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道里區(qū)青年數學教師團隊

孫超:(哈爾濱市撫順小學)
今天,我們和大家共同研討的話題是“讓微課走進課堂”。當微博、微信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之時,我們教育界也與時俱進,提出了“微課”這一名詞。當下,微課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各地逐漸興起了研究和制作微課的熱潮,但涉及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的研究卻很少。本次活動,我們將圍繞這一主題,從一線教師的課堂設計角度出發(fā),就什么是微課、誰來開發(fā)微課、怎么開發(fā)制作微課、如何應用微課這幾方面來與大家進行探討與交流。
曲彩鑫(歐洲新城經緯小學):
下面我首先來談一談什么是微課。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顧名思義,就是比正常課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的課。 微課的本質是課,具有課的基本屬性。微課實質上就是一節(jié)課,與常態(tài)課不同的是它時間短,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再現,也是一個沒有學生實際參與的檢驗過程,而由評委老師來判斷上課老師的教學過程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微課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技能的考核,其具體過程和常規(guī)課堂教學一樣,也就是教師在講臺上展示教學過程,期間包括教師問題的提出、課堂活動的安排、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等過程都要再現。只不過由于沒有學生,教師的這些設計都是在提出問題或安排后,假設學生已經完成了,直接繼續(xù)展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由此可以看出,微課其實就是上一堂完整的課,但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教師的活動安排是作為假設來進行的,由下面的評委教師來判斷這個問題及活動的可行性。也因為沒有學生的參與,期間學生答疑或活動的時間是節(jié)約下來的,所以15分鐘以內足夠了。這里,我們切記不要把微型課與說課等同起來。微課和說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如“說課”重點在“說”,說目標、說教法、說流程……是在“紙上談兵”,不是在上課,是在告訴大家準備怎么上,為什么這么上。
二、微課的特點
1.微課教學時間有限,一節(jié)微型課正常在15到20分鐘之間,具體時間由活動組織者確定。
2.微課一般沒有學生參與,只是面對評委授課。
3.上課的具體過程和常規(guī)課堂教學一樣,教師在講臺上把預設的教學過程進行展示,包括問題的提出、課堂活動的安排、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等過程都要呈現。
4.由于沒有學生,教師的教學設計都是在提出問題或安排后,假設學生已經完成的情況下,繼續(xù)展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答疑或活動的時間在微課中可以大大節(jié)省下來。
三、微課要處理好三對矛盾(課件)
1.微課要處理好“有”與“無”的矛盾。
在微課的做課現場沒有學生,但執(zhí)教者心中不能沒有學生。微型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和常規(guī)教學是一樣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教學流程中的“學生活動”,教師該提問提問,該布置布置,該指導指導,該點撥點撥,該評價評價。這些“過場”都要一一呈現。只是學生沒有實際作,執(zhí)教者只是假定學生已經完成、估計學生完成的程度和結果。這種估計是否恰當,建立在估計基礎上的點撥評價是否到位,要由專家評委做出判斷。所以,要做到估計“恰當”、點撥評價“到位”,執(zhí)教者就要在備課時研究學生,或設想教材所對應的學生群體的狀況,做到“場上無學生,心中有學生”。
2. 微課要處理好“多”與“少”的矛盾。
微課時間有限,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有限,處理好“多”與“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處,尤為重要。內容過多,未免龐雜;內容過少,未免空洞。“龐雜”則顯重點不突出,“空洞”則顯內存不豐厚。無論常規(guī)教學,還是微課,板書都是必需的。只不過在微課上“多”與“少”的矛盾尤為突出而已。板書太多,既費時,又顯累贅;板書太少,雖省了時,但也許會造成表意不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3. 微課要處理好“快”與“慢”的矛盾。
要準確把握教學的節(jié)奏,快慢適當。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部分要慢、穩(wěn)而準。非重點的部分,可以一代而過。
都麗(歐洲新城經緯小學):
接著曲老師所介紹的什么是微課,我也來談談我對“微課”的理解。談及微課,其定義跟它的發(fā)展歷史息息相關。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北大,學校部分教師將課程上的錄像所形成碎片式錄像稱之為碎片式電視教材。2010年,一位名為李玉平的老師,長期對教學進行研究,研究了課堂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等,他以PPT數字化的方法將它呈現在屏幕,稱其為微課程。李玉平老師的這一舉措,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大教師群體的關注,并得到了高度稱贊。直至2011年,我國教育專家學者提出,將過去的教育資源庫更改為另一個方式——也就是將教育資源庫影像整理成碎片,將其命名為微課。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微課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構成微課。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微課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10至15分鐘為宜。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tǒng)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tǒng)一節(jié)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