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鮮桃
按照國家有關規劃,內蒙古已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范疇,以“草原絲綢之路”為基礎,構建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既豐富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論內涵,又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范圍的進一步拓展,必將在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通向歐亞大陸西端的重要環節,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北端,承載著連接中國北疆與北部和西部周邊國際環境的戰略作用,對于中國的地緣安全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通過構建橫跨亞歐的經濟帶,將對中俄蒙三國的經貿合作及國際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有效促進區域互動,有利于拓展我國的戰略發展空間。
以構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進一步加快內蒙古對外開放的步伐,在與周邊相鄰國家的經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與國內其他省區經貿往來中起到紐帶作用。俄羅斯和蒙古是中國北部鄰居,內蒙古通過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兩個鐵路節點與俄羅斯和蒙古的鐵路網進行對接,是連接中國內地和俄羅斯、蒙古及歐洲腹地的重要節點。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有四條通道:其一為西部“沙漠絲綢之路”,從洛陽和西安兩大漢唐時期的都城出發,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歐洲,也稱“綠洲絲綢之路”。其二為北方“草原絲綢之路”,起點為內蒙古燕山沿線,途經蒙古高原和南俄草原,到達中亞、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其三為東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為泉州、廣州、寧波,途徑東海、南海、印度洋,到達日本、朝鮮、南亞、東南亞和東非。其四為西南“茶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其中,“草原絲綢之路”是蒙古高原地區溝通歐亞大陸的最為重要的商貿大通道,是連接東西方經濟貿易的重要支線。從區域和走向上可以分為西部“草原絲綢之路”和東部“草原絲綢之路”兩部分。西部“草原絲綢之路”以呼和浩特、包頭、臨河為重要支點,向西經寧夏、青海與新疆絲綢之路相連。東部“草原絲綢之路”由滿洲里、阿爾山、二連浩特等重要節點城市為依托,以連接內地和俄羅斯、蒙古國及歐洲腹地為戰略定位,是服務于亞歐大通道的重要平臺和通道。
2015年3月28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了“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從國內來看,“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承載著我國南北通道的戰略節點,沿海和內陸省區通過“草原之路經濟帶”,可以加快走向歐亞市場的進程。從國際看,“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段是亞歐大通道的重要平臺和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容納的重要內容,可以延伸至朝鮮、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段效應也很明顯,它是“沙漠絲綢之路”的重要分支,以呼和浩特、包頭、臨河為重要連接點,將寧夏、青海、甘肅與新疆絲綢之路連接起來,成為經典的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
2013年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提出:把我區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期間提出:“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內蒙古作為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省區和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一定會在新的“草原絲綢之路”上漸行漸遠。
口岸是內蒙古開發、開放的平臺和載體。目前,內蒙古基本上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對外開放的口岸體系,擁有16個對俄羅斯和蒙古國口岸,其中國際性口岸9個(鐵路口岸2個、公路口岸4個、航空口岸3個),雙邊性口岸7個(全部為公路口岸)。其中,位于內蒙古東部的滿洲里是中俄間最大的陸路口岸和中國最大的鐵路口岸,是通往東歐、中歐和西北歐等國重要的陸海聯運通道。位于內蒙古中部的二連浩特口岸是中國對蒙最大陸路口岸,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具有運輸速度較快、途經國家較少等特點,在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目前,內蒙古以口岸為中心的“富民強區”經濟帶日漸形成,成為維護北疆安全穩定的重要屏障。
呼和浩特市應旗幟鮮明地亮出“呼和浩特是草原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亮麗名片,建立國內沿線地區間的合作交流工作機制,積極打造“大流通”、加快“大樞紐”基礎建設,逐步構建面向全國、連通俄蒙的大流通格局。滿洲里作為中國第一大陸路口岸,通過環境的改善,人氣的提升,基礎設施的改造,將滿洲里建成面向東北亞的區域性國際貿易基地、跨境旅游基地、進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開發轉化基地、國際物流中心、科技孵化合作平臺。二連浩特積極發揮對蒙開放合作主要通道的優勢,把試驗區建設成為我國向北開放國際通道的重要樞紐、深化中蒙戰略合作的重要平臺、沿邊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睦鄰安鄰富鄰示范區。
內蒙古與蒙古國、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相同、相近之處,通過文化展演、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活動,推動內蒙古和蒙古國、俄羅斯之間的文化交流。一是大力建設“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文化交流中心。二是加快文化產業“走出去”。內蒙古充分利用地理便利、民族團結、文化資源豐厚、“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悠久等眾多優勢,加快實施文化產業“走出去”發展戰略。三是充分依托口岸優勢開展跨境旅游,進一步擴大內蒙古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是加快滿洲里鐵路集裝箱專列大通道建設。“蘇滿歐”專列在中國版圖內運行路線與傳統歐亞大陸橋幾乎重合,都是由國內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口岸直通俄羅斯腹地。今后全力爭取開通“鄭滿歐”和“廣滿歐”專列,爭取將“鐵路新絲綢之路”(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及內陸地區經滿洲里口岸對接俄羅斯和歐洲市場的跨國貿易大通道)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二是加快推進“兩山”鐵路(中國阿爾山—蒙古國喬巴山間修建的鐵路)建設進度。“兩山”鐵路作為中蒙俄國際大通道的重要一環,連通幾個國家間的邊境口岸,將真正實現東北亞區域經濟的互聯互通。當前應盡快將修建“兩山”鐵路提升到中蒙兩國國家間合作重要載體的高度,選擇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做好項目前期考察、洽談、設計等準備工作,爭取盡早啟動建設。三是抓住“北京—莫斯科”高鐵橫穿內蒙古的機會,加強國際協作,在經貿、文化、旅游、科技等方面全方位研究,參與“絲綢之路”互聯互通建設。四是是加快哈密至額濟納鐵路建設進度。
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向北開放橋頭堡、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重大任務。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與俄、蒙經貿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看,雙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經貿和人文領域,多層次協商會晤、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交流水平還有待提高,迫切需要機制統籌。一是找準深化與俄蒙合作的利益共同點和交匯點,探索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分配格局,提高合作質量和層次。二是創新與俄蒙在加工貿易、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機制。三是向北開放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相結合,在鞏固與俄羅斯、蒙古國已有合作的基礎上,與各領域的改革相結合,努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創新,推動與俄蒙合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