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英彤
金融租賃業將迎來大發展
文/本刊記者 韓英彤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曾剛表示,當前我國金融租賃業的深度和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金融租賃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曾剛
2015年9月,我國發布了《關于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對通過加快金融租賃行業發展,支持產業升級,拓寬“三農”、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出了規劃和部署,并系統勾勒了我國金融租賃業發展的藍圖。其中的一些任務和措施,是近年國家金融租賃業支持政策的延續、歸納和總結。為更深入地解讀《指導意見》,本刊記者專訪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曾剛。他認為,將金融租賃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整體戰略進行統籌考慮,并大幅度提高金融租賃的定位,是《指導意見》的最大亮點。同時,他也指出,近些年金融租賃公司已發展得比較規范,未來金融租賃公司將繼續成為我國租賃業的主流。
Z:首先,金融租賃行業是金融體系當中與實體經濟關聯度比較高的行業,可以對商業銀行貸款形成有效的補充。在目前銀行信貸存在一定惜貸的情況下,發展金融租賃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與制造業相關的行業,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從完善金融體系的角度講,金融租賃行業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租賃行業包括三類機構,分別是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租賃公司、商務部監管的外資投資融資租賃公司和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本次發布的《指導意見》特指的是金融租賃公司,并不包含另外兩類融資租賃公司。我想強調的是,盡管金融租賃公司是租賃業中資金量最大的,但金融租賃公司的發展并不能完全反映整個租賃行業的發展。三類租賃公司盡管資金量方面會有所差異,但融資租賃本質上的性質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對金融體系的一個有效補充。
《指導意見》中的亮點我認為有三點。首先,《指導意見》將金融租賃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將其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有機組合部分統籌考慮,之前是沒有這種表述的。這也是最大的亮點。這表明,我國對金融租賃的定位有了大幅提高,已將其作為了金融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第二個亮點,是《指導意見》指出可以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進入金融租賃行業,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金融租賃公司。之前商務部監管的融資租賃公司民資是很多的,但就金融租賃公司而言,還少有民間資本進入。現在允許民間資本發起金融租賃公司與允許成立民營銀行的目的是類似的:放低門檻讓更多的資本進入,來促進租賃業的發展。最后,《指導意見》加大了對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這也是一個重要亮點。之前由于進入金融租賃行業的門檻比較高,金融租賃公司往往是商業銀行發起的,注冊資本也高,只有做一些諸如飛機租賃、輪船租賃等才能賺錢。現在強調對“三農”、“小微”的支持,支持設立面向“三農”、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租賃公司,開發適合“三農”特點、價格公允的產品和服務,無疑都是很好的思路。
Z:這與設立民營銀行是類似的,前景當然是樂觀的。雖然具有風險,但從收益來講,金融租賃行業是可以獲得穩健收益的,因而對民間資本也比較有吸引力。同時,租賃行業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政策也會帶動一些企業進入到這個行業中。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講,需要對準入進行引導,包括確定民間資本進入的資質,明確其不能進入過剩產能行業或淘汰行業,并提出一些既定要求。我認為,只要有資質比較好的發起人,并選擇合適的行業去發展,民間資本進入的前景還是看好的。尤其是如果進入金融租賃行業的民間資本本身就是設備生產商,做租賃業務比一些普通金融機構就更有優勢,對行業及上下游的理解也會更深,在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發揮市場影響力,更好地促進金融租賃業務的開展。
Z:當前,很多金融租賃公司都能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開展相關的業務。我認為金融租賃公司充分利用互聯網有三方面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金融租賃公司的網點較少,接觸的客戶也相對有限,開展中小微服務就會比較麻煩;而利用互聯網平臺或者開展互聯網平臺合作,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很值得嘗試。第二個好處是信用信息的利用問題。與貸款相同,金融租賃實際上也是有信用風險的,雖然交易結構不同,風險有所差異,但信用風險的實質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互聯網渠道去獲取信用信息就可以使企業或承租人更好地了解和評價信用信息。獲取金融大數據理論上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租賃公司對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及時發現現金流等方面的問題。第三個好處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做P2P創新,實現租賃的準資產證券化,現在也有不少金融租賃公司在這樣做。盡管金融租賃公司未來可以做正規的資產證券化,但目前來看還比較遙遠。當前有一些租賃公司,包括融資租賃公司在實踐中將資產創新包裝成互聯網產品,在P2P平臺上作為資產證券化產品賣掉。這種創新雖然有風險,監管也不太明確,但確實是一種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租賃公司資產流動性的方式,也大大提高了金融租賃公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Z:我想談整個租賃行業的發展,即包括金融租賃公司、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和內資融資租賃公司這三類。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整個租賃行業發展得非常快,目前已經有了3萬億元以上的規模。但是不同類型的租賃公司發展差異還是很大的。發展最好的是銀監會監管的39家金融租賃公司,到2015年9月底,已經有了1.5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這些金融租賃公司發展快且比較規范,在未來還會繼續成為我國租賃業的主流。未來,建議銀監會繼續加強對行業的引導,使之向主業發展,而不是偏離主業去做通道。另外兩類租賃公司并不是作為金融機構來發展的,單個發展的規模不會那么大,經營也相對靈活,沒有資本充足率和融資集中度的限制,但也因此在創新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盡管有些創新是比較有意義的,但總體上講在創新方面有些激進。有些公司的創新已經偏離了租賃的主業,想將租賃公司做成融資控股的平臺,進行非法集資。可以說,由于監管環境的不同,租賃公司發展各有側重,發展也是良莠不齊,一些機構也已經偏離了融資租賃的本源,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在這里我想詳細談談租賃行業面臨的問題。三種類型的租賃公司,實質上業務是類似的,性質也是相同的。首先,第一個大問題就是監管不統一的問題。金融租賃公司是銀監會監管。另外一些公司是商務部監管,資本要求也有所差異。對金融租賃公司的監管有資本充足率、融資集中度、關聯交易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金融租賃公司則可以進入到銀行間市場進行投資,資金杠桿也比較大。其他的租賃公司監管較少,但融資也受到很多限制。同樣的業務、同樣的客戶,如果監管規則不同就容易引發混亂,出現監管套利。因此未來監管能否統一是一個大問題。可否將所有的租賃公司都看做是金融機構,納入同一的監管框架,然后按照公司大小進行分類,并對不同大小的租賃公司實行不同的監管標準。總體上監管原則是一致的,但監管強度上可以有所差異,以避免租賃行業出現混亂,避免做得不好的租賃公司影響租賃行業的聲譽與穩定。
第二個問題是租賃行業的基礎設施平臺尚不完善,特別是登記系統不完備。實際上,租賃行業租出去的資產占有權握在承租人手上,而承租人如何處置資產是很難把握的。如果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登記系統將資產登記在出租人名下,租賃過程中就會出現風險,也無法得到司法保護。這就加大了出租人的風險,抬高了司法執行的成本。我國的登記系統是分割的,分別有商務部、工商局等。登記的分割會帶來潛在的風險。租賃實際上就是在出讓使用權,是一個產權的交割和交易過程。因此,對產權的登記將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內容。很遺憾,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
第三個問題是稅收問題。資產登記涉及到抵稅問題。稅收要便利其處理。與其他相比,如果租賃行業不能有效地進行稅收抵扣,就會提高其成本。這就需要我國對相應的稅收制度進行調整,進行改革。
最后一個問題是法律問題。盡管我國的法律在不斷完善,但是對融資租賃權益的確認保護,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即執行成本太高。上述四個問題,已成為系統性問題,需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政策的調整和應對。
我相信,金融租賃業未來一定會有一個大發展。當前我國金融租賃的深度和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同時,我國金融租賃市場空間占比也不高,但這也預示著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解決好上述幾個問題后,金融租賃定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Z:與企業相同,金融租賃的核心確實是信用風險問題。經濟周期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要比一般的貸款來的要大。設備租賃順周期情況更為嚴重。可以看到,金融租賃的波動會領先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周期波動,即在經濟周期下行期,其會領先下行;而在經濟復蘇期,其也會領先上行,且波動幅度也要大于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金融租賃承受的風險也會更大,但有一個好處,就是金融租賃的期限很長,可以靠主動承擔風險來獲得盈利。未來十年,不管經濟周期如何波動,周期后租賃資產還是具有價值的。可以說,金融租賃公司的信用風險無法徹底規避,其本身就是與實體經濟接觸,合理地承擔風險來獲取收益。
在風險規避方面,首先,金融租賃公司要合理匹配其負債結構。租賃資產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匹配好資產長度、負債期限就能有效提高資產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其次,要加強行業分析。金融租賃公司要加強產業分析能力,牢牢把握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方向,明晰產業結構,避免進入周期下行的夕陽行業,以有效規避產業風險。最后,金融租賃公司要善于通過資產證券化將資產分散賣出去,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這與現在銀行資產證券化是相同的,將自身承擔的風險轉換給市場投資人承擔,這樣能更有效地分散風險,降低原有的風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