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曉瑞
摘 要: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廣泛運用,《當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研究》報告指出,游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幼兒上課的積極性,通過某些游戲的開展,還可以達到教學意義,有助于促進幼兒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通過日常的教學調查研究,發現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展開可以豐富幼兒園的授課內容,提高幼兒的思維活躍性。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教學;關聯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進入小學前的基礎教育,具有過渡承接作用。因此,幼小銜接這一過渡期,對于幼兒來說是重要的發展階段,是幼兒在小學能健康、快樂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基礎。家長、學校和社會需要共同關注,承擔起這份責任。幼兒園教學多數和游戲教學相連接,那么,幼兒園教學與游戲之間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呢?下面我以總結的內容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游戲開動大腦,教學事半功倍
游戲是幼兒放松和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學習則是通過某種途徑使幼兒增長知識,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將兩者進行有效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最愛,玩是他們的天性。那么,我們便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學習知識,在玩的過程中,發揮學習的最好效果。例如,在認識《時、分、秒》時,教師可把全班的幼兒分成三大組,每組通過隊長的分配選出代表時針、分針、秒針和各個數字的成員,每組成員帶紙帽(紙帽上寫有數字和指針)然后教師拿出鐘,在黑板上挪動時、分、秒針,各組成員根據自己代表的指針和數字依照教師出的題站出來,通過幼兒投身到游戲情境中,使幼兒在游戲中動手、動腦。同時,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巧妙地將游戲與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戲情境為基礎,知識滲入為目標
幼兒園的知識系統基礎且重要,是小學學習的重要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可以不設考試項目,但是需要每名幼兒都合格達標,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中需要對幼兒進行目的性講授知識,而游戲和教學的區別在于,游戲是為教學做鋪墊,只有游戲才能營造教學氛圍。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知識才能有效滲入,幼兒的腦筋靈活性很強,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玩游戲,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把幼兒的興奮點充分調動起來,然后趁熱打鐵,聯系游戲,耐心地給幼兒講解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把握幼兒的運動負荷,最后教師根據幼兒狀態,慢慢引導幼兒進入跳遠的學習。這樣一堂課下來,幼兒身心得到放松,而且也學會了知識,實現了教學目的和目標。
三、游戲互動,開拓幼兒思維
這種互動模式可以是幼兒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要想在互動中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教師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要找出幼兒感興趣的是什么,比如在學習英語或者拼音的時候,教師可以知識點融入幼兒的游戲和生活中,使幼兒能經常模仿和運用。最后,使幼兒對知識的學習不會產生不理解、陌生的心理,而是樂于學,自愿學習的效果。
人生的轉折點有很多,我們所要做的是有充分的準備來面對這些轉折點,幼兒園這一學習階段是人生第一個轉折點的起點。無論是家長、教師,需為幼兒做好準備,因為對這些處于懵懂期的幼兒來說,他們能理解的實在太少太少,他們不知道幼兒園意味著學習知識的正式開始、獨立成長的正式起步。所以,為了使幼兒能獨立、自信愉快地接受幼兒生活,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合理有效,游戲的有效引入會對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帶來幫助,使幼兒從游戲中體驗運動帶來的成長和快樂,達到此目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做一名優秀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王春燕.以游戲精神實現教學與游戲的融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