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寒
【摘 要】藝術設計教育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既包含藝術理念的知識性培養,更離不開實用功能的技術性傳授。本文以藝術設計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各類實踐創新平臺的協同建設進行探討式研究,通過對“實踐”這一概念相關的資料文獻進行提取及整理,分析跨專業交叉合作、多元化網絡平臺、產學合作工作室、創新實踐基地四個平臺的建構方式,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 ? ?高校協調模式 ? ? 實踐平臺
近年來藝術教育發展迅猛,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推動了藝術教育多元化發展的格局,諸多大學在闡述自己的辦學理念時更加強調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各高校通過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學生科研計劃等多種措施推動實踐教學的發展,實踐教學體系成為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部環節。
1 關于實踐
實踐是人認識發展的物質根據,人是實踐的主體。主體通過實踐不僅獲得物質成果,而且使主體自身得到發展和提升,實踐是優質性得到鍛煉的必由之路。
實踐過程反映出人的現實能力及價值取向,實踐主體自身的知識經驗、行動方式彼此交融最終形成統一的物化形態。實踐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解答了“做什么”及“如何做”的問題。
2 實踐教學平臺的功能定位
教育起源于生產實踐需要,服務于生產實踐。任何好的創意或想法都要通過實踐來實現,實踐為創意思維提供了必要的物化載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及設計實踐經驗,使學生了解并體驗基本的設計程序和方法,實踐是檢驗他們掌握知識和能力程度的最好平臺。
藝術設計的實踐性教育,是與社會生活、生產加工相對應的實踐體驗,是藝術觀念的物化。任何一個接受過良好設計教育的優秀設計師,都必須在實踐的磨礪中成長,在相關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類創造性勞動,在創新和市場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點。
我國目前的教育形式多缺乏對產品或商品性質的實踐教育,學平面設計的學生從未考慮過設計在材料和工藝上的可行性,學工業設計的學生從未體驗過做工的感受。實踐教學就是要求學生做到能將抽象的設計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象,將設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形式的空間差異性及目標多元化決定了其教學平臺的多樣性。基于此而建設的實踐教學平臺可為學生的學習實踐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對于整合并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協同合作實踐平臺的建設
設計是應用性的,藝術設計教育應站在價值系統的角度綜合考慮設計、制造與生產等各個周期的諸多因素。國內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基本上是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化的單項系統傳授,學生缺少如營銷學、市場學、廣告學等相關知識的直接認知與體驗,各種實踐平臺的建設可使學生在系統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互驗證關系中,提升綜合貫通運用知識的能力。
3.1突破專業界限的交叉合作平臺
當今社會的重大特征是學科交叉、知識交融、技術集成,學科領域不斷擴寬,這一特征勢必要求藝術院校應利用專業優勢發展與文化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藝術應用性專業,做到學科間的優勢互補,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關領域融入設計教育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知識面。例如中國傳媒大學早年與國外相關機構合作創辦的動畫專業就是多學科專業的綜合,將藝術教育融入科技領域,各領域相互交叉教學給學生提供多信息的認知渠道。
目前,大部分學生只會使用設計軟件,缺乏與該專業相關的各項能力。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的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包裝設計是項系統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交融性及跨學科性的藝術類課程,融平面視覺設計、工藝技術、傳播學、人機工程學等學科內容為一體,涉及藝術、材料、營銷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包裝設計教學應運用包裝系統思維,以包裝藝術設計為主綜合相關工程技術及外圍學科的知識框架,形成感性與理性、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專業技能。然而,國內的包裝設計課程多隸屬于平面設計專業,以包裝平面裝潢造型的基礎教授為主導,學生以單項能力訓練為主。突破專業界限的交叉合作平臺,即是增加工學、傳播學等專業團隊成員結成協作學習共同體,跨學科合作完成自創實踐項目。
交叉合作以自創實踐項目為研究依據,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交叉教學,不同專業團隊通力協作完成自創項目,通過交叉環節的控制手段,達到最大限度的項目活動效果和效率。交叉合作的主要參與者由不同學科的項目設計者組成,相互體驗合作關系、工作程序、設計程序等實際進程。例如,針對市場自創產品的包裝設計,由傳播學、經濟學、藝術設計學的平面設計及產品造型設計的學生共同參與,分別負責市場調研、經濟成本核算、產品造型研發、外包裝形態設計等環節,使學生了解產品包裝設計不只是停留在平面的視覺效果上,還包括三維造型表現、市場營銷及經濟成本等各因素。
學科間的交叉合作,可打開學生思維上的慣性模式,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設計的本質,使設計更貼近于生活、貼近經濟、貼近市場。只有將專業知識和多學科知識交融,不斷拓寬和整合專業領域,才能豐富創造思維,建立高度理性的系統設計。
3.2多元化網絡平臺的搭建
我國目前的教學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國家教育部及相關設計機構舉辦的各類大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實踐教學,但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仍存在市場判斷缺陷。對所設計產品的工藝流程、材料技術、客戶需求等經驗知識的欠缺,造成設計人員多停留在藝術感覺的審美層面,而忽略產品的實用性及功能性價值。
設計觀念的形成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產需要建立起來的,如果設計人員不了解市場狀態,其設計只能是一種繪畫式的理想方案。縱觀藝術院校畢業設計的實物作品,很少考慮市場行情或社會需求,缺乏相關行業市場調研,設計藝術需要設計者了解市場和消費。建設校園開放型中小項目網絡交易平臺,促進企業需求與設計人員的中小項目對接,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藝術教育“紙上談兵”的傳統模式。endprint
確定學校在網絡平臺建設中的角色定位,與社會上薄弱的中小企業協同合作,將企業項目需求發布在校園網交易平臺上。通過校內的實踐管理相關部門,對平臺的注冊企業進行認證,學生設計團隊可按專業特長以自由競爭的形式承接企業需求的中小項目研發活動。校方可借助網絡交易平臺的數據庫系統,掌控合作企業的誠信情況及和學生的項目承擔情況。中小項目網絡交易平臺是以項目實訓搭建教育與市場溝通的橋梁,為學生把握設計前沿動態,實現人才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3.3產學合作的校內工作室
從歷史上看,我國傳統工藝美術是藝術與手工業生產結合的產物,設計與生產制作相互依存。早在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就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辦學理念,以雙軌制的教學體制實行藝術理念培養與作坊工藝教學。
產學合作的創新團隊工作室,將傳統的課堂由平面的教學形式轉為立體化,打破了以藝術表現為主體的單一教學形式,注重實訓環節,將概念層面的設計轉化為現實設計。借助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課題項目,工作室提供設計人員,完成應用性項目、研發性項目、企業橫向課題項目。各工作室相互建構關聯性的教學知識平臺,具有融合、開放、互動、可選性等特征。學生在“項目課題選定——思路挖掘——結構推敲——設計表現——工藝制作”的整個環節中探索學習。例如依托建筑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以企業項目為研究依據,可使學生掌握建筑規劃設計、建筑裝修材料與市場報價等多元知識的學習。針對包裝設計技術應用的培養,工作室所模擬的設計公司工作流程,可使學生掌握從視覺創意構思、數碼設計制作與編排、打樣到成品制作的每道工序,了解因耗材成本而導致設計方案的放棄或整改問題。
在學科上,工作室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對設計項目和案例能進行系統設計,對于與企業結合的實際項目需側重于戰略研究,而不是具體的設計作品,逐步實現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工作室層次定位,解決學生的專業技術層面問題。
3.4校企共贏模式下的協同合作
校企需求錯位迫使學校與企業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實踐創新基地,合作教育。實踐基地是企業與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互利互惠的協作平臺。校外實踐基地由教師、設計師、工程師共同參與,學生由設計興趣擴展到目標,在實踐體驗過程中對原有的認知進行反思與構建。例如廣州美術學院把環境藝術專業的課堂搬到建筑公司施工現場,利用企業提供的資源,使學生直接體驗建筑藝術與科技在實踐環節的應用。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能有效融合企業與教學的雙重需求,是校企資源共享的平臺。
4 結語
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具備扎實的藝術功底和務實的設計觀念是十分必要的,繪畫性的效果圖和設計圖并不能解決生產、市場及消費等實際問題。藝術設計教育應以藝術學科為主體,注重知覺培養的同時強調實踐能力的訓練。各類實踐平臺的建立,不僅是為了應用理論知識,更是為了從中獲得實踐知識,形成實踐理性、實踐策略及實踐能力。實踐平臺的協同合作是對教育本身的進一步完善,也是對教育方向的把握與定位,是推進綜合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確定實踐教育應有的位置,將對各行業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杜鍵.與“柏拉圖”的對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55-57.
[2]楊國榮.論實踐智慧[J].中國社會科學,2012(04):4-22,205.
[3]王國華,李世忠.藝術設計創意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1-3.
[4]郭東梅,張群,張楠.創意思維在藝術實踐中的運用及物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1(S4):121.
[5]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6]馮偉,張治勇.混合式實踐教學的探索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2(02):46-48.
[7]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42-49.
[8]張鵬.關于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J].大舞臺, 2013(05):215-216.
[9]盧曼萍,潘曉華,張繼河.體驗:實踐教學的重要內涵——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解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03):105-107.
[10]潘海涵,湯智.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2(02):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