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教材分析: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描繪祖國壯美河山的?!饵S山奇松》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贊美了美麗的黃山風光,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按“總分結合,點面結合”的方式謀篇。本課安排二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著重讀準讀通,整體感知。第二課時精讀品悟第二自然段,積累內化“精妙”的語言,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發揮充分的想象。
設計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邊學邊導”的教育理念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閱讀過多篇如《泉城》《九寨溝》等描寫祖國秀麗景色的文章。對于黃山,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視野不開闊,理解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神奇秀美還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創設情境。通過朗讀感悟,培養學生對優美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能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小組內討論交流解決問題,培養語文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品味相關語句,感受黃山松的神奇秀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松的美和奇。
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黃山美景的圖片、資料,教師準備黃山奇松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回憶課文,激發興趣
師: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稱的黃山以它的“四絕”聞名于世。哪位同學結合你找到的圖片說說黃山“四絕”及你對黃山的印象?
生:黃山四絕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生:我感覺黃山很美,尤其那奇松更美。
師:今天,我們一起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松。(板書課題:黃山奇松。)黃山奇松“奇”在哪兒?本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來感悟課文。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圖片說說黃山“四絕”,生動直觀,使學生很快入情入境,激發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1.整體感悟,讀有所思。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品讀第二小節,小組內完成以下內容。
要知道黃山奇松“奇”在哪兒必須走近奇松,如果讓我們去尋找一個最佳的觀賞點,去看看奇松,你會選擇什么位置?
說說你對“黃山絕勝處”的理解。
課文共描寫了哪幾種松樹?分別用橫線、波浪線、雙波浪線畫出描寫這幾種松樹的句子。
(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學生匯報和補充。)
師:(讀第一題)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你的收獲?
生:我們小組認為如果讓我們去尋找一個最佳的觀賞點去看奇松,我們會選擇玉屏樓。
生:我補充一下,因為玉屏樓被徐霞客稱為是觀松的“黃山絕勝處”。
師:怎樣理解“黃山絕勝處”呢?
生:就是在黃山觀奇松最好的地方。
師:請看第三個問題,哪位同學愿意把你自己或者小組內探索出的答案分享給大家?
生:課文一共描寫了3棵松樹,分別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設計意圖:從課題開始,就開始培養學生樂于思考的好習慣。針對問題學生合作解疑,既尊重了學生,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好,老師真為你們驕傲。
2.品讀迎客松,學有所法。
(課件出示迎客松圖和句子,指學生讀寫迎客松的句子。)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松的“奇”。
師:同學們先來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哪些詞、句最能表現迎客松的“奇”?標出來,在旁邊做批注。
(學生抓重點詞談體會,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交流匯報。)
生:從“姿態優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生: 從“枝干遒勁” 體會到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生:從“飽經風霜、郁郁蒼蒼”體會它的古老頑強的生命力。
師:迎客松已經在高高的懸崖上生長了上千年,它會經歷什么樣的磨難呢?(小組討論后回答。引導學生運用方法體會:借助飽經風霜的臉圖片、想象迎客松經歷了哪些風霜。)
生:漫長的歲月,自然環境的變化讓這棵上千年的老樹樹皮變得開裂、斑駁。
師:雖然它飽經風霜而它的葉仍是那么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的生命力真頑強?。∷哉f迎客松怎么樣?(奇。)
師:我們能不能把迎客松的頑強生命力、奇讀出來呢?
師:迎客松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
(課件出示句二:“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師:迎客松被稱為什么?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教師小結:誰能試著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著手臂,會說些什么歡迎詞來歡迎賓客的到來呢?
師:迎客松不愧為一大奇松,它姿態雄偉、生命力頑強,你知道人們是怎么評價它的嗎?
“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p>
(出示:人們提到黃山就會想到 ,看到迎客松就會想 。指生填空。)endprint
小結拓展:其實迎客松已經不僅是黃山的象征,它更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征了。
3.回顧迎客松,思有所獲。
師:對迎客松的學習,我們采取了哪些方法理解它的特點?
總結學法:抓關鍵詞、句,運用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聯系資料等方法體會迎客松的“奇”。
(1)用以上方法自學陪客松、送客松。
(2)檢查自學情況,教師點撥。
指生上前面說哪幅圖是陪客松,哪幅圖是送客松,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說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繼而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指導朗讀 。(讀出奇、美和喜愛之情。)
(3)配樂朗讀第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迎客松,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松,這樣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能力。)
三、觀看圖片,升華情感
1 .師:同學們,玉屏樓前的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實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讓我們讀讀第三小節,看看善讀書的你們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2 .結合課件寫下來你喜歡的一種松,可用第三自然段詞語,要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3 .交流。
(設計意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較快地提高寫作水平。)
四、回顧總結,淺談收獲
黃山這一舉世奇景,它不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是一片畫的海洋。在這畫的海洋里你有那些收獲呢?
(如有時間播放黃山“四絕”視頻,再次感受黃山之美。)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梳理的好習慣,學會總結與反思。)
反思:
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品味感悟、進行想象。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
在教學課文“迎客松”一段時,引導學生分別去品味每一句話,充分接觸文本。比如在講到“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這一句時,我不急于讓學生一下就體會到“奇”,而是讓學生先畫出詞語通過理解“枝干遒勁”和“郁郁蒼蒼”來感受奇松頑強的生命力,再讀出這種生命力來,接著抓住“飽經風霜”一詞體會奇松生長過程中的艱辛,再讀再悟,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松樹的“奇”之所在,讀為悟服務,悟反過來促進朗讀的提高。
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還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奇松,展開豐富的想象,仿照迎客松的寫法寫一寫,使閱讀和寫作有機融合在一起。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我的課堂語言還需要磨練。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要根據特點及時評價,不能簡單概括為“很好”等籠統的語言。
其二,細節處理不到位。如學生練筆想象應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說說,使他們充分想象,口語得到鍛煉。
(作者單位:大慶市高臺子鎮中心學校)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