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雁
【摘 要】本文擬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以對第七屆南博會發展報告英譯為例,展示外宣稿件英譯典型工作過程,揭示譯者在翻譯中采用的翻譯理念、翻譯思路和翻譯技巧,為今后南博會的外宣稿件英譯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 ?外宣稿件 ? ?英譯典型過程 ? ? ?南博會
一、引言
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南博會)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自2004年舉辦以來,其規模持續擴大,關注度和影響力在本地區乃至全球正不斷提升。廣西作為該項活動的永久承辦方,在每一屆活動結束后都會編制南博會發展報告,對相關活動進行回顧和總結,并將報告翻譯成英語,向各參會國家媒體和相關單位發放。相關的翻譯工作主要由廣西方面承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翻譯質量仍有待提高。
本文擬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以對第三屆南博會發展報告英譯為例,展示外宣稿件英譯典型工作過程,揭示譯者在翻譯中采用的翻譯理念、翻譯思路和翻譯技巧,為今后南博會的外宣稿件英譯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功能翻譯理論
翻譯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及寫作背景的前提下,以讀者或受眾可以理解的接受的方式,用另一種語言傳遞作者明確表達、希望表達,甚至是應該表達的意思。譯者的理解要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作者的水平。
傳統翻譯理論追求譯文和原文的語義對等,在不同時代產生過各種大同小異的理論,對翻譯實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且在具體的翻譯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外宣資料英譯中,受到時代特點、文化觀念、意識形態、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響,采用等值論的翻譯策略經過多年的實踐被證明并不成功。
功能翻譯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活動,并非如表面所呈現的是一個簡單的語碼轉換過程。譯者要使用不同的語言為了一個既定的目標,對目標語受眾施加相應的影響,使譯文在譯語環境下實現預期的一種或多種交際功能。功能翻譯理論是對一直強調等值論的傳統翻譯理論的一種顛覆。在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翻譯呈現出跨文化活動和交際互動的特點,譯文在作用上要保持與翻譯活動的贊助人的目的相吻合,在形式上是對原文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改寫或闡釋,在效果上要實現信息或情感的傳遞,并盡量符合目標受眾的認知期待。
功能翻譯理論在操作層面將文本分解為:a)突出客觀事實和觀點見解的信息性文本; b)強調呼吁或感染和付諸行為的感染性文本;c)虛構性文學作品為主的表情性文本等,針對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策略來開展相應的翻譯。
不難發現,功能翻譯理論中的這些觀點正好與外宣翻譯不謀而合,因此在外宣翻譯中運用功能翻譯理論來指導和開展具體的翻譯工作是具有科學性的。
三、南博會發展報告
南博會發展報告是每一年南博會結束后由承辦機構撰寫的工作總結,對已經完成的與南博會舉辦相關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面的回顧,包括了與這一重大活動相關的各個方面,比較全面地展示活動的全貌。同時該報告的英譯稿也將會向東盟國家的相關媒體和有關單位發放,以利于各方達成共識,為下一屆活動做好準備。如第三屆的南博會發展報告分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寄語中國—東盟博覽會;前言;共襄盛舉——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珠聯璧合——開幕式;盛況空前——各國領導人巡視展館;友好交往——會期領導人會見;高峰盛會——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展會結合——博覽會系列論壇;客戶至上——展會服務;共辦共贏——十一國攜手共辦博覽會;全球矚目——各國媒體高度關注博覽會;共唱和諧——博覽會文化體育活動;碩果累累——博覽會閉幕新聞發布等。因此選取南博會發展報告作為展示南博會翻譯工作典型過程的研究對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四、南博會外宣稿件英譯典型工作過程
結合本人實際參與的第三屆南博會發展報告的英語翻譯工作,剖析南博會外宣稿件英譯典型工作過程如下:
(一)文稿目的性的確認。在接受文稿的翻譯任務后,對相關的文稿進行了目的性確認,即清楚文稿翻譯的目的是什么,所面對的讀者或受眾是誰,避免盲目性。因為根據功能翻譯理論,如果不明確讀者是誰,翻譯也就無法進行相關的交際互動,更不用提實現交流的目的了。這一點需要譯者有清醒的認識,在翻譯真正開始前一定要完成好這項工作。嚴格來說,這也是外宣翻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二)翻譯文本類型的確認。南博會發展報告主要是工作總結,從類型上比較容易被劃分為信息類文本,事實與數據成為報告的核心內容。但仔細研讀,則會發現其中也不乏對活動盛況的文藝性的描寫和對自我工作表現的溢美之詞,此類呼喚行動的感染性文本的內容,采用了不少國內文本常用的華麗辭藻。不同的文本類型呼喚不同的翻譯策略,同時翻譯中也存在著對原語文本的調整,對于原文的取舍增刪,關鍵在于譯者對于文本類型的理解和交際功能的認識。此外,相關報告通常是圖文并茂,文字與圖片形成互補與印證的關系,譯者雖然主要針對的是文字的翻譯,但必須要有全局觀念,必須綜合考慮相關的傳播效果,不能簡單地翻譯文字。
(三)翻譯視角的定位。南博會是一個由11個國家共辦的活動,原則上應由所有的參與國共同撰寫相關的工作報告,但實際工作是由中國方面的廣西承辦方具體來操作的。中文文稿的寫作者在編制工作報告時,其視角是面向國內受眾的,而且多有主觀性的判斷夾雜其中。這些在中文的語篇中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會讓讀者產生太多的反感或排斥,但在翻譯時必須加以視角的重新定位,對主觀性過強的內容應加以淡化處理,使之成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文本。
(四)專有名詞的確定。南博會發展報告的一大特點是涉及眾多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職務、活動等,其中一些名詞是固定的表達,在各種場合都可以使用。但有一些名詞,由于不是單獨的一兩個單詞,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必須有統一的表達。如各國政府首腦的名字和頭銜就需要規范表達,因為東南亞國家中的伊斯蘭教國家如文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對國家領導人的表達多包含有敬語成分,而且姓名構成復雜,在這些國家的英語媒體中總是不厭其煩,但在我們的外宣英譯中則不宜機械模仿或如法炮制,應根據外宣傳統或實際進行取舍或加工;再如中南半島國家中的姓名與西方國家的姓名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在對此類名詞或稱謂進行翻譯時,一定要事先設定好規范。還有一些名詞并無權威譯名,但由于此前已經在某些場合出現過,是繼續沿用該譯名或是另起爐灶,譯者需要權衡和斟酌。因此對于專有名詞的翻譯需要確定或統一,不能想當然。endprint
(五)語內義解讀。功能翻譯理論在大方向上為南博會的外宣翻譯指明了一條大路,但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對于原語文本的語內義解讀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語內義解讀簡單來說,就是對現有的文本用原語進行相應的分解或釋義,使文本中所包含的內涵意義明朗化,以便其后進行相應的翻譯,也就是使用外語進行解讀或闡釋。語內義轉換是外宣翻譯中的必要手段和技能,通過對原語文本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發現理解和表達方面的問題,并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來解決相關的問題。
(六)電腦翻譯工作。可以按照正常的筆譯工作程序開展,在電腦操作中可使用Word文檔模式,進行中英對照方式的翻譯,而不必采取打開兩個或更多文檔窗口。如遇段落過長時,可以進行相應的分解細化,將文本切割成較小的或合適的大小,方便翻譯工作的開展。但在切割后,在視覺效果上容易造成對原文總體的丟失,相應地也會在翻譯中產生一些諸如關聯轉換替代重復等方面的瑕疵,這些問題雖然不算太大,但容易造成譯文效果比較僵硬或死板的感覺。因此,在完成相應的翻譯后,應注意結合所翻譯的段落進行調整。
(七)翻譯質量審核。翻譯質量審核包括譯者自審和他人審核兩個方面。從譯者的角度來看,在完成譯稿后,應至少通讀譯作一至兩遍,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常見的問題多屬于硬傷類,如拼寫錯誤、時態誤用、單復數不對應等,通過譯者的自查是很容易發現的。即使是一些相對不易發現的錯誤,如表達是否地道、用詞是否恰當、結構是否合理等,如果譯者能夠站在譯語讀者的角度,擺脫原文的干擾,對譯文進行耐心細致的通讀,同樣也是可以查找出問題的。而他人審核則要求有具有相關資質的譯審人員才能進行相應的把關。
五、結語
外宣稿件的英語筆譯工作應該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手段,但對相關工作進行提煉可以得出相應的典型性過程,對于有效地開展外宣翻譯工作提供科學的指導和產生積極的作用,應該引起廣大翻譯從業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長栓,施曉菁.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