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Editor 卷首語
數據
本期嘉賓:《中國外匯》編委會委員 穆志謙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數據隨著新聞發布會、互聯網等媒介廣泛傳播。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數據供給的質量與數據的需求和采用,如何才能有效地銜接和統一起來?
數據的真實、準確、全面和及時,是信息供給必須滿足的四個基本要素。突破這個底線,數據就喪失了公信力,一擠一把水的數據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數據失真會有多種動因,甚至是某種利益驅使所致。但一次失信則需要十次百次的真實來彌補,成本實在太大了,有時還會影響對發布主體的道德評價。現在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時代,數據一旦載入歷史,就會成為對歷史的檢驗和修正。數據具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雖然可有側有重,墨濃墨淡,但更多的時候,如實地告知比虛虛掩掩更有力,也更有利。要相信公眾的承受力,真情才能調動多數人潛在的善意。在本質上,信息數據的供給與需求應是互信的一體。對此,我們可重溫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導:“我們應該相信群眾,我們應該相信黨,這是兩條基本的原理……”
有了真實、準確、全面和及時的數據就一定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嗎?未必。數據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還要加上對數據消化、加工及再生成的主觀努力。對同樣的數據會見仁見智,因人而異。數據統計并不必然造就金融學家、經濟學家。如我國經濟正處在換擋期,普遍都關注增長數據,但要正確解讀這些數據,就既要從縱向上看到減速滑坡的趨勢,又要從橫向上分析其對就業壓力是否到了臨界。經濟運行是動態的,數據是靜態的,用靜態的數據去判斷動態的事物,就需要跳出數據本身的局限。否則,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能埋在數據中了。
“十三五”給出了一個底線數據:只要未來年平均增長率在6.5%以上,到2020年就能實現預期的小康目標。應如何看待這一數據?首先,數據只是對經濟現象的量化,并不能創造經濟;其次,數據生成不但要滿足真實四要素,還要滿足統計原理與自身規律的要求,因此即使抽樣樣本真實可靠,如果假設條件不存在或不適宜,建模也未必合理;再次,數據是時間節點和空間距點的量化,而經濟運行是連續和變化的,主體是復雜多元的,因此數據的真實性只能是相對的;最后,功夫學問在數(據)外,6.5%能否保持,不是靠其他數據及模型計算,而是靠創新支持,尤其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支撐。
數據不可或缺,數據質量體現專業水準和理念自信;數據不是萬能的,要充分考慮經濟運行的內涵和制度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