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曹素妨
新華報業“中央信息廚房”如何生產“可口大餐”?
本刊記者|曹素妨
媒體傳播鏈上的三個要素:內容、用戶、連接,是一道永恒的課題。百度的戰略是通過搜索來連接,服務來變現;騰訊則是通過社交來連接,內容來變現。那么媒體作為新聞機構,是通過資訊來連接的,而當下的媒體生態中,媒體的變現鏈條如何重構?新華報業又是如何依托“中央信息廚房”實現資訊的價值連接的?
讓我們來聽一下來自一線的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技術裝備部主任楊更修的真實感受。

楊更修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技術裝備部主任
《中國傳媒科技》:“中央信息廚房”系統彌補了傳統傳媒體系的哪些不足?
楊更修:報業集團內各媒體內容運作各自為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編采力量上的懸殊配置;新媒體希望借力紙報的采訪力量使用更多原創稿件;采訪同一個新聞事件時各媒體都要派采訪隊伍,造成資源浪費;進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聯合報道時,資源協調組織調度時缺少一個統一平臺和界面;無法實現以集團層面的采訪資源集中管理;無法集中監管媒體的新聞運作過程;無法建立起基于融媒體新聞運作方式的現代傳媒企業的人才評價和管理體系,以提升采編能力、激發編采熱情。
“中央信息廚房”系統的建設,一是為全集團各媒體(報紙、網站、客戶端、微媒體群等)提供了統一的內容管理、生產和發布平臺;
二是實現了集團各類內容的全面共享和融合;
三是系統提供了較靈活的流程再定義機制,為不同媒體的業務變化提供支持;
四是為建設集團層面的全媒體考核體系提供了條件;
五是系統實現了較好的移動化和安全機制;
六是采用了融合通信技術,可通過即時通訊技術,實時聯系,加強了全方位協同機制。
《中國傳媒科技》:牽一發而動全身,新華報業為“中央信息廚房”項目做了哪些方面的調整?
楊更修:以“中央信息廚房”系統為依托,我們成立了集團融媒實驗區,建立了全集團的數字采編中心,視覺江蘇圖片中心等,為集團各類媒體提供服務。
《中國傳媒科技》:媒體傳播鏈上的三個要素:內容、用戶、連接,是一道永恒的課題。百度的戰略是通過搜索來連接,服務來變現;騰訊則是通過社交來連接,內容來變現。那么媒體作為新聞機構,是通過資訊來連接的,您認為當下的媒體生態中,媒體的變現鏈條如何重構?新華報業如何實現價值變現?
楊更修:這也是媒體融合、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目標,非常不容易。充分利用媒體的內容、用戶兩個核心資源,打造優質內容、增強與用戶的粘性,以產品觀念、用戶意識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提升品牌價值。以報業集團品牌創造資本運作機會,以報業集團所擁有資源挖掘內容和客戶價值,如數據庫營銷、活動營銷、全媒體廣告業務、O2O電子商務等。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進傳統業務的轉型升級。媒體融合,發展新興業態是很有必要的,必須大力推進。同樣,以“互聯網+”的思維,改造完善傳統媒體的廣告、發行、印刷等傳統業務,結合媒體融合的進程,重塑業務模式,使傳統業務煥發新的生命力,是傳統媒體必須要完成的課題。
二是建設好用戶數據庫。集團的報紙讀者、廣告客戶、互聯網用戶和各類新媒體的用戶是集團最重要的核心資源,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亟需建設集團的用戶數據庫,這也是今后集團發展新媒體,實現媒體融合,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
三是在內容服務的基礎上,重構傳統報業的業務模式,徹底打通線上線下(版面與頁面)的分離,構建符合報業特色的經營業務平臺。
《中國傳媒科技》:“內容”這個要素已經變化,更多的呈現出數據化、可視化、交互性、社交化甚至智能化等特點,請您結合新華報業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對內容變化的解讀?
楊更修:傳統報道與新媒體報道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往可能是文字稿寫好后配上相應圖片,可是在新媒體時代,讀者大多數閱讀都是采用移動終端,碎片化閱讀時間很多,因此為讀者提供的內容也已經變化。
多媒體視覺化、可互動的內容更能吸引讀者。在新聞報道之前,選題應該從內容、形式、互動等多個方面展開策劃,給讀者更多直接參與互動的機會。也就是上面說的用戶和連接,然后再考慮文字、圖片和視音頻的配合,這種顛覆式的新聞報道理念更符合新媒體傳播的要求。
另外,大數據的采集和挖掘,為新聞報道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在報道一個事件時,除了基本的新聞內容報道外,還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提取,挖出事件背后的資料和數據,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讓以往單調和抽象的文圖展現更易被受眾接受。
中央信息廚房對全方位的數據采集和內容處理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撐,能夠采集包括報社實時新聞數據,互聯網數據,歷史數據和社交媒體數據,利用中文智能數據處理,為采編和策劃人員提供數據的分析和可視化的展現形式,為制作交互性強的作品提供基礎數據和服務,為報社在新媒體內容報道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國傳媒科技》: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其中也帶來了傳媒行業的產品升級和行業發展的重大影響,比如,對傳播效果的監測評估、采編過程的智能化、人機交互等。新華報業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戰略布局?
楊更修:人工智能一直是計算機領域不斷研究和發展的領域,具體到新聞領域主要是自然語言的處理,結合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一方面為新聞創作人員提供數據分析,比如目前已經正在使用的熱點分析,新聞事件的聚合監控等,幫助采編人員能夠更加全面的去報道事件。另一方面是分析讀者的行為,為用戶做畫像和智能推薦。
我們目前基于中央信息廚房支撐的移動App中在研究和應用,這次只是在智能推薦方面做的一些嘗試,下一步我們還想更加深入。基于中央信息廚房,重點建設傳播效果分析、媒體影響力分析、客戶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分析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和實現;從更遠一點來看,機器寫作將不斷的進步和實用。
美聯社自2014年7月開始,在關于公司季度財務情況的新聞報道方面,全面采用機器新聞寫作,美聯社的商業新聞中關于企業季度經營狀況的報道量,即從原先每季度300篇上升到4400篇。因此對于一些基本數據,并將大量內容進行自動提取和摘要的文章,是可以使用機器寫作的,這方面我們也將作為一個長遠目標來規劃和布局。
建設集團圖片中心和圖片網,既面向專業攝影工作者,也為社會上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作品展示、傳播的平臺,就是一次有效的嘗試。
《中國傳媒科技》:您認為人工智能會給傳媒發展帶來哪些紅利?
楊更修:打造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聞信息編采隊伍;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支持精準營銷;提高新聞獲取和傳播效率等等。
《中國傳媒科技》:機遇和挑戰像一對戀生兄弟,是共生共存的,除了機遇,人工智能也會給哪些類型的媒體帶來怎樣的挑戰?
楊更修:人工智能將給傳媒發展帶來紅利,同時也給媒體人帶來極大挑戰,這就是人腦與電腦的競爭,尤其對媒體人的專業性和數據化思維是個考驗。
《中國傳媒科技》:新華報業在內容和用戶的“連接”課題上,下了哪些“功夫”?請您舉例說明。
楊更修:目前,我們建設集團圖片中心和圖片網,既面向專業攝影工作者,也為社會上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作品展示、傳播的平臺,這是一次有效的嘗試。在我們新的產品中,我們也將更多的為廣大讀者用戶提供很多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的內容。
《中國傳媒科技》:為了適應新的傳媒生態建設和運營,新華報業還有哪些創新型產品?
楊更修:集團在這方面有統一的規劃,我們正在穩步推進,會陸續推出。
《中國傳媒科技》:融媒體時代的技術人才建設至關重要,新華報業內容技術人才建設情況以及和外部技術合作的情況分別怎樣的?
楊更修:技術人才和技術隊伍建設是傳統媒體的弱項,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們初步建立了一支保證集團系統建設、系統運行和技術服務的技術隊伍,但是距離技術引領、創新發展的要求還遠遠不夠。而融合發展大勢下,個性化需求、迭代式建設,要求我們必須要擁有一支有一定開發創新能力的技術隊伍才能適應。我們將在與外部技術合作的進程中,逐步融入,發展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