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韓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教學中將實踐和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老師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從小學語文的教學實際出發,根據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提出了處理好理論實踐關系的重要途徑,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希望能夠對以后的實踐與理論運用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啟發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理論知識;有效途徑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處理好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學生認知活動的特征所決定的。小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這屬于間接經驗,但是他們很難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對直接經驗方面的感覺認知存在缺失,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師應當立足于語文教材,從教材中盡可能挖掘與實踐相關的因素,并且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使得學生從感性思考往理性思考方向發展,有效地將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從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語文教學所要求的,其中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是反映客觀事物的重要載體,學生在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認知客觀事物。相反,學生通過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來鞏固理論知識,總之,實踐與理論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要知道,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務必要強化實踐訓練,讓學生將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踐中,達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效果。
一、教材內容與現實情境的結合
要知道,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故事和內容很多都是來源于現實實踐,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老師一味地傳授課本知識,卻忽略了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使得學生沒有很好地將學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導致很難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老師按照這種重視課本知識,忽略現實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卻無法真正地解決實際的問題,長期下來,學生便成為了教育的“木偶”,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師務必要在教學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能夠深入體驗和感受文章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和現實情境相結合,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和拓展,從而保證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舉個例子,老師在教《珍貴的紀念》這篇文章時,可以有意地將一些生詞讀錯或者是用其他詞來代替,比如文章中有“搬”字,老師讀成“推”字,這樣學生就會感到疑惑,這兩個詞之間的區別是什么。老師便可以順勢說:“同學們,你們生活中有哪些詞也用錯了呢?”有的學生回答說:“我把關燈說成了滅燈,媽媽告訴我這是錯誤的,應該是用‘關字。”學生聽到都哄然大笑,老師點點頭說:“同學們,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動詞的用法有很多,什么地方該用什么動詞是正確表達句意的關鍵,大家明白了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聯系了現實的生活情景,既掌握了課文中的生詞,又能緊密地將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以第一課堂,也就是室內教學為主要方式,學生坐在教室內聽老師講課,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傳統沉悶的教學方式產生了厭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緒,表現為課堂上走神、不愿意配合等,而且老師將知識理論和實踐活動割裂開來,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其中一個重要的解決途徑就是組織和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戰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舉個例子,老師在教《車的世界》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教授學生基本的生詞和課文內容,然后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做過公共汽車嗎?你們如何和他人交流的?”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搖搖頭,老師便可以順勢說:“這次我們班將組織出去郊游,那么就由你們自己集體搭車到指定的地點,而我作為陪同者。”學生聽到郊游這個消息都十分興奮,七嘴八舌地交談著,老師便適時地說:“在這個過程中,我要求同學們要將自己在乘車的情境、應當遵守的一些規則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后下次在班級上分享。”通過這種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的知識,懂得運用課本的用語來交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相結合
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課堂練習是比較少的,課后布置的作業和任務繁多,使得學生承受著巨大的作業負擔,甚至壓得學生喘不過氣,這不僅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反而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老師更多的是講授課本的主要內容,而將練習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這樣一來,學生課堂上掌握的知識沒能及時地得到鞏固和深化,而課后大量的作業也使學生壓力重重。為了改善這種落后的教學現狀,老師應當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輕松地、快樂地學習語文。具體來講,老師應當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給予學生進行練習的機會,而課后則布置一些實踐性比較強的任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能夠更加快樂地學習語文,愛上語文。舉個例子,老師在教《畫雞蛋》這部分知識時,老師在講完基本的知識內容后,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來記憶生詞,然后直接在課堂上進行聽寫訓練,強化學生的短期記憶,同時結合一些單詞運用的題目,讓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生詞。在完成基本的課堂練習任務之后,老師便可以布置學生課后“畫雞蛋”,根據雞蛋的不同位置畫出雞蛋的不同形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章中達·芬奇一開始焦躁的心情,從而體驗到真實的情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作業壓力也極大地減少了,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學習條件。在這個課堂練習和課后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不再只是機械地學習語文知識,而是靈活地將其運用起來,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保證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總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什么途徑是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呢?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立足于教材,從中挖掘各種實踐因子,并且在教學中進行有效地結合,做到將課本內容和現實情境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相結合等,從而在實際教學中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為社會培養一批又一批全方位發展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益.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2]相薇.聾校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何孟.如何將語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5):157.
[4]邢勝月.關于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分析[J].學周刊,2012(27):143.
[5]吳繼桃.新課程背景下加強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