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阻力褲對12~14歲游泳運動員200 m爬泳成績的影響
王 建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采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比江西省景德鎮市游泳運動員穿阻力褲訓練前后200 m爬泳成績及分段成績,發現阻力褲訓練對提高12~14歲游泳運動員200 m爬泳成績效果明顯。
阻力褲訓練;12~14歲游泳運動員;200 m爬泳成績當前,世界游泳運動水平提高顯著,各國運動員的成績日趨接近,競爭十分激烈。在成績迅速提高的諸因素中,肌肉力量的作用較為突出,因此,各國科研人員都在尋求提高運動員力量訓練效益的方法,研制專門的水上訓練器材。從悉尼奧運會開始,世界游泳運動成績進入一個新的躍進期。其中既有技術、訓練理論進步的作用,更是大量科技產品和先進訓練器材應用的結果。
1.1研究對象
江西省景德鎮市體校20名運動員(10男10女),年齡為12~14歲。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阻力褲研究文獻,整理、篩選后列出有關論點和論據。
1.2.2實驗法
隨機將江西省景德鎮市業余體校20名游泳運動員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共8周,每周6次訓練課,實驗前后分別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200 m爬泳成績及分段成績。實驗組每周進行3次穿阻力褲的特殊訓練,練習方式主要是間歇游,重復游等,2組的其他訓練內容及強度完全一致。每周3次特殊訓練課的內容是:周二,練習距離4 000 m,其中達到80%~90%最大強度的練習1 600 m (2×400 m爬泳,8×50 m爬泳打腿,8×50 m爬泳間歇游);周四,練習距離4 000 m,其中達到80%~90%最大強度的練習1 600 m (3×400 m變速游,其中50快50慢100快100慢,4×100m爬泳,其中2個爬泳打腿2個配合重復游);周六,練習距離4 300 m,其中達到80%~90%最大強度的練習2 400 m (6×400 m爬泳間歇,2個爬泳打腿2個配合,最后1個400 m配合教練員根據運動員情況計時)。
1.2.3數理統計法
運用 Excel 2013軟件及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得出結果。
2.1實驗組實驗前后分段成績對比
統計顯示,實驗前實驗組第3個50 m成績較實驗后慢0.93 s,t檢驗發現,兩者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對比第4個50 m成績發現,實驗組實驗后的平均成績較實驗前快了約1.2 s,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梢钥闯?,運動員成績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后2個50 m。總的來說,實驗組的分段成績較實驗前提升明顯,反映出運動員的體能得到增強,說明阻力褲訓練增強了運動員后半程的體能。需要指出的是,12~14歲年齡組運動員成績提升空間很大,即便不穿阻力褲,訓練成績也會提高。
2.22組實驗前后200 m爬泳成績對比
統計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200 m爬泳平均成績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證實了該年齡段運動員即使不穿阻力褲,成績也會有所增長。但仔細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變化情況后發現,實驗組平均提高2.53 s,對照組為1.9 s(表1)。且實驗組女運動員的成績漲幅為3~3.5 s,男運動員的

表1 2組實驗前后200 m爬泳成績對比
成績漲幅為1.5~2.2 s;而對照組女運動員成績漲幅為2~3 s,男運動員成績漲幅為0.7~2 s??梢?,經過8周的訓練,實驗組和對照組女運動員的成績漲幅都比男運動員大。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成績漲幅更為明顯。
實驗后發現,運動員在不穿阻力褲的情況下進行與之前相同運動量的訓練時顯得較輕松,訓練成績有所提高,運動員也沒有以前那么累,中長距離出現肌肉酸痛的時間較以往晚且恢復更快。進行大強度訓練時,運動員即使有肌肉酸痛現象,也能發得出力。這說明阻力褲訓練對提高12~14歲游泳運動員的肌肉耐受力及中長距離項目的后程爆發力有明顯作用。
12~14歲游泳運動員穿阻力褲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200 m爬泳的前100 m成績差異不大,后100 m成績實驗組的漲幅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12~14歲游泳運動員應多采用阻力褲訓練,且保證一定的練習強度。此外,在提高200 m爬泳成績的同時,阻力褲訓練要以400 m以上距離練習為主。
[1]仇婷婷,王若光.對游泳訓練中水上力量訓練的新觀察[J].安徽體育科技,2007(1)
[2]李文靜,段若嵐.訓練用阻力泳裝的效果研究和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
[3]陸一帆,張亞東.游泳運動員力量訓練新觀點[J].游泳,2004(4)
[4]仇加勇.水中移動式牽引力量訓練對提高短距離自由泳速度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1996 (1)
[5]梁錫華.不同力量訓練對不同距離游泳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1997(3)
[6]許琦.對游泳運動中阻力與推進力問題的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