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輝
摘 要:未來社會將是一個開放、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多元化的社會。人才除了具有扎實、廣泛的知識技能外,更應具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所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很普遍,孩子在家中是眾星拱月,家長視孩子為“小皇帝”,幼兒也處處體現“以自我為中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都能盡量滿足。為此,使他們在諸多非智力因素上存在著嚴重問題。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良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學前期是幼兒能力與習慣培養的關鍵階段,尤其小班是幼兒園生活的起步階段,更應抓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操作比賽
一、簡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原因
1.家長過度愛護,導致幼兒動手能力弱
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力親為。現在家中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成了全家的“唯一”和“中心”,許多大人圍著孩子轉,比如許多孩子吃飯要喂,有些爺爺奶奶為了哄好孩子一餐飯,要跟著走好多路,或邊喂飯邊讓孩子看電視,給孩子穿脫衣服等。家長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愿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導致了發展遲緩。
2.家長認為孩子小、能力差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來洗,我來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不必急于讓他們自己動手,等孩子長大了,便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了。所以,這樣的孩子在家里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代替做,阻礙了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同齡人會產生明顯差距。
3.家長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
由于幼兒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性還不夠準確。所以常常出現孩子自己吃飯時,桌上地上都是掉的飯粒,自己洗手時,手沒洗干凈,還弄濕了衣服,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等現象,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節省時間,又減少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二、結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堅持保教結合、循序漸進,注重實效,扎扎實實進行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1.操作比賽
讓幼兒進行生活自理和勞動技能操作練習,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獨立性,增強自信心。根據“綱要”和“規程”的要求,我們明確了小班幼兒良好習慣和自理技能應包括的內容,制訂出一份詳盡的計劃,并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季節情況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把內容分解到活動中,我們保證每周三下午都有一節“自理能力操作”活動。這周沒掌握就放到下周繼續練習,前幾周學得不夠扎實放到下幾周鞏固練習。例如,在穿衣服比賽活動中,我班的鄭×進步很大,由原來的不會穿衣到后來在比賽中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總之,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確立課程內容。
2.用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幼兒
故事對孩子具有無窮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與動物深深感染著孩子。因此,我經常給孩子播放關于自理的動畫片,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如《懶猴上幼兒園》小班幼兒的年齡特
點——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通過這些文學作品中生動的情節、鮮明的形象來感染和影響孩子,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
3.家園配合,共同進步
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列出表格填寫出具體掌握的勞動項目,召開家長會,向家長通報,以獲得家長的支持,達到家園教育方法一致、目標統一。與家長保持溝通,了解幼兒在家中的表現,提出配合的要求。學期末,通過召開家長會,讓家長觀摩幼兒自理能力發展情況(自己洗小毛巾),使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自我服務程度,以便更好地與幼兒園配合,從而使幼兒更快更好地完成自理能力要
求。家庭成員對孩子要求一致,同時要為孩子提供獨立的生活用品、創設一個適宜幼兒習慣養成的物質環境。同時,要為孩子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精神環境,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為孩子創設鍛煉的機會。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家長要不包辦、多指導、多鼓勵、少指責,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