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晴+鐘真
【摘 要】龍舟競渡歷時幾千年而不衰,并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它所弘揚的民族精神,及其社會、經濟、藝術等方面體現出來的巨大價值,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關鍵詞】龍舟文化 ? ?社會教育價值 ? ? 經濟價值 ? ? 藝術欣賞價值
龍舟文化是扎根于龍文化基礎上,以龍舟為載體,以龍舟競渡為表現形式,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藝術形式、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并在多方面體現了巨大的價值。
一、社會教育價值
龍舟文化作為一種傳承的民間文化形態,從產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并在傳承與演變的過程中體現著自身的社會價值。今天,在我國民間仍沿襲著龍舟競渡的風俗,說明作為社會風俗典型體現的龍舟文化,在聯系國人的情感,團結人民和引導規范社會意識,以及娛樂、教育等社會生活中體現著重要的社會價值。
龍舟競渡本身就是以運動為手段的教育活動。龍舟運動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其本身也是群體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娛樂的文化生活方式。它在遵循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基礎上,通過形式多樣的、民族性和娛樂性較強的、對民眾有廣泛吸引力的系列活動來發揮其巨大的教育潛能,諸如在德育、美育、體力和智力開發等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倫理觀念、價值觀念相同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對認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培養方面,更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論是參賽者還是旁觀者,除了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外,還都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在龍舟競渡活動中,集體內各成員相互配合和協作狀態往往是競賽成敗的關鍵,即使旁觀者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某集體成員的角色,為某集體的競賽歡呼鼓勁或沮喪。這種將個人榮譽和集體榮譽融為一體的競賽,決定了龍舟競渡活動的巨大生命力、凝聚力。龍舟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黏合劑”,有著巨大的社會整合功能。它是精神的一種“紐帶”,使廣大民眾在態度和行為存在個體差異的情況下,聚集于一定的文化軌道,整合為一種帶普遍趨同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運動的勢態。這種社會整合功能,對于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群體團結起著重要作用。
二、經濟價值
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重視龍舟競渡的經濟作用,于是“龍舟搭臺,經貿唱戲”也就應運而生了。各地把龍舟活動同經濟貿易、旅游、文化、娛樂、國際交流等融為一體,結成盛大的群眾歡慶活動。如廣州、梧州的“龍舟節”,樂山的“國際龍舟經濟交易會”,北京的“國際旅游龍舟賽”等等,既提高了龍舟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又促進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岳陽市從1987年開始,連年舉辦龍舟節比賽活動,共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境外朋友參加,國內外與會觀光客人達600萬人次,累計商品成交金額達50.6億元,簽訂“三資”項目合同協議286個,引進利用外資3.8億美元。龍舟節的舉辦一度有力地促進了岳陽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龍舟競渡作為一種傳統體育文化,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助推器的作用。從其表現形式看,無論是以經濟實體為主建立體育俱樂部制的聯姻式,還是以廠家廣告宣傳來支持重大賽事的贊助式,或是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展群體活動的滲透式,都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綜合效益的提高,以及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藝術欣賞價值
龍舟本身是一件藝術品,它不同于一個足球或羽毛球,它顯示了中華各民族的風格和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龍舟競渡又不同于一般的劃皮艇、賽艇,比起其他的水上運動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其一,龍舟容量大,往往要二十幾人甚至更多人齊心協力,其二,龍舟所用的劃槳小,而且無支點,這對劃手來說,比有支點的、劃槳大的劃船運動具有更高的難度。又由于龍舟競渡擴展于許多民族和廣闊的地域,與各地的文化、藝術相互滲透,在龍舟的制作上,各地區都有獨特的式樣。如汨羅民間賽船的“翹劃子”、湖南道縣的虎頭龍舟、湖南溆浦的公母龍舟、湖南益陽雙層大龍舟,云南貴州等省的獨木龍舟等。云南有一種母子龍舟,結構獨特,由三條獨木舟構成,居中稱為“母舟”,兩側稱為“子舟”,許多少數民族都有這種自身獨具特色的龍舟。其次,競渡前的各種禮儀、競渡的方式、劃船的方向各地也有不同,有的是順水競渡,有的是逆水競渡,有的是橫渡。劃手的姿勢有些是坐姿的,有些是站立的,有些是單腿跪立的。如果這些風格各異的民間賽船與賽姿一齊呈現在江面上的話,那江面就立即成為具有極高藝術欣賞價值的“龍舟博物館”了。
龍舟競渡歷時幾千年而不衰,并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它所弘揚的民族精神,及其社會、經濟、藝術等方面體現出來的巨大價值,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體育中的一朵奇葩,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霍麗明.初探龍舟競渡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2,12(4):16-20.
[2]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端午考[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2.
[3]楊羅生.競渡本招屈考——兼論龍舟競渡的起源與其文化意義[J].云夢學刊,2006,27(6):48-52.
[4]嚴可均輯.叢書集成初編.晉代周處·風土記[M].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點校本,1985.
[5]劉石林.汨羅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劉克毅.發掘龍舟文化內涵 弘揚荊楚文化精神[J].荊州師范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77-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