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麟
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兒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作品賞析】其一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有序,翻譯過來意思是,當年元好問赴并州趕考,偶遇一個獵人說了一個故事:獵人將捕到的雁殺了,另一只已經逃出生天的雁卻不肯離去,不斷悲鳴,最后終于墜地自殺。元好問非常感動,花錢買了這對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岸邊,堆了石頭作為標識,命名為雁丘,并寫下這首雁丘詞,近千年來,傳唱至今。
從詞前小序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托自己對用情專一的哀思。
“乙丑”即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贊,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
“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
“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幸脫網后,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云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后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游,但現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余煙樹,一派凄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
“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里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也妒”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贊。
“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吊。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謳歌忠貞不渝的愛情。
【作品賞析】其二
泰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出身名門,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時,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文采出眾,但是官運艱澀,多次參加科舉也未中選。
這次他再一次參加科考,在赴試途中遇到一個獵人。這個獵人將一對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盤旋哀鳴,確信伴侶已死,便也頭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誼深深打動了作者,于是便有了這首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在詞的開篇,作者開門見山,直接發問,問“世間”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對作者的強烈震撼,并通過作者將震撼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此問又把對大雁的感慨,廣義地推及世間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情至極處,“生死相許”,這該是何等的深情!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作者設問以后,繼續抒發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雙棲雙飛,歷經“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為命,共度“幾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從來也沒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團聚的歡樂,也有離別的痛苦,可無論團聚還是離別,都會使情感進一步加深。就像人間的一對癡男怨女,團聚時柔情似水,離別時刻骨銘心。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而如今,愛侶已逝。望天空,云霧層層;看身下,白雪皚皚;想未來,形單影只,再無愛侶牽手共度。今后,誰能在凄苦的寒夜,一同相偎相依?誰能在寂寞的漫漫長路,一起呢喃低語?與其孤獨茍活,不如一同離開這個冷漠的人世,西行路上也好一路相隨。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詞的下闋,作者首先描寫周圍景色。大雁被射死的地方,是漢武帝曾經來過的橫汾路,當時車水馬龍,簫喧鼓鬧;而如今,“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荒煙平林,一派蕭索,更加使人感到大雁殉情的凄烈。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即使用悲惋的楚辭招魂,死去的大雁也不能復生,山鬼在風雨中枉自哀啼。在這里,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悲劇的情景:兩只死去的大雁躺在寂寞的原野上,遠處枯藤老樹旁荒煙彌漫,是誰唱起了招魂的楚歌?凄風冷雨中,依稀有山鬼相和。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作者認為,大雁因殉情而死,情感真摯境界彌高,上天也會嫉妒,所以不能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為了能使大雁的美名流芳“千秋萬古”,被后人在飲酒時歌詠傳頌,作者從獵人手中把一雙大雁買下,葬在這個當年簫鼓聲聲的橫汾路,為其墳墓取名“雁丘”,供一切重感情的人前來憑吊。
元好問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這首詞《摸魚兒》緊緊圍繞一個“情”字,婉約凄惻,表達了他對殉情者的哀思,和對至情至愛的謳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