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敏
[摘要]桑植民歌產業化,不僅僅是通過文化產品商品化產業化去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產業化的進程更好的去傳承和發展桑植民歌,發揮桑植民歌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過去、今天乃至未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繼承 產業化
2005年3月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度開發,能達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的目的,這樣做不但可以增加就業,帶動一方經濟,同時還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用遺產保存歷史、傳承文明的最終目的。桑植民歌在2005年10月被命名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植縣也在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歌之鄉”,由此可見國家對桑植民歌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
目前,桑植縣政府正致力打造國內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市。《張家界市“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開發、利用”。2014年湖南省政府T作報告指出,湖南因該“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突出抓好重點文化企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等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筆者認為,桑植民歌產業化,有利于對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傳承和文化資本的不斷積累,有利于形成新的行業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使第三產業比重得到提高。
一、湖南桑植民歌概述
桑植地處湖南省西北部,地域獨特,域內有28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為土家族、白族、苗族聚居地。這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創造的文化,多以口頭代代相傳,桑植民歌就是他們創作的口頭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千百年來,桑植民歌從各個不同側面和角度,傾訴著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她將真善美有機融合和統一,其曲調豐富多變,旋律優美動聽,情感淳樸而真摯。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區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情感的表達,其潤腔、襯詞獨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贏得了不少音樂學者和聽眾的喜愛。它記錄了人們改造歷史、創作生活的過程,反映出了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活動,在湖南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桑植民歌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山歌
山歌的曲調明快爽朗、具有高亢激昂、自由奔放的特點,此類題材大都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有五句和上下句的不同,有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種不同類型,《小小幺姑愛壞人》、《好郎好姐不用媒》、《大河漲水小河流》等都屬于山歌。
(二)小調
小調的曲調婉轉動聽、旋律悠揚悅耳、歌詞長短不一、內容豐富、反映了極為廣泛的桑植民間生活。作品題材主要用來表現分離等的悲傷情緒以及歡快喜慶的熱鬧場面,如《上四川》表現的是離別之情,《沒見小郎帶信來》表現的是思念之情;而《花大姐》則刻畫出俏皮、喜氣的人物形象。
(三)花燈
花燈是桑植地區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歌曲表演形式,逢年過節,桑植人民唱著花燈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桑植有著“千臺鑼鼓響開臺,萬盞花燈鬧新春”之說。桑植花燈有跳花燈、武花燈,懶花燈、文花燈之分。演出時,除獨腳花燈外,演唱人數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一般由一男一女伴隨鑼鼓點子和二胡邊跳邊唱,唱詞精煉,曲調歡快活潑,節奏感強。桑植花燈調旋律跳躍活潑、節奏感強、結構短小,十分注重襯詞襯腔的運用,濃濃的民間民族氣息蘊含其中,花燈的代表作有《四季花兒開》、《瓜子紅》、《十送》等。 (四)革命歌曲 桑植是革命老區,是賀龍元帥的故鄉,作為紅軍長征的起點,特定的歷史造就了獨特韻味的桑植革命歌曲。桑植革命歌曲沒有特定的調式結構,題材以山歌、小調、花燈等傳統調子為主,歌曲大都表示一種積極向上的革命精神,如《不打勝仗不回鄉》、《紅軍來了做主人》、《馬桑樹兒搭燈臺》等。
二、桑植民歌的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桑植縣作為張家界市的一個下轄地,正全力啟動打造:“張家界后花園”,圍繞“兩城兩水一園、旅游娛樂休閑、山清水碧天藍、綠色生態家園”的城市發展思路,全面實施“漤水風光平湖游、元帥故里紅色游、原始森林生態游、農家風情休閑游、九天奇洞探險游”的五大旅游規劃,利用獨有的民歌、民舞、民俗等文化資源發展以桑植民歌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找到新的出口。
目前,桑植民歌作為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偏低,競爭力稍弱。隨著桑植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桑植民歌保護和開發所面臨的問題愈發凸顯。首先表現在資金投入有限。資金是桑植民歌產業化發展中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目前,桑植民歌產業化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財政投入,且十分有限。桑植縣的文化產業才開始起步,桑植民歌因為經費不足而得不到較好的保護,更無從談及合理開發和利用。其次,桑植縣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不高.而且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勢必就造成了部分地區不能實現具有一定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規劃,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越來越差。再則,由于宣傳力度不夠,造成的人民對桑植民歌產業化的認識程度不夠。這些都是造成桑植民歌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原因。
三、桑植民歌產業化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是指從事。非遺”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利用可經營性“非遺”項目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桑植民歌要實行產業化,需要學習了解國家、湖南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和文件,在一定范圍內對湖南重點文化企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了解湖南目前桑植民歌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借鑒其他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經驗,以保護桑植民歌個性為根本,合理開發。
(一)在保留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和聲光電等現代手段提高桑植民歌的表現力,實現題材體裁、風格流派和表現形式多樣化,把傳統的桑植民歌文化開發成富含歷史文化信息,成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例如,今日,桑植為保護傳承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陳出新將民族民間曲調與廣場舞元素相結合,創作出花燈《瓜子紅》、桑植民歌《四季花兒開》等“本土原創廣場舞”曲目及舞蹈。已在全縣廣泛推開,實現了非遺傳承老少皆宜、非遺保護全民參與的局面,組織的代表隊在參加全國、省市舉辦的廣場舞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和銀獎,《土家花燈》已納入全省的推廣曲目。
(二)創新機制,加強桑植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對桑植民歌進行產業化開發,首先要對桑植民歌進行保護和傳承,要從從五個方面去做:一是通過活動來“養”,就是通過開展節慶活動,為“桑植民歌”提供展示的舞臺;二是通過交叉來“學”,就是加強區縣民間藝人和“非遺”項目的交流,拋開門戶之見,互相取長補短,完善技藝,這樣就不會出現審美疲倦;三是通過企業來“保”,通過非遺和企業聯姻,開辟新的經濟渠道,實現文企雙贏;四是通過學校來“培”,就是通過“桑植民歌”進校園,學生從小就養成愛家鄉、愛民族的美德,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傳承了民族記憶;五是通過創新來“傳”,就是通過將現代元素導入傳統的民俗文化當中。
(三)將文化、旅游、教育、出版、服務行業聯動配套發展,延長桑植民歌的產業鏈。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旅游等第三產業中開發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科學地發掘、傳承、保護和利用好民間音樂文化資源,還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拉動地方經濟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繁榮。整合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桑植縣的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地域特色十分鮮明。桑植民歌產業化,要將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相互滲透,紅色文化與生態文化相互融合。將芬芳千古的桑植民歌與飲譽全國的元宵燈會、書墨飄香的村落文化、風起云涌的紅色文化、獨具特色的張家界陽戲以及遍布民間的民俗文化進一步整合,形成桑植地方特色文化體系。繼續打造“國際鄉村音樂周”品牌,發揮她的文化影響力。指導機關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的發展,擴大桑植民歌的影響力,提升桑植民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還需要推陳出新,創優秀作品。習總書記說:“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注重培養文化名人或借助文化名人來開采桑植這座文化金礦,推出名篇佳作,提升城市名氣。一首歌、一幅畫、一篇文章,乃至一句話,會使桑植這座城市身價倍增。
(四)進行行業分工合作、開發附屬商品,從而提升桑植民歌的影響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例如臺灣霹靂布袋戲重視附屬商品的開發。它的附屬商品包括承載布袋戲內容的書籍、印有霹靂角色的馬克杯和眾多布袋戲的公仔模型、和布袋戲內容相關的電腦游戲等等,其產值高達15億新臺幣。桑植民歌產業化要塑造新角色偶像,因為偶像一旦塑造成功,不但可以擁有忠實的支持群眾,而且還能反映出傳統文化驚人的創造力,從而能夠帶動附屬產品的開發,比如書簽、背包等等,都能帶來一定的商機和一定的經濟附加利益。
(五)整合并做強文化產業鏈是桑植民歌產業化發展的必要途徑。今天,全球文化產業的競爭已不僅僅是單一企業的競爭和產品的競爭,更是一個產業鏈全方位立體化的競爭。桑植民歌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來支撐。在現代文化生產與消費環境下,任何一種文化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只有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延伸自己的產業價值鏈,才能獲得更強的競爭能力。從整體上看,桑植民歌的產業化進程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具體表現為總量規模偏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過小,而且存在“散、小、弱、差”等情況,桑植民歌產業化發展必須立足桑植縣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對桑植民歌組合性要素的提煉,形成原創能力強和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桑植民歌資源組合,從而產生聚合效應,形成產業的完整鏈條。此外,還需要適應時代需求,結合現代科技,創造出富含歷史文化信息的新的藝術形式,更需要運用現代營銷手段來開拓市場,才能真正實現桑植民歌產業化的規模經濟。桑植民歌產業化能使各種民俗活動、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民間技藝文化、民間文學藝術、民間舞蹈、歌曲、口承文學、歷史傳說、消費習慣、交際禮節、節日慶典、娛樂、游戲、藝術技能以及飲食文化等知識和技能的價值不斷得到增值,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去不斷挖掘,不斷傳承。
四、結語
經濟改革的浪潮已經把當下的藝術生產推入了“產業化”的發展階段,桑植民歌產業化是一種必然的歷史性選擇,因為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將給桑植民歌藝術生產一個新的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問題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采取怎樣的科學方法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產業化開發,這是實踐界和理論界都急需要解決而又懸而未決的問題。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桑植民歌產業化,是一種文化傳承手段,產業化的意義不僅僅是著眼于桑植民歌本身的未來發展,還能增強全社會對桑植民歌的認知、認同程度,營造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桑植民歌的理想的社會精神環境和傳播環境,使桑植民歌擁有更大的傳播空間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