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梅,王海燕,馬云俊
(沈陽工程學院,沈陽 110136)
“卓越計劃”,又稱“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卓越計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目前全國已有300多所學校參與到“卓越計劃”中,但在經管類專業中將卓越計劃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嘗試較少。經管類專業雖不同于工科專業,但其也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在人才培養中也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才能使培養的學生符合行業企業需求,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這與卓越計劃的思想切合。因而將“卓越計劃”應用于經管類專業,利用校企融合來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良好對接,有利于建立校企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有利于建立行業、企業、高校三方共識的人才評價標準。
“卓越計劃”的顯著特點是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行業企業需求。由企業和學校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和行業企業需求進行方案制定和論證。確保培養目標定位準確,符合行業企業人才規格要求;注重實踐教學,突出專業技能培養;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的通用性和專業性。結合行業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深化校企合作,雙方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聯合進行人才培養,使培養的學生能勝任工作崗位,有效避免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不吻合的供需矛盾。
“卓越計劃”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對于經管類專業注重培養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構建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要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基本理論融入專業實踐中;專業課學習采用任務導向設置模塊課程,每個模塊完成某一崗位的工作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應用能力;實訓課注重綜合性,按照工作任務安排實訓,每個實訓完成一個工作崗位的內容,充分考慮實訓任務的完整性和目的性。課程改革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是“卓越計劃”實施的著力點。講授方法上要突出任務性,通過一個模塊的學習能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可采用項目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設置不同的任務由學生來完成工作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參與專業教學。融理論知識學習于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知識應用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卓越計劃的培養需要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生在校內學習階段就應與企業的工作實際緊密結合。在企業短期的階段性實習雖然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的工作,但不可能在短期內把各個工作環節都系統地學習到,受時間限制較大。學校與企業在校內共建實踐教育中心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專業需要建立校內實踐教育中心,按照企業標準設置崗位,營造職業環境,按照工作項目和業務流程進行任務式教學。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完成工作任務,與課程緊密結合,并完成課程模塊的講授和考核。校內實踐教育中心既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也讓學生真正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校內實踐在時間安排上機動靈活,可以與課程同步,把實際工作的各環節精煉到一起,節省了大量的學習時間,這也是學生真正走入工作現場的重要基礎。校企共建可解決實訓基地投資大的問題,也為企業帶來利益,教師可利用實訓設備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為企業解決一些技術難題。
“卓越計劃”按行業企業標準培養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課程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但最有效的鍛煉過程還是在企業,企業創新能力培養,溝通、協調、合作意識培養,是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完成課內基礎理論學習后便需要深入企業,真正開始崗位教育。從認崗實習開始,熟悉實習單位,了解機構設置、崗位設置及各部門的基礎概況;之后是實習單位培訓,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管理能力培訓,使學生具備頂崗實習的能力;接著開始輪崗實習,到專業所涉及的各個工作崗位鍛煉學習,熟悉日常工作,培養學生實操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最后是綜合實習,使學生把整個知識融會貫通,并選擇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崗位進行最后的定崗學習。在企業實際工作中,學生會以全新的視角認識所學專業和所從事的工作,也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難題需要去解決。這就要求學生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補充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能力,以適應各種環境,解決各種問題。
高校人才培養是否能為社會所用,充分發揮其優勢,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才評價標準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專業人才評價方法比較單一,現有評價方式只能證明某一時點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而行業在發展,企業需求在變化,高校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在改變,人才評價標準需不斷調整。“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特點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建立以知識、能力、素質為基礎,符合高校和行業企業雙重標準的人才評價體系,由學校、企業和社會三方對學生分階段進行評價,確保培養的學生理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完善、具有較強職業應用能力和創新才能。
基本素質評價與高校通用人才評價標準一致,包括基本素養,即學生政治素質、思想品德、基礎文化知識、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檢索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專業素質,即必要的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及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即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主要以學校為主體進行評價,通過課程考核和課程實踐考核來綜合評定。
職業核心能力評價主要在兩個階段進行。一是校內綜合實訓課程評價,建立科學的考核方法,加強過程評價。檢驗學生各模塊的學習成果,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不僅考查學生對工作任務所需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此環節評價主要由實踐教育培訓中心為主來完成,由企業和校內實踐指導教師共同進行評價。二是企業的階段實習和綜合實習評價,這一過程以企業為主體,校內實踐指導教師為輔來完成,按照企業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評定,包括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創新實踐能力評價以企業為主,考核學生完成工作項目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由企業安排考核內容,可以是企業的具體工作項目,也可以是模擬任務,校內派指導教師全程參與。評價學生對某一具體工作項目的接受和執行能力,考查學生的工作環境適應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思維創新性、工作安排能力、工作責任感等,對學生完成項目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評價。
行業標準評價以行業資格認證為主要評價手段。經管類專業雖不同于工程類專業有嚴格的操作規程,但對專業知識也有相應的職業標準要求,也需進行上崗考核和崗位資格認證。職業標準是由行業專家依據職業分析所得出的從事某職業活動或完成某崗位工作任務時的能力要求。要求學生具備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熟悉法規制度,有實踐能力,并通過相應的職業資格考核合格。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圍繞行業要求,專業教學將職業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有機融合,人才評價上也需與行業資格認證緊密結合,使課程考核與職業評價合并進行,培養的學生符合職業標準要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崗位人才需求標準相銜接。
“卓越計劃”與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評價標準,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對于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經管類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彭富昌.卓越計劃下教學組織及管理的思考與對策[J].大學教育,2015,(3).
[2]邊晶梅,孫集僮,周超.基于“卓越計劃”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2).
[3]程宇.校企合作視角下的卓越經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