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上海市寶山區游泳學校,上海 200940)
蛙泳腿部動作教學程序及效果探討
劉晶晶
(上海市寶山區游泳學校,上海 200940)
運用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以上海市寶山區游泳池社會游泳訓練班7~12歲年齡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運動員陸上與水中蛙泳腿技術練習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直接采用水中扶拉池壁蛙泳腿技術的練習效果優于陸上訓練。
水上蛙泳腿練習;陸上蛙泳腿練習;蛙泳腿二次蹬
腿;效果
游泳運動有巨大的健身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參加游泳的人數日益增多。目前除體育院校外,不少非體育類大專院校逐步開設游泳必修課或選修課。在游泳教學中,無論是教學程序還是教學方法、手段都很多。常規教學是在練習一種泳姿前,采用陸上模仿練習,形成動作概念和基本形態,然后進行水中練習,進一步鞏固、提高。但實踐中發現,陸上模仿練習形成的動作技能到水中(特別是頭沒入水中,腳失去支撐后)難見成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水中環境與陸上不同,水對人體產生的刺激和干擾作用,造成初學者水中完成動作時的本體感覺、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動作變形等。究竟陸上模仿練習對水中動作技能產生何種效果?能否改變常規教學程序,直接采用水中動作練習呢?本文通過少兒運動員采用陸上及水中蛙泳腿技術練習教學程序,對其練習效果進行探討。
1.1研究對象
上海市寶山區游泳學校社會游泳訓練班7~12歲初學者32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將32名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6人)。實驗組按熟悉水性→水中扶拉池壁蛙泳腿部練習→扶板(不扶板)蛙泳腿部教學程序進行;對照組按熟悉水性→陸上蛙泳腿部模仿練習→水中扶板(不扶板)蛙泳腿部教學程序進行。共10次課(每周2次課),每次課60 min。運用數理統計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得出結論。
1.3實驗指標
1.3.1蛙泳二次腿部 (徒手) 動作游距
泳池岸邊每隔1 m設置明顯標志物。記錄受試者蹬池壁出發后第1次動腿時的頭部點位,至第2次腿部動作結束后失速站立時的頭部點位之間的距離。
1.3.2蛙泳腿部技術評定
在距離測定過程中對運動員的蛙泳腿部技術進行評定。評定標準分為:“好”——動作方法正確,腳外翻動作明顯,動作效果較好;“一般”——基本能形成蛙泳腿部蹬夾動作,但腳不外翻或不對稱的單腳外翻;“差”——未形成蛙泳腿部基本動作形態。評定分2次進行,第6次課進行1次,第10次課進行1次。
為了較客觀地反映實驗組學生直接在水中模仿練習的效果,在蛙泳教學考核整個過程中,根據教學的一般進程,對一些主要技術從定量和定性2個方面進行測評。在第6次課2組學生基本形成蛙泳蹬腿技術后,首先對2組學生2次蛙泳蹬腿距離及技術掌握情況進行測評。
統計顯示,在第6次課時,對照組2次蹬夾腿平均值為0.66 m,實驗組為0.72 m,在距離的平均值上實驗組高于對照組0.06 m。這一差異,在實踐中往往可以忽略,但t檢驗顯示,兩者差異呈顯著性。在技術掌握方面,實驗組學生達到“好”的占31.25%,高出對照組1倍。無論是蹬夾腿的距離,還是對動作的掌握程度,實驗組均好于對照組。其中,技術動作方面更為明顯。
造成實驗組在距離、技術掌握方面都好于對照組的原因較多。動作技能的形成由空間感覺、動物體感知作為刺激源的外界物體的空間配置,構成空間表象的能力,即空間辨認。雖然這是由各種特殊感覺共同活動的結果,但其中視覺(視空間)和觸覺(觸空間)是最重要的要素,借助于這些感覺器官的主動運動來識別方向、遠近、身體位置,辨認物體的三維位置和配置,因此,是初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對初學者來說,身體的本體感覺,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的本體感受器對壓力和肌肉、關節形狀的改變非常敏感,使我們能感覺到身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陸上蛙泳腿模仿練習時,動作是在空氣阻力下進行的。由于空氣阻力比水的阻力小得多,因此,正確的動作能很自如地形成;但一進入水中,由于運動環境發生變化,腿部動作受到水的阻力遠大于空氣阻力,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本體感覺還是動作控制能力都發生了變化,很難保持陸上所形成的動作。因此,從陸上模仿練習形成的動作技能到形成水中的動作技能,需要一個適應和過渡過程。實驗組動作技能的練習直接在水中進行,一旦動作技能形成,不存在一個過渡過程。
學習的時間長短往往對學習效果產生一定影響,第6次測試時2組的情況如此,那么,第10次課時測試結果會是什么呢? 統計顯示,第10次課后,在技術評定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技術掌握“好”的人數在第6次課的基礎上提高幅度相同,均為12.5%;而在蹬夾腿距離方面,2組在第6次課的基礎上,提高幅度不同。其中,實驗組第10次課時比第6次課平均提高0.35 m;對照組平均提高了0.12 m。從提高距離絕對值來看,很難說明其差異,而提高百分比則能說明問題。統計數據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第6次課后蹬夾腿距離都持續增長。實驗組提高了48.61%,對照組提高了18.18%。這說明實驗組直接在水中練習蛙泳腿部技術的訓練效果好于采用陸上模仿練習的對照組。
蹬夾腿的動作效果是影響蹬夾腿距離的一個主要因素。運動員做腿部動作時對水的感覺,也是影響動作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水感是游泳運動員一種專門化的知覺。因為游泳在水中進行,許多動作無法用眼睛觀察到,運動員的游泳技術主要靠運動感覺、本體感覺和皮膚觸覺來調節。水感包括方向感、空間感、速度感、壓力感等。就游泳運動而言,水感必須是在水的環境中產生、提高、發展。由于實驗組蛙泳腿部練習始終在水中進行,而對照組一部分模仿練習在陸上進行,故實驗組與水的接觸在各方面均優于對照組,2組學生與水接觸的時間有明顯的差異。因此,造成了動作效果的差異,2次蹬腿距離差異成為必然。
綜上所述,傳統的陸上模仿練習對蛙泳技術的形成在動作概念上能產生一定作用。與其他項目的教學不同,在游泳教學中,運動員陸上建立起的動作概念轉化為水中的動作技術需要一個過渡和轉化過程。實驗表明,改變先陸上模仿練習的常規教學程序,直接采用水中動作練習的效果不亞于常規教學,某些方面的教學效果甚至更優。
實驗數據表明,無論是蛙泳二次蹬腿距離還是對蛙泳技術的掌握,實驗組訓練效果均優于對照組。因此,改變先進行模仿練習的程序,直接采用水中練習蛙泳腿部技術動作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游泳技能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陸上模仿練習,使學生直接采用水中練習的方法,能幫助其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提高教學效果。
[1]葉林海.水感、心理、呼吸是游泳三大性因素[J].游泳,2005(5)
[2]魯本·丁斯曼.游泳技法練習[M].溫宇紅,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全國體育院校編寫組.游泳[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4]沈政,林蔗芝.生理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
[5]陳武山.游泳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6]于榮,陳然,黎晨.游泳[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