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1)
“就業觀是指人們對于各種不同職業的意向、評價以及對就業所持有的態度,是人們的擇業傾向和就業行為在思想中的反映。”[1]每一位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就業觀,“大學生就業觀具有社會性,因為它受家庭、高校、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制約,同時又具有個性,因為它在大學生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下不盡相同。”[2]大學生就業觀客觀反映出他的就業期望和職業道德。這對樹立學生正確的就業觀,緩解當前就業形式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樹立正確就業觀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對象
研究我國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觀情況。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2)調查問卷法
以佳木斯大學2014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從知、情、意三個維度對大學生就業觀現狀進行調查,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采用隨機抽樣的辦法,共發放問卷1 000份,有效回收率為98%,問卷效度和信度檢驗結果符合調查要求。
(3)專家訪談法
訪談佳木斯大學就業指導教師5名,訪談用人單位招聘負責人5名,請專家對問卷進行檢驗,對研究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與建議。
(4)邏輯分析法
1.就業認知的調查
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有91%的學生對就業政策了解的積極性不高,說明大學生缺乏就業的危機意識;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門人才供大于求,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總量減少”、“學校的專業教育和就業指導薄弱”、“就業市場不規范,憑關系、走后門等不公平競爭現象嚴重”、“用人單位在聘用上過于挑剔”等,說明大學生能夠認清就業的困境;有70%多的學生靠自己的力量、20%多的學生靠家庭力量,還有不到10%的學生依靠學校和政府的力量來就業,說明大學生“自主擇業”的意識基本確立,他們主動進入人才市場積極參加各種宣講會和供需見面會,主動進行擇業。
2.就業情感的調查
在對就業情緒和心態方面的調查中,65.9%的學生持樂觀態度,說明學生對就業具有一定的自信。在選擇地區方面,70.5.%的樣本首選國內省會城市南方發達地區,這一結果與國家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極不協調。在薪酬期待方面,對于工資的期望值底線,有52.7%的樣本對工資的期望值底線為1 500—2 500元之間,這一結果與單位實際所能支付的月工資相符。這一結果說明,面對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薪資預期不再好高騖遠,已經逐步下降至較為理性的水平。
本試驗中混凝土配合比為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面板混凝土,采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為42.5),選用的粗骨料為粒徑5 mm~30 mm的二級配天然卵石,細骨料為河砂(細度模數2.68)。試驗還選用了寶鋼電廠的Ⅱ級粉煤灰,以及聚羧酸高效減水劑和三萜皂甙引氣劑兩種外加劑。
3.就業意志品質的調查
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有47.1%的學生感覺到有壓力,并很苦惱;32.1%的學生感覺有壓力,但會變成動力,推動自己的就業;另有17.2%的學生選擇無壓力,相信會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這說明面對壓力,就業意志品質不同,就業壓力也不同;在對擇業還是就業的態度上,68.3%的學生選擇優先就業,說明學生的就業理念逐步趨于現實,注意立足實際,生存第一,然后才是發展,逐漸樹立了先生存后發展的就業觀念。
1.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觀。城市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到不發達地區去就業。而農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靠知識來改變家庭命運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當今的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及包容,忽略培養他們自理能力、處事能力,導致部分大學生生活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影響他們正確就業能力觀的形成。
2.自身因素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生涯使他們缺少機會接觸現實社會。“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會感嘆現實是如此殘酷,而事實上產生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與之相悖的是就業市場并不能總是給大學生提供最理想的工作。”[3]導致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
當前,許多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傾向嚴重,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中心,過多地考慮眼前的利益,缺乏對職業的長遠規劃,也缺乏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導致其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而集體主義思想、奉獻社會精神被忽視,致使其就業觀發生了扭曲。
4.教育因素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凸現出來。“在高校加大改革和發展力度的過程中,許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應,不搞深入的社會調研,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忽視了自身的實際情況導致產出與需求不成比例。有些高校學科內容和教學手段過于陳舊,課程體系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分化,輕綜合。”[4]從而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學而無用”的感覺。正是這種高等教育的滯后性,造成辦學資源的嚴重浪費和辦學質量的負面影響,給本已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1.大學生自身的調整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就業觀應先從自身入手,“所謂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對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覺接受積極的影響,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個性特點的自主構建活動。”[5]在遇到挫折時,需冷靜客觀地分析自己,總結教訓調整心態和目標,爭取下一次機會。
能力是影響大學生求職的重要因素。“首先,思維方式即全面地透徹地思考社會活動的每個細節,包括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其次,個人發展即全面發展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增強能力認識;最后,社會能力即突破專業學習的局限,加強和社會的溝通。”[6]對自己的能力要正確認識和定位并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能力。
2.家庭教育需要轉變
在就業過程中,“家庭教育觀念對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影響具有普遍性、權威性、長久性的特點。”[7]父母不要過分干預孩子的就業,讓他們大膽的去和別人競爭,慢慢的融入社會,從而消除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那種依賴癥。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才讓他們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高校和政府也要通過各種輿論渠道,讓持傳統觀念的家長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和政策認識到就業形勢的變化,改變不切實際的傳統就業觀念。
3.大學教育的改進
就業觀的教育應該貫穿大學始終。從入學開始,就應該讓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個初步的了解,對其專業作出規劃。“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8]學校應該幫助大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同時加強大學生特殊能力的培養;然后,明確職業目標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充分運用專業技術和正確的就業觀沉著應對就業。另外,要鼓勵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學習國家政策,利用國家提供的條件,走上創業的道路。
4.調整社會風氣
國家的政策引導、社會輿論和用人單位挑選人才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觀的重要因素。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9]同時要發揮媒體正確的指引作用,“傳媒和社會輿論對大學生的就業觀起著潛移默化的指引和導向作用,具有較強的感染性、目的性、廣泛性、持久性和針對性。”[10]“學生的就業觀與整個社會的就業導向息息相關,盡管行行業業均可出人才,但是大學生忽視職業平等觀和創業觀的現象依然存在。”[11]所以,要引導用人單位摒棄對于高學歷的追捧,轉而加大對能力的注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觀體現了整個社會,包括家庭、高校和用人單位對待就業問題觀點的轉變。隨著我國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展,大學生、高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已經認清了嚴峻的就業形勢,所以就業觀的轉變是迫在眉睫。就業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大學生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努力,綜合改善,最終攻破難關。
[1]黃宣平.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淺析[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16):46-47.
[2] 南音.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觀的一些思考[J].商情,2010,(20):6-7.
[3]楊曉華.談大學生自身因素對就業心理的影響與自我調適[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2.
[4]楊小瓊.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研究——以廣西四所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7.
[5]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2.
[6]路德維希·胡貝爾.通識教育與跨專業學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4):38-40.
[7]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組.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郭蓉.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
[9] 張偉.當代大學生應樹立新型就業觀[J].經濟論壇,2005,(8):138.
[10]朱鵬武.試論和諧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開封:河南大學,2006.
[11]黃妍,鐘小川.高校擴招條件下大學生就業觀的轉化[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