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區考察時提出,內蒙古要大膽先行先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改革開放37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區經濟水平達到空前高度。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地方抓環境抓生態的手松了下來,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2014年,媒體熱炒并引起中央高度重視的“騰格里工業園區”污染事件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事實證明:發展經濟必須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已越來越沒有市場。
長期以來,GDP增長率被作為評估官員政績的一項核心指標。在片面發展觀的指引下,不少領導干部盲目追求經濟增速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粗放型發展道路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納入干部審計與考核體系有助于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讓政績評價更加全面客觀,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
資源藏量豐富、覆蓋面廣。管理如此龐大的自然資源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利益主體多元,利益博弈調處難度大,必須要不斷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可以促進不動產登記與自然資源確權工作加快開展,進一步完善責任追究、損害賠償制度,推動自然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與制度化。

編制過程中本文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數據的可得性原則,以現有的數據資源和可以收集的資料為基礎開展編制工作;二是可操作性原則,為了推廣應用的便利,編制方法盡量簡便適用,具有可操作性;三是代表性原則,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全部核算不切實際,先選擇易于核算的資源進行核算,分步推進、先易后難地開展該項工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將更多種類的資源納入核算范圍。
根據相關會計理論,自然資源資產可以界定為政府所擁有或控制的存量資源的價值總額。自然資源負債是一屆政府任期內消耗的自然資源、損害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的補償和修復支出。
《中國環境資源手冊》將自然資源資產分為土地資源資產、森林資源資產、草地資源資產等九大類資產。考慮到資料的可得性和統計的方便,本文只選擇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林業資源、水資源作為核算對象。
對自然資源的定價方法,目前國內外均無統一認識。從理論上,主要有影子價格法、均衡價格法、邊際機會成本法、市場估計法、李金昌模型、能量定價法和能值定價法,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統計和核算的可操作性也不盡相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過程中,為了估值準確,同時保證核算便利,主要采用直接市場方法對自然資源進行估價。
1.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原油價格采用國際油價,天然氣采用日本CIF價格,原煤用日本動力煤CIF價格。金屬礦產資源與非金屬礦產資源定價方法采用市場價格法,如黃金采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現貨價。
2.水資源:水資源價格為分類用水價格的加權平均值,權重為各類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比重。
3.土地資源:非建設用地價格采用收益現值法,按照第一產業增加值以5.8%的資本化率還原為現值計算;城市建設用地價格采用市場價格法,根據105個城市平均地價計算,2009年之前按照土地拍賣價格計算。
4.森林資源:林業資源定價方法采用市場價格法,即年度木材平均銷售價格。
5.生態環境:由于環境資源往往沒有市場價值,不能直接用市場價格計量。環境污染定價采用基于成本的污染成本法,包括污染治理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由于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非常困難,因此只計量污染治理成本。
整理所收集的數據,本文試編了2002年、2007年、2012年的自然資源負債表。試編結果顯示:從資產和負債結構來看,自然資源負債的形成主要源于自然資源損耗及其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其中,自然資源耗減起主要作用。自然資源資產中,2002年能源資產占比最大,2007年和2012年土地資產占比最大,這與前幾年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土地快速增值直接相關,森林、水等其他自然資源資產占比較小。
從變動趨勢來看,按照可變價計算,2002-2012年間,我區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均增長迅速,但以2002年不變價格計算,2002-2012年間我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呈緩慢增長趨勢,2007年自然資源資、負債和凈資產還略有下降,說明我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和凈資產的變化主要源于價格的快速上漲,資源存量本身變化并不大。盡管根據計算結果表明資產負債率較低(3年均為3%左右),沒有明顯上升,但并不能說明生態環境問題不突出。通過試編發現,具有生態環境價值的自然資源資產增長緩慢,資源耗減性負債增長較快,能源和礦產資源耗減過快。要加強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和礦產資源,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可極大改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結構。
我區先于國家及其他省區市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底《內蒙古自治區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總體方案》獲自治區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原則通過。自治區統計局選取赤峰市、呼倫貝爾市作為試點地區,選擇森林、草原、濕地3種自然資源開展實物量核算探索工作。2015年1月,兩個試點市的數據填報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開始,自治區統計局開始在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試點填報礦產能源和土地資源實物量變動表。
雖然我區探索編制工作起步較早,并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是總體來看進展較為緩慢,成果較為粗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是一項理論性強、技術要求高的工作,僅以我區現有條件,尚不具備完全承擔此項工作的能力。
目前,一些國家層面的智庫機構已經在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預計我區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全國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基本框架與內容不會有太大差異,完全可以引進吸收,結合我區特點加以完善,使編制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著力培養一支我區自己的人才隊伍,特別注意吸收引進相關領域人才專家,吸收國家和兄弟省份經驗,立足我區實際,大膽探索,先行先試。
參照國家層面和其他地區的經驗,設計完善我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基本框架,明確核算科目,指導各地掌握估價技術與方法,組織區內外有關專家到各盟市進行指導培訓。
增加資金投入,加大現代網絡技術、數據建模技術、大數據平臺等先進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推廣力度,構建全區范圍內的自然資源數據收集、分類、整理、核算的網絡系統。
我區自然特色優勢明顯突出,草原、森林、耕地這些我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無疑是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需要細化的科目,也是將來需要重點考核的領域。要將易于核算的資源項目先納入考核體系,如自然資源凈資產增幅、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率、自然資源負債增速與GDP增速之比等,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關考核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