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商業老字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使者"
北京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張小泉、王麻子、浙江嘉興五芳齋、南京冠生園等等,以蘇州為例,就有:采芝齋、黃天源、陸稿薦、得月樓、稻香村、葉受和、文魁齋、觀振興、松鶴樓、綠楊餛飩、廣南居、恒孚銀樓、生春陽火腿、正興館、璇宮、三吳、大新央、覺林蔬食林、王四酒家、老正興、元大昌、功德林……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可以說,老字號不僅僅是商業名稱,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那么,什么是老字號呢?老字號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極品。都各自經歷了艱苦奮斗的發家史而最終統領一行。其品牌也是人們公認的質量的同義語。現代經濟的發展,使老字號顯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獨樹一幟。在這些聞名遐邇的老店中,有始于清朝康熙年間提供中醫秘方秘藥的同仁堂,有創建于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中國布鞋第一家”內聯升, 有1870年應京城達官貴人穿戴講究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瑞蚨祥綢布店,有明朝中期開業以制作美味醬菜而聞名的六必居,這些老字號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在這里您經歷的是傳統,體驗的是百年不變的服務。
學者張先生:老字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商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名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老字號企業要立足市場競爭,一靠品牌信譽,二靠靈活的經營體制與管理辦法,三靠強烈的發展意識,在市場變化中不斷創新。
網友“激流快舟”:一個城市,一定要有屬于這座城市的“文化遺產”。老字號就是積淀了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遺產。經過了歷史風雨的洗禮和市場競爭的大浪淘沙,老字號早已浸潤了一座古城特有的悠閑和從容,蘊含承載的文化韻味,是其他東西不能取代的。
法律工作者王女士:政府應該通過行政等有效調控手段,為老字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同時,加快立法,建立完整的商業標識類法律體系和地方法規,保護老字號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同時,通過宣傳教育,加強老字號的自我保護與創新發展意識。
公務員大周:老字號這筆無形資產,積淀著原有經營者的信譽,這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誠實守信、貨真價實、精益求精,不管市場風浪有多大、多兇險,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決不會為了蠅頭小利或者眼前利益投機取巧。
“海歸”顧博士:我們要的是“原汁原味”的老字號,“貨真價實”的老字號。老字號,一是要保持傳統,保留自己的特色;二是要定位準確,走大眾化路線;三是切不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老字號的旗號,去做毫不相干的買賣。否則,到頭來只能是“自毀生路”。
網友“小李飛刀”:出于習慣性的信任,消費者對老字號有著天然的情結,在消費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選擇糾結的情況下,老字號更會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如果越來越多的商家有打造老字號的信念,用做成老字號的要求去規范和提升自己,這個社會就會少一些急功近利、缺斤少兩和坑蒙拐騙。
(選摘:武進日報/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