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磊
(東北財經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遼寧省城市經濟增長差異研究
鄭 磊
(東北財經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自改革開放之后,遼寧省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指導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宏觀經濟運行良好。自2009年開始,一系列的發展規劃的實施為遼寧經濟的騰飛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提供了良好契機。隨著沿海區域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中部和遼西北在內的區域的經濟發展與沿海區域差異明顯,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果遼寧省各個區域內城市經濟發展的差異不斷拉大且這種現象長期存在的話,將會影響遼寧的城市經濟效率和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對遼寧省城市經濟增長差異進行研究并據此提出縮小城市經濟差異的政策十分必要。
經濟增長差異;泰爾指數;影響因素
本文首先對遼寧省各個城市經濟發展概況進行研究,之后再對遼寧城市區經濟發展差異進行分析,發現了遼寧省城市經濟增長差異有縮小趨勢,各個區域內的差異導致總體經濟增長的差異,遼西沿海經濟區和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相對于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來說,對于總體經濟差異的貢獻則要大很多。其次,從實證出發用泰爾指數對影響遼寧城市經濟經濟發展的差異從區域經濟差異和客觀環境兩方面進行說明,并分別從城市化因素、工業化因素、人力資本因素和投資率因素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加快各個城市的城市化發展,積極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大力推進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并加強區域技術協作與經濟合作,以促進遼寧省各個城市間經濟的協調均衡發展。
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區域內各個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國各個區域內都會出現發展較快和相對落后的城市這樣一種地區非均衡發展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學者們一直在針對這樣的發展格局而進行著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眾所周知,信用經濟和貨幣經濟作為信用和貨幣的融合組成了現代經濟,而金融對現代經濟的發展極為重要,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城市的儲蓄和投資增長可以由金融的發展而帶動,并由此提供資金,支持當地發展經濟。金融發展同時能夠使得資本效率得到提高,資源配置獲得優化,資金合理流動。然而,經濟發展也會受到金融的巨大影響,一旦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將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但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合理地發展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增長將會獲得極大的促進,金融的風險也會更易于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成就斐然。但是,由于各個省市區域之間發展的起點、基礎、環境和機會不同,再加上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施行,因而導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不斷擴大。
整體上來看,我國正處于轉型階段,為了獲得快速可見的經濟效益,改革開放后一直實行推行“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發展戰略并針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雖然被照顧地區發展迅速,經濟狀況良好,但也使得各個區域間經濟增長差異逐漸拉大:內陸地區在相對于全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狀況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遼寧自改革開放以來,其宏觀經濟同中國的宏觀經濟一樣運行良好。但在發展的同時,各城市的經濟增長也出現了趨異化發展,各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愈加明顯。如沈陽作為省會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單位,大連則因為較好的區位優勢對外開放,因而這兩個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而西北部城市群發展較為緩慢。假若區域經濟差異過分拉大,整個社會的區域經濟效率以及和諧穩定勢必會被影響,這既會阻礙欠發達區域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發達城市經濟的繼續發展。
3.1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
為貫徹實施全國“十二五”時期區域發展的要求,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統籌區域發展,提升全省整體競爭能力。根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遼寧省要形成“中心城市帶動,遼東半島主體,三大板塊互動,沿海三點一線”的格局。以大連為中心,將沿海區域發達城市與內陸欠發達城市區域緊密聯系,將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構建成我國一個新的競爭力強開放程度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和新型產業基地。與此同時,加快建設以大連為領頭羊的國家級重點經濟開發區、以沈陽為龍頭的遼中城市群經濟區和以港口城市為骨干的西部沿海經濟區的步伐。充分發揮遼寧省城市密集的優勢,以及大連和沈陽區域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進而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
遼寧省中部城市群是以沈陽為中心地處全省的中心區域的城市群,該城市群總計擁有6市及其所轄的21縣,分別為:沈陽、本溪、撫順、鞍山、遼陽、鐵嶺,總面積為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4%;2007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3.9億元;經濟區以占遼寧省的50.7%的總人口數,占據了63%的全省生產總值,全省利用外資的64%,全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6%,占全省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7%。而2010年則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10 375億元,占全省的50.26%;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22 249.5億元,占全省存貸款總額的46.66%的傲人成績。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發展優勢有以下幾點。
①科技發達。②交通便利,區內交通運輸網絡密集,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最發達的地區之一。③工業產業發達,基礎雄厚。④城市密集,城鎮化水平高。1個副省級省會城市與5個省轄市都聚集在該城市群經濟區內。其中鞍山、沈陽、撫順為特大城市,本溪、遼陽為大城市,鐵嶺為中等城市。
整體上來說,遼中城市經濟區發展速度迅速,發展態勢良好。該經濟區從經濟發展程度和地理特性可分為東部山區和中部平原地區。東部山區環境宜人,水資源豐富,植被茂密和森林覆蓋率高,是中部重要的屏障和水源來源。而中部平原地區則擁有密集的城市資源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雄厚的工業、完備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是東北地區的經濟核心,更是國家極為倚重的能源原材料產地,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國防戰略產業基地。
3.2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
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是整個東北地區的海上通道與對外“窗口”,總共包括3市及所轄9個縣(市),分別為大連,營口和丹東,土地面積3.3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該經濟區域是以大連為首,營口和丹東為兩翼,它從地理上面臨黃海和渤海,其中黃海岸線長1 203公里,渤海岸線長832公里,總計2 035公里,占據全省海岸線的70%,而大陸岸線長1 393公里。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發展優勢有以下幾點。
①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巨大,海洋蘊藏量較大,動植物種類繁多。②交通便利,區域內鐵路、公路網絡和港口密集。③工業基礎雄厚,產業格局是以石化、造船、裝備制造等為主體,并擁有一系列競爭力較強的企業。④旅游資源豐富,遼東半島沿海岸段風景宜人,每年旅游業收入巨大。⑤城市化程度較高,大連、丹東、營口3市屬工業城市,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3.3遼西沿海經濟區
該區域由5市及其下轄11個縣、5個縣級市組成。包括錦州、阜新、朝陽、盤錦和葫蘆島。該區域地貌特點為低山丘陵。發展優勢為區位優勢明顯,城市較為密集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充裕且成本低。
4.1實證分析
范圍內各地區經濟增長變動差異的大小可通過泰爾指數的大小來表明,各年份差異變化的動態過程可利用泰爾指數的時間序列來清楚地看到。根據計算結果:在1978-2013年間,區域間經濟差異總體上表現得比較平穩,泰爾指數值基本上保持在0.012以下,2002年之后開始略有上升。區域內差異從1978-1992年間處于下降趨勢,之后處于緩慢上升,在2001年達到最大,之后逐漸開始縮小,整體表現出“倒S型”的特征。經濟增長總差異最大值出現在2001年,泰爾指數為0.138 948,最小值出現在1992年,泰爾指數為0.014 709(見圖1)。區域內差異與其走勢基本一致。區域內差異主要決定了總體差異,對總差異起了絕對作用,而區域內差距相對于區域間差距則顯的較大。整體來看,區域間的經濟差距與區域內的經濟差距朝趨同方向發展。

圖1 區域內部、區域之間及遼寧省泰爾指數曲線圖
4.2收斂性
收斂最初是用于經濟增長差異的探討,主要有3個概念:σ收斂、β收斂和俱樂部收斂。σ收斂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均GDP標準差逐漸縮小。β收斂則指落后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發達國家由于這里探討的對象是遼寧各城市經濟發展的收斂性,所以無法進行俱樂部收斂分析,故忽略不計。
整個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經濟發展的離散程度是由σ收斂指數反映的。在本文中,用金融相關比率來衡量經濟發展,則σ指數就是金融相關比率對數值的標準差。如果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存在σ收斂,則σ趨于減小。β收斂是由新古典增長模型演變而來的用來衡量區域經濟增長收斂性的一種方法。如果存在β收斂,則說明欠發達城市比發達城市經濟增長更快,欠發達城市經濟發展會趕上發達城市。但β收斂假說成立的前提是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要素自由流動和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偏好相同以及技術條件漸進。
根據泰爾指數以及σ收斂和β收斂分析方法得出遼寧區域經濟差異有縮小趨勢,總體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域內差異,從總體上來說,遼寧各城市經濟發展不存在σ收斂,但存在β收斂。
4.3影響因素分析
在一個非均衡發展經濟體系中,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差異會由制度環境、經濟基礎、地理區位的差異造成。但單獨對一個省份進行分析時,制度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得不足味道。因此,導致遼寧城市經濟區發展差異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和區域經濟的差異。
4.3.1區位條件
能夠促進某區域產業發展并取得好效益的因素和條件總和稱之為區位條件,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教育、文化、政治、旅游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它是引發經濟差距的初始性因素。一個區域的區位優勢是由地理位置、經濟基礎、交通、勞動力等共同決定的,如果只有單項的優勢是不能夠形成區位優勢的。同時,區位優勢也會隨有關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以大連為龍頭,營口和丹東為兩翼,形成了沿海港口城市群并與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進行貿易往來,同時,其發達的交通設施將區域各個城市融為一體,具有既可與國內合作又可同國外交易往來的地緣優勢。且該區經濟基礎良好,優異的區位條件使得區內城市經濟增長迅速,各城市間經濟差異很小,成為遼寧省內的領軍城市。而遼西沿海經濟區由阜新、朝陽、錦州、盤錦和葫蘆島5個市組成,該區目前存在較多制約經濟發展的難點,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較差,發展機制不佳,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城市基礎設施落后,自然環境脆弱,因此沒有區域經濟中心,該區區域內差異較大,整區與遼寧省其他地區相比,較為落后貧窮。而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地處全省的中心區域,該經濟區從經濟發展程度和地理特性可分為東部山區和中部平原地區。東部山區環境宜人,水資源豐富,植被茂密和森林覆蓋率高,是中部重要的屏障水源來源。而中部平原地區則擁有密集的城市資源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雄厚的工業、完備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是東北地區的經濟核心更是國家極為倚重的能源原材料產地、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國防戰略產業基地。東部山區與中部平原地區相比,經濟相對落后。
但目前隨著交通的改善和網絡的發展,因區位帶來的缺點正在被逐漸克服,遼東半島、中部城市群、遼西沿海經濟區地理區位差異呈縮小趨勢。
4.3.2區域經濟差異
一個地區經濟如果想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必須有大量足夠的資金支撐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合理的資金配置將會更有利于區域經濟,而一旦配置失衡則會引起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以后,政府的投資向中部城市群和遼東半島大量注入,導致社會資金在遼寧省區域間的空間配置嚴重失衡。遼寧城市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就是這種傾斜的資金配置政策和嚴重失衡的資金配置的結果。
區域經濟增長差距與區域資本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為因果關系的,資本注入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各個城市間的經濟增長差異也就越大。中部城市群和遼東半島在地區資本流動上的優勢為他們帶來了相對于遼西地區更快的經濟增長。
本文通過具體的數據實證更好地顯現出遼寧省區域間與區域內的經濟增長的差異并表明了遼寧各城市經濟發展的收斂性,并最后從區位條件和區域經濟差異來闡述了遼寧省內城市經濟增長差異的原因,旨在縮小遼寧省經濟增長的差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經綾.論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0
F127;F224
A
1673-0194(2015)20-0127-02
2015-09-07
遼寧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L12BJY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