業務“牽引”技術創新技術保障“護航”全媒報道
——新華社“9·3閱兵”報道技術保障創新后記
文|杜迎春 曹素妨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這是解放軍受閱部隊方隊列隊進入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記者潘旭 攝
傳媒行業的技術創新,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單純拓展技術邊界的創新,還應是持續支撐和推動內容生產、傳播和業務的創新過程。技術與業務是相得益彰的,融合業務在技術創新支撐下的演進過程也是牽引技術創新的再生力量。
與此同時,技術保障工作如同耀眼明星背后的幕后工作者,雖然不易被關注,卻有不可低估的分量??梢哉f,技術保障工作對于傳媒業務的生長而言,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為其不斷供給所需的“養分”。
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中,新華社用技術創新支撐閱兵報道的異彩紛呈,運用“引領性支撐”思維讓此次全媒體報道完美呈現。按照新華社蔡名照社長在“9·3閱兵”報道動員會上提出的“技術部門要加強運維服務、創新技術手段,確保技術系統和各類設備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為紀念活動報道提供先進可靠的支撐”的要求,新華社技術局局務會排兵布陣,該局運行指揮中心精心組織,技術保障團隊前后方協調一致,終于圓滿完成了“9·3閱兵”的各項報道工作,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新聞體驗和視覺盛宴。
此次《中國傳媒科技》將帶領讀者走進大閱兵報道背后的技術保障及創新工作,解讀技術在全媒報道中的魅力。
提到技術,可能我們倚重更多的是技術創新和新型技術,這毋庸置疑,但這也不妨礙我們對日常技術保障工作的密切關注,它如同耀眼明星背后的幕后工作者,雖然不易被關注,卻有不可低估的分量。
在此次“9·3閱兵”報道中,技術保障使全媒報道有條不紊地開展。從技術保障的具體工作來看,新聞報道的技術含量越高,對技術保障人員的要求也就越高。
新華社技術局運行指揮中心最早從今年6月份就啟動了“9·3閱兵”報道的各項技術準備工作,從實地勘察、測試維護到所有移動報道點關機結束發稿,各部門小組一共參加四次彩排,設備部署、電力供應、網絡傳輸……,針對演練過程中的不同問題,不斷優化、細化技術保障方案和應急預案,重點保障傳輸安全和發稿安全,報道現場遇到問題依照預案靈活機動、果斷處置,在新華社總編室的統一指揮和技術局運行指揮中心的具體指揮下,各項技術演練工作順利進行。
據介紹,閱兵報道當天,在運行指揮中心的組織指揮下,技術局前方技術保障團隊71名技術人員和設在大后方的保障團隊,以及新華社后勤保障、供稿服務、新聞研究等部門通力合作,為報道工作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現場圖片和文字發稿采用先進的移動報道平臺,前方技術保障小組通過即拍即傳、微波傳輸、MiFi、衛星便攜小站、3G/4G背包、動中通、靜中通等技術手段,確保文字、圖片、音視頻數據實時回傳,完成全媒體采編發供業務、重要稿件校對播發、CNC中英文及海媒視頻直播、重要網站技術保障、核心網絡支撐和發稿平面搭建等工作,圓滿完成了“9·3閱兵”報道的技術保障工作。
除了傳統的技術保障工作,為了能夠給觀眾帶來一個更廣、更深、更新的新聞報道,此次閱兵報道中還運用了報道指揮系統及客戶端、全景視頻技術和閱兵報道專題影響力評估系統這三項創新成果。
報道指揮系統及手機客戶端先后在多家分社測試,并在天津爆炸等突發事件中率先試用。一方面,此次閱兵報道利用手機客戶端的多媒體采集能力,新媒體記者共計近百人,形成新華社獨有的全媒體采集隊伍。另一方面,設置于全媒報道平臺的指揮中心,可以通過在線地圖實時查看閱兵區域內全部技術人員和新媒體記者的地理位置、人員信息和個人發稿情況,允許指揮中心通過視頻、語音等手段,與前方人員實時通信,完成指揮調度等任務,同時視頻大廳和圖片大廳里還可以看到回傳的多媒體素材。
全景視頻技術將虛擬現實科技和智能仿生系統結合,是新媒體互動視頻的一種。觀眾可以從拍攝者的角度,突破傳統視頻視角局限以及被動觀看現狀,自由主動選擇角度觀看現場圖像,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統視頻對空間和視角的限制,使觀眾有置身現場的沉浸感。
報道影響力評估系統通過對500余家國內網站、48家國外主流網站、68個新浪微博新聞媒體公眾號、30個主流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國內20家新聞客戶端、“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的實時監測,經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報道內容、受眾反饋、傳播情況、報道趨勢和同業競品分析等各方面對新華社發布的稿件在互聯網域的傳播情況以及國內外重點媒體閱兵報道專題進行實時分析,提供輿論報道方向的輔助決策功能。
在三項創新技術中,報道指揮系統及客戶端和閱兵報道專題影響力評估系統是面向此次重大閱兵報道進行的技術保障創新,而全景拍攝技術更是對新聞產品形態的一次創新。全景視頻技術在國內外發展迅速,擁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市場中的全景視頻以及虛擬現實技術早已在3D場景展示,街景、地圖的數據采集,以及全景虛擬游戲等領域愈發成熟,此次全景式閱兵的新聞報道形式更拓寬了全景視頻技術的應用領域,將觀眾帶進新的場景中來。
全景視頻拍攝是目前國內視頻拍攝的領先技術,拍攝時使用360度全景視頻攝像機,受眾可以通過PC機、手機或虛擬現實眼鏡等設備進行全景視頻的交互式觀看,流暢立體的全景視頻相比全景圖片更能帶給觀眾沉浸其中的新聞體驗。
目前使用全景視頻拍攝技術進行現場新聞報道的媒體尚屬少數。新華社在此次大閱兵現場報道中使用全景拍攝技術,在記錄閱兵精彩過程的同時,更讓不在現場的觀眾體驗如同身臨現場的新聞報道。那么具體是如何身“臨”其境?觀眾在觀看全景閱兵視頻時,可向上操作畫面“仰望”天空中隆隆飛過的戰機,也可以調整視角看“面前”威武整齊的列隊方陣,還能水平轉動畫面從“身邊”的現場觀眾的歡呼聲中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傳播視角。
另外,為了使用戶能夠更便捷地觀賞全景視頻新聞,此次閱兵全景新聞報道首次通過公有云提供播出服務,與此同時,全景視頻還開發出視頻熱點內容加載技術,在視頻流中植入希望受眾觀看的延伸閱讀熱點內容,更快更全面地展現閱兵場景。
據了解,根據阿里公有云平臺和YouTube的統計,僅在9月3日04∶00至9月4日23∶00期間,有來自至少59個國家的網民觀看了新華社全景視頻節目,在YouTube平臺New China TV,除直播外360度全景視頻點擊量最高,24小時內單條達到1萬,這在YouTube平臺并不常見,360度視頻在所有閱兵稿件中脫穎而出。3日當天晚7點統計,國內全景視頻的PV量即達22萬,流量十分可觀。
信息傳播多渠道化、傳播介質深度融合是全媒體時代的媒介特征,能夠讓用戶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積極關注甚至推動事態發展和影響。從用戶的話語主體出發,他們希望在當下的“信息洪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并投身到推動公共時間的發展中去。無論是天津爆炸事件,還是早前的電梯故障,抑或是更早的溫州動車事件,用戶借助全媒體生產內容,深入參與了事件發展,拓展了輿論空間。所以,全媒體時代的科技傳播培養了用戶從大眾化到個性化的空間和需求,而媒體的“全媒體化”促使這一需求更加顯著。
如今,新華社正在媒體融合之路上屢創佳績,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品格和力量,在全媒體時代仍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思想力與權威性。以《習近平在天安門城樓上》為代表的系列圖片和《習近平的“九三勝利日”時間》等融合產品贏得輿論盛贊;全媒報道平臺制作推出國內首個360全景視頻報道《全新角度看閱兵》,為PC和手機用戶提供親臨現場的獨特體驗;“新華全媒頭條”推出融合產品《勝利日閱兵影像大長卷》,以影像特寫形式全景重現閱兵式場景,更得到網友刷屏式轉發……
站在服務用戶的角度,通過“全媒體”形態的報道方式,用戶能夠從這些報道中獲得回應和滿足,反過來,用戶對今后的傳媒報道形態是否還會有更高的要求?答案不言而喻。
在此次的閱兵報道中,技術創新及保障為全媒體報道保駕護航,從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目前新華社媒體融合發展階段對技術工作的整體性要求——不但要做好通信技術保障工作,更要做好技術創新和引領,通過技術創新引導和驅動采編流程再造和新聞產品形態創新,進而提升新華社新聞產品的影響力、覆蓋面。
“9·3閱兵”報道技術保障團隊負責人之一劉愛民表示,這次“全媒體”形態的閱兵報道技術保障,是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生產、傳播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推動力,全媒報道產品在先進技術的作用下,也體現了更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可以說,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在這次閱兵報道中初試鋒芒,為今后的繼續深入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看來,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技術保障環境下,新華社通信技術局在歷次大型報道積累的經驗和成果之后,泛在網絡環境下互聯網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統一應用已然實現。
后記
“9·3閱兵”報道已經落幕,但記者從這次的采訪和調查中仍能感受到參加此次閱兵報道全體人員心中的興奮與激動,在本文最后,附上閱兵報道前方技術保障團隊楊敬慧有感而發創作的一首既“詼諧”又“深情”的打油詩:
進得機房出得戰場,文能編程武能組網;攀高爬低手拉肩扛,日曬雨淋舊痕新傷;拍照攝影不輸文采,鏗鏘玫瑰國社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