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學
“品德培養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小學生對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教學中,教材提供的圖文資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僅僅據此開展教學、停留于課本所提供的資源開展學習活動是不夠的。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就不能有效指導學生走入生活,就會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素養的形成。由此,探討如何將生活資源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嘗試著以下方法使孩子們在課堂里將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力求更有效地指導學生走入生活,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素養的形成。
一、合作交流分享生活經驗
在學習“健康第一”這一主題時,我引導孩子們首先探討了這樣一個話題:為什么著名醫學專家鐘南山說“沒有身體作保證,一切貢獻都談不上”?使孩子們認識到身體對于自己、對于家庭、對于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就開展了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健康從哪兒來?”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到了健康與營養、飲食與衛生。有個孩子還談到自己以前喜歡挑食,愛吃零食,身體不好;后來改掉了這個毛病,現在按時吃飯,覺得每餐都很好吃,身體也比以前好多了。孩子們更多談到的是健康與運動。如自己最喜愛的游泳、跳繩、打球等運動方式及自己喜愛的原因等等。從而使孩子們在交流中回味生活,在交流中分享經驗,在分享中達成認知目標。
二、音樂欣賞陶冶生活情操
在學習《贊美親情》一課時,我通過課件播放了歌曲《母親》,并同步出示歌詞開始學習活動。我請孩子們一邊看著歌詞、一邊跟著哼唱。伴隨欣賞歌曲的推進,孩子們的表情也在發生著變化,開頭有幾個嘻嘻哈哈的孩子也變得嚴肅起來,“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淚,你露出笑容有人樂開花。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聽著聽著,有的孩子臉上已經掛滿了淚水。“這個人給你生命,給你一個家!啊!無論你多富有,無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是什么力量使孩子們的情感發生如此的變化呢?我想,就是這首歌曲,帶孩子們走進了感悟親情的情境之中,媽媽的愛,爸爸的愛,長輩的愛浮現在孩子們的腦海,激蕩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在后面緊接著的“贊美爸爸媽媽”活動中,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心聲,真情的流露,真心的贊美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對父母的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正是在贊美中體現了感恩。
實踐證明,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真實的教學內容,關注兒童當下、即刻的真實生活,才能引發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來自孩子們生活的真實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了解社會、健康成長。