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玉
1.草原旅游方式具有隨意性。自駕游為主的新旅行方式的隨意性成為影響草原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消費群體非固定性的特點對當地居民旅游服務提出了多層次的要求。例如,在飲食、居住、娛樂活動等方面,游客光顧率不穩定,而時刻保持高質量的服務又會造成額外的經營成本,在實際產業發展過程中,旅游方式的隨意性對草原旅游產業發展提出挑戰。
2.草原旅游帶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是指草原草場生長周期與游客觀光具有顯著的季節性。消費者來到內蒙古進行旅游觀光,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欣賞到草原美景與享受獨特的草原飲食,由于草原季節性變化造成夏季草場豐茂而秋冬季節草場凋零,并進一步引起游客人數的季節性變化。據調查,內蒙古全區草原長勢最好最茂盛的時間段在一年中的6月中旬到9月中旬,與來自治區草原旅游的旺季相一致。
3.草原牧民“雙重身份”。牧民多以放牧為生,居住非固定化,而草原旅游業的發展要求牧民定居并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與此同時草原旅游帶有明顯的季節性,促使了牧民扮演“雙重角色”:放牧與旅游服務從業。“雙重角色”在客觀上既要求牧民追隨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又要實現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目標,無形中對牧民提出更高的素質與技能要求。
4.草原旅游文化對外影響方式相對單一。旅游產業發展的最終檢驗者與評價者源自于游客,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以旅游服務和旅游產品的提供與購買作為檢測標準。現階段草原旅游產業的發展往往依賴銷售旅游商品與提供旅游服務,而缺乏對游牧文化的深層次內涵的發掘,缺乏借助現代媒介推動產業發展的意識。例如,以紅色革命著稱的延安文化、陜北文化等,借助于現代影視提升了對外影響力,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傳統上,草原地區發展旅游產業常采用兩種發展模式,即需求拉動式與供給推動式。所謂的需求拉動模式,是指消費者主動進入草原地區進行旅游行為而催生消費活動,以消費帶動地域性旅游業的發展。供給推動式是指政府或企業為了實現經濟目標而發展旅游產業,通過提供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服務來吸引游客消費。
相比較而言,需求拉動式側重于草原地區牧民及牧民家庭的推動作用,提供量點式的旅游服務,長期積累資金,最終實現旅游行業的迅速發展。而推動式發展模式倚重政府政策與企業資金,重點開發旅游景點、地標建筑、文化遺跡等,雖然服務能力得到爆炸式的提升,但利益分配機制不夠健全,存在著一定的弊病。
1.家庭或牧民在發展草原旅游產業過程中的局限性。牧民家庭作為草原文化旅游業主要的推動者,具有牧民與旅游服務人員雙重身份。在提供草原旅游服務的過程中,對經營管理缺乏有效協調,主要表現有“小、散、亂”的三大特點。所謂的“小”是規模小,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牧民往往獨家獨戶提供旅游服務,在間隙時間內仍從事放牧;“散”是指分布的稀少,旅游服務點分布區域范圍大且數量相對較少;“亂”表現為提供的服務種類與質量不統一,服務與產品定價不統一。因此,消費者在草原旅游過程中得不到完善的系統的服務。
2.政府對草原文化旅游產業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夠。規范性制度缺乏、統一景區規劃不合理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成為政府部門影響與制約草原旅游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歷史遺跡保護與開發等方面,政府仍是統籌多方面利益的協調者與具體規劃開發的執行者,引導草原文化旅游發展導向與理念方面更是占據主導位置。政府在草原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職能定位不夠明確,行政效率低下,產業發展規劃與目標不夠清晰與完善。
3.企業在草原旅游產業發展中責任承擔的寬泛性。在草原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瀕臨草原起到承接城市人口旅游的作用。除憑開發與利用草原旅游資源獲取經濟利益外,弘揚草原文化、發展創新文化產業、營造誠信市場氛圍都是企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現實旅游產業發展是企業的自覺行為,而不應該過于倚重政府對企業的資源或政策轉移。
產權體系化發展機制是指在確認產權的基礎上,產業參與者憑借產權中某項或某幾項權利劃分責任與利益,實現產業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方式的多形式化,受益的多層次化,旨在彌補市場經濟的負外部效應,讓產業參與者充分按照市場規則發展產業,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效益。
1.產權確認。產權確認是草原旅游產業產權體系化發展模式的基礎,是實現利益分配與責任分配的依據。產業發展參與者憑借自身具有的所有權、使用權等確定了自己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清晰了產業參與者扮演的角色。例如,牧民家庭對草場擁有最終的使用權,在統一的景區發展規劃過程中,牧民出讓自己的使用權給企業或政府并因此擁有分享收益的權利。將產業參與主體所享有的權利進行組合加總,統一投入到產業發展規劃之中,實現了利益與責任的“雙重捆綁”,協調產業參與者之間內在的矛盾。
2.產業發展主體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參與者涉及到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等,將多主體捆綁在一起,打破政府、企業與牧民家庭之間的隔閡,推動多個參與者積極參與到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古跡等多種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經營,不應該局限為依賴于政府行為與單一的收取景區門票等經營方式。與此同時,多層次的市場主體的參與,將有助于打破旅游資源壟斷的局面,更加有利于構建開放的草原旅游市場。
3.發展方式的多形式化。轉變傳統旅游業的單一的經營發展方式,“門票收入分成問題”便體現了經營方式單一與收益獨大的難題,而這種單一的方式又會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障礙。“新型業態”的提出,推動多種產業、多個領域的合作并構建新型的發展模式,便是探索新的產業發展形式的最好體現。借助現代影視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等,可以深化草原影視、草原特產、草原旅游電子商務等文化內涵。新型業態發展方式不僅僅提高經濟效益,更提升了草原文化影響力,并逐步向實現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轉變。
4.效益的多層次。推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效益共同實現,改變短時期內過于重視經濟效益的局面。政府、企業以及牧民等都承擔了保護草原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古跡、改善草原荒漠化面貌等責任,并因此產生產業發展的外部效益,而這些效益既包含了因發展草原旅游產業而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包含了推動牧民增收的社會效益、保護草原環境的生態效益。
草原旅游產業產權體系化發展機制的核心內容是指在確認草原旅游資源的產權歸屬,實現多主體、多形式的參與,共同推進草原旅游業的發展。提倡共同參與,在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多領域相互均衡與制約得以實現,而均衡與制約應該成為產業鏈條內部參與者進行高效合作的特色。
1.清晰責任與利益分配機制,構建草原旅游產業產權體系化發展模式。清晰草原地區產權歸屬,將草原資源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性經濟因素,圍繞利益分配與責任分配機制的建立,將政府、企業與牧民等納入到統一的體系化的發展模式中,協調產業參與者之間的職責與利益分配。
在草原旅游產業產權體系化發展模式中,政府、牧民與企業之間實現權力讓渡,共同參與到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監護者”的角色,負責引導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協調與分配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利益與責任矛盾。政府、企業與牧民之間存在的多重反饋機制,將有利于實現產業發展協調化、規范化、制度化,避免產生過多的權責矛盾。
2.努力推動草原旅游資源資產化。牧民轉移草原資源的使用權,政府出讓自然資源的經營權,企業轉變產業經營的收益實現形式等,將多重權益納入到統一的經營過程中。企業與牧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憑借擁有的開發和利用草原資源的權利,將草原資源資產化,實現了草原資源的經濟開發與利用。而政府為草原旅游資源資產化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服務與幫扶,監督整個過程的運行,建立草原資源資產化規章制度與條例,推動草原旅游資源資產化科學平穩的實現。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重結合。構建產權體系化發展模式的初衷在于實現產業發展的利益與責任的均衡協調,不單純將追求草原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在明確產權歸屬的基礎上,將生態保護納入到產業發展的外部效應中,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雙重結合。通過經濟或行政手段彌補草原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外部不經濟,主要涉及到草原生態問題治理與草原生態保護,并由此建立適合經濟發展的協同性的環境補償機制。
構建草原旅游產業產權體系化發展機制,充分協調產業發展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與責任分配,不僅僅局限于獲得產業發展的經濟利益,更將社會利益與生態利益等多效益作為衡量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劃分產權基礎上,隨之而來的政府、企業和牧民的責任也得到進一步確認,使各參與者之間更加能夠積極參與進來,推動產業的發展并降低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產權體系化機制避免了傳統發展模式中過于依賴單一主體的弊端,不同于利益共同體理論中過于重視利益分享而忽視職責承擔,緩解了政府、企業、家庭或牧民之間在草原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協調產業發展分工的職責,合理分享利益,共同解決產業發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