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輝
[摘要]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各有不同,但是盡管如此,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卻較為一致,均體現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等諸多方面。對于民俗文化藝術價值的探討,無疑讓我們對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以及其背后的價值有更加充分的認知和了解。
[關鍵詞]民俗文化 藝術價值 經濟價值 社會價值
民俗文化,是產生并傳承于民間、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長期生活作息習慣下所形成的一種慣性化的內容,其并非是官方文化或是正式意義上的風俗內容,其更加的接地氣,更加符合人們生活中的各類需求,是一種民間色彩的風俗內容。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他們孕育和滋養了我們,像血液一樣養育著一方人民,是我們生活和工作、內在與外在、倫理與信仰、禮儀與交流的集中反映和寫照,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資源,最能體現民族歸屬感。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其體現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等諸多方面,對于民俗文化藝術價值的探討無疑讓我們對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以及其背后的價值有更加充分的認知和了解。
一、藝術文化價值
民俗文化本身體現的就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展現的是人們的信仰價值和倫理道德,是一種區域文化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人們普遍認可的文化內容。民俗文化其文化價值主要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民族文化之本
形式不同、內容各異、種類繁多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本,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他們由于不同的地貌環境、生活作息和資源要素等等影響,使得他們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有巨大的差異性。由此,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舊州的繡球節、臺州的風箏節等等,這些都是當地民族文化之本,展現了民間發展過程中人們行為與思想的變遷,并由此進一步影響著人們的存在范式、審美追求、道德標準、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心理。
(二)現代文化之源
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當代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成為現代文化之源。在現今全球化發展大潮之下,人們逐漸發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民族文化的根本與基礎便是民俗文化,其是本土文化的根源所在,所有的現代文化變遷都離不開這一個根源,萬千變化不離其中,都是由最初的民俗文化所孕育而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實際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延續的深刻規律,正如美國文化、日本文化的茁壯發展,其都離不開本土民俗文化的滋養。由此可見,現代文化的發展其必然是經由民俗文化變化與延伸而來的,是現代科學技術、倫理道德觀念與民俗文化碰撞而來的火花。因此,在我國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要重視、繼承并發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因素。
(三)形成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一種對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雖然與政治認同有相似之處,但又與之不同。文化認同感是在人們長期生活與發展下形成的一種文化價值的統一性。最典型的就是地方曲藝,我國南北人們之所以對于彼此的曲藝難以接受或是難以形成認同感,就在于其本身無法充分反映自己的生活狀態,和我們自身的生活作息以及語言有一定差異性。文化認同本身是民俗文化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點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只有在統一的民俗文化下,才可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文化認同,同時,民俗文化最容易使聚居于一定區域的人們形成一種對于文化的認同感。
二、藝術經濟價值
目前,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并受到極大重視,文化遺產經濟學的出現就印證了這一點,特別是在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除了對于自然山會的開發之外,對于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其是未來旅游發展的大勢所趨。相對于有形的旅游資源與經濟價值而言,民俗文化其本身的內生價值以及無形價值跟高,而且具有更高的挖掘潛力。
(一)民俗文化可以產業化
民俗文化的資源效益,最先為旅游業所看重并利用,并由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最典型的就是舊州的繡球文化,廣西整體的繡球產業在各個區域其繡球生產方式以及內容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可以借助于這些文化以及內容的差異性,形成區域化的生產方式,利用各自的文化優勢和內容創新,從而避免了同質化的現象以及惡性競爭的狀態,從而更好實現以及提升了整體產業發展。同時,在繡球文化的帶動之下,舊州地區利用“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了繡球產業文化公司,專門負責對于公司、協會以及農戶三方的協調與生產工作,從實際效果而言,提升了區域品牌內涵以及知名度,同時整合了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此無疑能夠借助于民俗文化本身的傳播,讓人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現代民間藝術,從而提升民間藝術的傳播性。
(二)文化資源日益資本化
當一種資源能夠保持并能增殖其價值的時候,便具有了資本的屬性。對于現有的民俗產業發展而言,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和傳統繡球文化的差異性,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發展模式,由此才能夠保證良好的銷售利潤和市場認知度。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應該只是一種單一的產品或是產業的發展與生產模式,在資本的計入之后,當代民俗文化本身的價值會被進一步的體現。近年來,不少地區站在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度,挖掘和發揮民俗文化作為無形資本的經濟、社會效應,整合利用文化的經濟價值,使之成為一種能創造價值的價值。對于民俗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其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整體性的,許多區域在傳統民俗文化的挖掘基礎之上,進一步構建了相應的產業鏈,以舊州繡球民俗文化發展為例,在資本的推動下,其建立了相應的產業鏈:
首先,可形成第一產業鏈,即繡球產業一旅游一帶動經濟發展。繡球文化產業應該走與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繡球文化產業,擴大繡球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可以適當地開發舊州這些豐富的文化民俗資源,開展旅游業。其次,可形成第二產業鏈,即繡球產業規模化一吸引勞動力一帶動經濟發展。擴大產業規模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一方面有效吸納各類人才投入建設中,另一方面間接拉動當地經濟增長。最后,可形成第三產業鏈,即產業鏈三:繡球文化一提升本地知名度一吸引投資一帶動經濟發展。將產品融入節日、慶典、歌圩等活動中。
三、藝術社會價值
在現代社會,民俗文化成為民族認同的載體、社會團結的紐帶,其和諧價值觀也正日益成為全球化時代全人類的核心價值觀。民俗文化是人們彼此之間生活與交流的潛在紐帶,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國家的團結和民族的認同感都具有積極地作用與意義。
(一)形成民族性格,塑造民族精神
文化對人們的性格的影響,一是調控人們行為的基本傾向、二是規范人們的基本生活態度和基本觀點。一個民族的性格本身可以直接在民俗文化中體現,在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性格,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例如東北人的好爽以及南方人的細膩,這些無一不體現在傳統民俗文化中。在民俗文化的發展工,包括文字應用、曲藝、風俗習慣等等有進一步讓上述民族性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升華,為民族精神與民族和諧提供著無盡的營養和有益的啟迪。這些曲藝以及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民族性格的展現,并進一步通過藝術風格的體現去實現人們對于傳統藝術的認知以及了解和發揚光大。
(二)形成社會規則,維持社會秩序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來生活在一區域的民眾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其本質是人們對于某一種生活方式、規則制度的認同。對于一個區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而言,民俗文化就是一種潛在的規矩,其貫穿與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是人們長期所墨守的一種人情世故。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往往可以對于我們自身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約束作用與效果,幫助我們形成區域性的核心發展,人們各自的誠信以及社會規則配合以法律規章制度,更好地保證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秩序的維護。在法律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對于整體文化的培養以及熏陶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讓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生根發芽,從而實現文化價值的源遠流長。
(三)寄托民眾情感,調節民眾心理
直到今天,我國部分農村依然是封閉自足的體系,人們生于彼長于彼。盡管人們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可以接觸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不過他們的思想在長期的民俗文化影響之下,形成了一種慣性,一種對于區域以及本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無論外部的文化如何改變,他們對于鄉土氣息與文化的認知依然是其自身的內心慰藉。民俗文化則不同,成為寄托民眾情感的載體和調節民眾心理的工具,就如海外的游子最終都將落葉歸根一樣,民俗文化往往成為人們一種精神層面的寄托,如臺灣海民對于媽祖的祭祀和祭拜就是一種精神寄托。希望每一次的出海都能夠平安。又如人們對于觀音和菩薩的跪拜也是希望可以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好運。因此,民俗文化背后展現的本質是人們對于內心平和以及心理調節的需求,是一種民眾情感的寄托。
文化是一定時期人民群眾基于一定的生產、生活活動而創造的。民俗文化體現的是人們最原始也是最根源的生活方式與習性,是我們民眾在生活實踐中所總結出的樸素的風俗內容,是人們自我精神滿足的方式。因此,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我們當代的生活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軟實力的構建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民俗文化的傳播,可以進一步去展現當代民俗藝術,讓每一個普通百姓都可以就現有的藝術文化有更加濃厚的興趣以及認知度,全面展現我國當代悠久的文化內涵,實現整體文化價值的傳播與發展。因而,在未來我們無疑更加應該不斷重視民俗文化的發展,強調對于其藝術價值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