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龍
(上海市長寧游泳學校,上海 200050)
腳蹼對11~13歲青少年游泳運動員自由泳打腿訓練效果的作用
王兆龍
(上海市長寧游泳學校,上海 200050)
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分析11~13歲青少年游泳運動員采用腳蹼打腿和普通打腿練習的效果。結果表明:腳蹼打腿對成績提高更為明顯,并從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對腳蹼打腿訓練效果進行分析。
腳蹼;11~13歲青少年;打腿;運動成績
現代游泳水平的提高,對少兒運動基礎訓練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在游泳基礎訓練中,打腿訓練最為關鍵。腳蹼有雙蹼和單蹼之分。研究表明,無論是雙蹼還是單蹼,均有助于游泳運動員提高成績。在游泳訓練中運用腳蹼,可以減少阻力,改進打腿技術,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和無氧代謝功能,增加水感,提高滑行能力(特別是轉身后的滑行能力),完善出發技術。
當前,研究人員已開始重視對腳蹼面積、形狀、材質、彈性分布等物理特性進行研究。注重將新材料、新工藝和仿生學原理引入腳蹼設計與制造中,不斷推出新型腳蹼。通常的做法是讓一些運動員試用新蹼及比較蹼,記錄其蹼泳成績,并收集運動員、教練員的意見。對青少年來說,一般采用短腳蹼。本文針對腳蹼訓練的效果進行分析,探究其對提高11~13歲運動員自由泳打腿成績的作用。
1.1研究對象
上海市長寧溫水游泳池游泳班學生共10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人),年齡為11~13歲。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游泳相關知識,并對文獻進行分析整理,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
1.2.2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1.2.3實驗法
實驗組成員在自由泳打腿訓練時使用腳蹼,對照組則不使用。訓練一個月,每天練習1 000 m的打腿距離,每個星期訓練6次。訓練計劃為:準備活動400 m打腿,主要發展運動員的有氧耐力能力,訓練計劃包括20個25 m自由泳打腿 (2組),間歇10 s,心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10個15 m自由泳打腿(4組),間隙5 s,心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6個50 m自由泳打腿(2組),間隙1 min,心率控制在140~150次/min。要求:重點體會動作發力和水感。
2.1帶腳蹼與不帶腳蹼實驗結果比較
將10名隊員分為腳蹼打腿和普通訓練打腿進行測試,獲得10名運動員25 m和50 m打腿成績(表1、表2),進行對比分析。

表1 實驗前后實驗組運動員25 m和50 m打腿成績 s

表2 實驗前后對照組運動員25 m和50 m打腿成績 s
由表3可知,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25 m打腿成績t檢驗為P>0.05,可見,實驗前2組運動員的25 m打腿成績基本相同。而經過腳蹼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25 m打腿成績比對照組好,所以,實驗組比對照組成績提高的幅度更明顯。

表3 實驗前后2組25 m打腿成績t檢驗
由表4可知,對照組實驗前后25 m打腿成績t檢驗為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可見對照組運動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打腿訓練后,25 m打腿成績有一定提高。實驗組運動員實驗前后25 m打腿成績t檢驗為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訓練后運動員的打腿成績有明顯提高。

表4 2組實驗前后25 m打腿成績t檢驗
由表5可知,2組運動員的50 m打腿成績實驗前基本相同。而經過腳蹼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的50 m打腿成績優于對照組運動員,所以,實驗組比對照組成績提高的幅度更明顯。

表5 實驗前后2組50 m打腿成績t檢驗
由表6可知,對照組運動員經過一般打腿訓練后,50 m打腿成績有一定提高。而運動員經過腳蹼訓練后的打腿成績比實驗前好,實驗前后成績有明顯差異。

表6 2組實驗前后50 m打腿成績t檢驗
2.2腳蹼打腿訓練對自由泳成績的影響
2.2.1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的影響
11~13歲年齡組運動員的生長發育和身體素質發展正處于敏感期,較突出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生長發育特點:處于生長發育相對緩慢階段,其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下降,可塑性較少,脂肪開始堆積。針對11~13歲運動員的生長發育特點,安排帶腳蹼訓練,尤其注重感覺腳蹼輔助下的水中打腿效果。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該年齡段20個25 m自由泳打腿(2組),間歇10 s,能有效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提高腳蹼打腿成績。
心肺功能特點:運動員心臟、血管的發育水平低,但增長速度快。這一階段的訓練應促進其心肺功能的發育,但腳蹼打腿訓練的強度不能過大,否則會造成腿部和心臟負荷過大。研究發現,10個15 m自由泳打腿(4組),間隙5 s,心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能體現數量多、強度低的訓練特點,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
神經系統特點:該年齡段運動員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差,可塑性強,但興奮抑制轉換慢,神經系統的注意力下降。打腿頻率的提高通過2個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打腿頻率;二是帶著腳蹼有阻力,負荷比不帶腳蹼大,一旦脫下腳蹼,阻力和負荷也隨之減小,有利于打腿頻率的提高。實驗組更能說明脫下腳蹼后打腿頻率的提高,所以,實驗組運動員腳蹼訓練后自由泳成績比對照組的提高幅度更明顯。6個50 m自由泳打腿練習(2組),間隙1 min,心率控制在140~150次/min,提高了運動員的打腿成績。
骨骼關節及肌肉特點:骨骼的發育快于肌肉,關節柔韌性好,但脂肪堆積使得相對力量水平下降,柔韌性降低。針對這一生理特點,安排10個15 m自由泳打腿(4組)練習,間隙5 s,心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加大了訓練量,縮短了間歇時間,提高了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從而減少脂肪堆積。所以腳蹼訓練后,合理安排有氧打腿訓練能提高該年齡段運動員的有氧耐力。
2.2.2改善運動員踝關節的柔韌性
從解剖角度來看,踝關節具有剛與柔2種不同的力學性能。在背屈情況下能承受各種負荷,在背伸情況下靈活柔韌的特性能加大活動幅度,踝關節背伸韌帶得到一定程度的牽拉,可逐步改變踝關節的柔韌性。所以,該年齡段運動員使用腳蹼打腿,既提高了踝關節的柔韌能力,又培養了水中的打腿感覺。
2.2.3促進運動員自由泳技術
穿腳蹼打自由泳腿的技術動作和空打腿基本一致,頻率和節奏也有同樣的標準。不能因為負重而影響正確的打腿技術,打腿的主要特點是踝關節做充分的背伸動作,自由泳腳蹼打腿時,兩腿上下打腿的幅度應與正常打腿相同,小腿上下提起時腳蹼不能抬離水面,避免幅度過大影響技術動作,進而影響打腿成績。
從技術角度看上述實驗成績可知,腳蹼打腿訓練可以改善運動員的打水效果,促進運動員短距離及主項成績的提高。其主要作用是使運動員身體處于較高水位,保持水平的流線體形,從而減少流體阻力,提高游進速度。由于腳蹼的整體面積比人腳掌面積大,對水的截面積自然就大,因此,打腿時產生強有力的推進力。自由泳打腿與帶腳蹼打腿技術要求的差異在于,自由泳打腿由向下打水和向上打水兩部分交替構成,其中向下打腿動作較為有力,上打相對放松。腿打水的過程兩腳應內扣,踝關節放松,由踝關節發力傳至大腿,帶動小腿和腳,做鞭狀打腿,使動作有力且富有彈性。腳蹼打腿則因為帶著腳蹼而使2.2.4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
腳不能內扣,所以,腳蹼打腿不能做到內“八”字打腿,從而影響了打腿的鞭狀動作。
帶腳蹼比不帶腳蹼的好處在于,腳蹼的對水面大,因而打腿速度比正常的打腿速度快,因此,腳蹼打腿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心理訓練手段。可見,與普通打腿訓練相比,腳蹼打腿訓練不僅在技術和打腿效果方面有優勢,在增強運動員自信心方面也有很好的訓練效果。
與普通打腿訓練相比,腳蹼打腿訓練對提高11~13歲運動員打腿成績更有效。由于腳蹼面積大,打腿時運動員腿部和心臟的負荷大,動作頻率下降,所以,應突出提高速率方面的訓練。腳蹼訓練應以有氧訓練為主,避免打腿力量練習,因為腳蹼阻力較大,不應過早提高運動員的打腿力量訓練。運動員帶腳蹼打腿由于腳不能內扣做內“八”字打腿,故影響了自由泳打腿技術。
[1]仇婷婷,王若光.對游泳訓練中水上力量訓練的新觀察[J].安徽體育科技,2007(1)
[2]馬春光,羅男.我國女子蛙泳成績提高緩慢的原因[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