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虹瑜
現在,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住等,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的精神,而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正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培養跨世紀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發展所需要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挫折教育。
一、真實感知、細致引導, 鍛煉孩子耐挫的個性
1.幼兒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我們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經歷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家長、教師的親身經歷,甚至包括身邊的小朋友經過失敗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兒通過這些真實可感的事實直觀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從而對挫折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確理解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并敢于面對挫折的信心。
2.幼兒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兒的依賴性。作為教育者,應該給幼兒面對現實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有一次,班里要玩球,球不夠,我請了一向比較膽小的瞿睿哲去其他班借球,他當時顯得有些膽怯,但還是去了。只見他一步三回頭地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門口時,終于忍不住回過頭來搜尋我。眼看著他幾乎就要退縮了,我故意別過頭去,假裝沒有看見。他猶豫了片刻,終于鼓起勇氣說了要借皮球。當拿著自己借來的皮球給我時,他呵呵地笑了,沒想到平時與人說話都不敢,今天還幫老師做了事。我輕輕拍拍瞿睿哲的頭,隨后又向他豎起大拇指,給他大大地夸獎了一番。無論是快樂、失望,還是痛苦,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做錯事、說錯話,那不要緊,我們要告訴他們,人在小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常犯錯誤,他們也會遭遇失敗、挫折,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
二、創設情景、提供機會,利用困難情境訓練幼兒
幼兒的活動范圍有限,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得到各方面的鍛煉。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我們可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煉,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比如遠足、勞動、競賽、批評、延遲滿足等活動和手段,可以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待失敗、打擊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容易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在游戲時可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幼兒自己解決,如讓幼兒到暗房子里去取東西;和小朋友鬧矛盾后怎么辦;戶外游戲時引導幼兒走“獨木橋”爬障礙物,在角色游戲中可安排幼兒分別扮演人際關系沖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導他們分析產生沖突的原因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
三、樹立榜樣、增強信心,樹立孩子必勝的信念
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生動活潑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動幼兒。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活的事例來教育孩子,樹立榜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的情況。這時,教師應盡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說:“沒關系,老師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扎一下,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說:“沒關系,很快就會好的。”老師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坦然地對待挫折,勇敢地面對未來。
另外,教師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教育孩子勇于面對困難,面對挑戰。進行走“輪胎樂”游戲時,丁丁說:“老師,輪胎會翹起來,我不想走。”這時我說:“別怕,只要你走的時候保持平衡,會走過去,你也一樣能做好。”或者說:“我相信你會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勇敢的。”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勇敢,增強了戰勝困難的自信。這時,老師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四、為幼兒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兒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于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地磨煉中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和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煉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總之,教會幼兒面對挫折,戰勝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兒能獨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獨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恒。
五、把握適度,挫折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行為,因此,我們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跳一跳就夠得到的任務,讓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有一些批評,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給予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幼兒個體素質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實施挫折教育時,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保持心理平衡,想辦法戰勝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幼兒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在這漫長的道路上,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讓我們加強挫折教育,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